从受众理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_教育论文

从受众理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_教育论文

受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途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受众论文,视角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途径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0)08-00142-04

如何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从事大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这个迫切问题,广大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众多成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视野,充分利用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以拓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推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中一个值得尝试的路径。本文试图从现代传播学的受众理论视角,把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接受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看作受众,即接受主体,来审视当下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

一、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现代传播学的受众理论特别强调受众在接受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受众的主体性;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众是和传播主体相对应,具有平等地位的接受主体。用受众理论分析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有:

(一)教育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忽视了受众的接受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站在教育对象受众的立场来制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特点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解决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错误行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涉及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人们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脱离或超越社会现实这一根基,一味追求理想化、过分政治化的东西,就很难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衔接,也不能根据受众的差异性和对教育的冷淡性的特点来制订各阶段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的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等,从而影响了受众接受的效果。正如一位学者所述,教育内容“没能做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受众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思想实际,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充实、扩展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滞后性的这种状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针对性,缺少时代感,无法深入人心,无法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无法体现时代性、前瞻性,教育内容不能突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教育主体不能运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鲜活事例作为教育内容来剖析理论问题,使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离,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这就减少了受众接受的可能性,进而大大地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往往过于单一、呆板。在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着革命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采用传统的单纯灌输的方法。这种方法缺少趣味性、缺乏对生活的启发性以及与受众的互动性,抑制了受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不能符合受众追求丰富性、趣味性的要求,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缺乏对受众的吸引力,因而也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接受过程,切实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运用受众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角度,分析影响受众接受的诸因素,探索优化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等传播要素的途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教育内容,扩大受众的反映择取面

受众理论所揭示的需要驱动规律表明,受众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自身利益或需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是否能与受众的需要和利益相关,决定着受众择取面的大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影响因素,尽量选择与受众即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内容,同时还必须研究在教育内容与受众的心理倾向不一致时如何进行传播的问题,把握好教育内容刺激性的强度、新鲜度和重复率,以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下述方面的工作:

1.分析受众的需要动机,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内容。

需要是主体实际上存在的一种匮乏状态,是主体积极性之源泉。根据使用与满足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己某种需要而有目的地选择媒介来获取某种信息。在这一意义上,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要的活动。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超越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某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对主体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动机产生最为强烈的影响。因此,应该深入了解受众的内心世界,找出受众个体的优势需要及受众群体的普遍需要,这样才能知道哪种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最能引起受众注意和最能满足受众需要。受众不但需要知道陈自身之外的社会发展变化趋势,以决定自己的目标和行为方式,而且还需要通过信息交流的方式同社会群体保持交往,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交往,使自己融入到社会群体当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符合受众的需求,用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丰富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由消极接受向积极接受的转化和飞跃。

2.承认受众思想的差异性,赋予教育内容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社会集团和社会阶层以及各种社会集团、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社会分类学研究表明,由于同一群体的经历大致相同,会持有相似的价值观,因此,他们一般会对某个特定的信息作出类似的反应,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况。另外,受众理论的个人差异论强调受众自身状况也是多层次的,具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选择地注意、理解和识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这一现实出发,使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或社会团体,提出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不同的行为规范要求。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总目标、基本内容等方面应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由一系列多层次、多方面的具体目标组成的。对主导性、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贯彻、丰富和发展也有赖于多样性内容的配合,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应是不固定的、多样的,只要有利于主导性内容的宣传和落实,多样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是可以选择的。受众可以在多样化的内容中找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选择的足够空间,从而使接受成为可能。

3.根据受众求新的心理特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人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缓解甚至消除再次满足这种需要的欲望,这时,原先的这种需要也就不再成为人们积极行为的主要动机。因此,教育主体应该根据受众的情况来预测他们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为人总是有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一个需要被满足后,另一个新的需要就会出现,而且这个新的需要不仅新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高级,所以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更新,不断变化,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重要问题,或受众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要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才能更好地凸显教育功能,增强教育效果,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真正被受众所接受。比如,在当今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竞相激荡,各种社会思潮呈现出交锋、交流和交融的态势。青年大学生就会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面前倍感困惑和迷茫,急切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引导他们对纷乱的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迷茫。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就应该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案例教学等新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理解“六个为什么”和划清“四个界限”。

(二)创新教育方法,促进受众主动地完成整合内化阶段

受众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会有不同的接受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受众会依据自身需要能动地选择是否接受教育。在接受过程中,受众占据主体地位,具有能动选择性。因此,“要认真了解受众的思想问题,切实关心受众的利益和需要,让受众在明理中受惠,在受惠中明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最佳体现。”[2](p.205)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载体,以发现和解决与思想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途径。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来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

1.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

受众理论表明,受众不仅要求在信息的接受环节上参与,而且要在信息的采制与输出等各个环节上实现全过程的深度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也是一样,他们也要求在教育内容的编写以及运用何种教育方法进行传授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度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用单一的教育方法传递给他们不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受众理论中的社会参与论研究发现,受众希望主动地利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受众“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3](p.288)要想让受众认同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让受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所谓双向互动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受众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教育主体要根据受众的信息反馈,对教育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这种由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的教育方法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既满足了受众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受众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育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丰富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社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显得不够用或不完全适用了。比如:对下岗职工、个体户、流动农民就很难采取开会、上课这种形式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需要创造覆盖面广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及管理载体等,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4](p.35)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种半控制传播,即教育主体控制传播的教育内容,却不能控制受众是否选择接受教育内容,受众虽然可以控制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却不能控制教育主体传播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这样就会出现二者互动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强反馈机制的建设,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充分运用各种教育传播载体,使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教育方式更加多样,从而扩大受众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各有各的特点、功用和适用范围,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不同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选择相适应的载体,以充分发挥每一种载体的功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因此综合或交替运用以上4种载体,才能发挥多种载体的综合效用”。[4](p.36)

3.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在知识观念更新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各种信息,这向通过单一的显性教育对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教育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就是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5](p.2)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决定的、也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在显性教育法中,由于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是明确的、客观存在的,受众“就容易把自己放到被动的位置,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即使教育者给予教育对象以主体的期待,教育对象也难以从主观意识上去发挥自主性。隐性教育法则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将强制要求接受的内容潜隐在教育对象的职业活动、日常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之真正转换到主体位置,教育对象无论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认知体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6](p.14)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通过显性教育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授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通过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把有意识的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结合起来,把多种教育内容与多种教育手段、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最有效地适应受众的不同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受众良好的接受氛围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型时期,这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剧烈变化,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使各种社会文化信息可以直接同时传递给教育主体和受众,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人们往往在多种价值观中徘徊,这就会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必须尽量促使社会环境中对受众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以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要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以及大众传媒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1.优化宏观环境。

接受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是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的。这种价值会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作用力,影响或制约着人们的接受活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首先,社会经济环境以其独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经济环境会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繁荣的文化环境,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根据社会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及时了解受众的思想情况和受众对当前的政治形势的立场和态度,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灌输党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受众拥护党的政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次,要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这将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巩固和提升政治经济的繁荣,引导人们追求高层次的思想认识,促使人们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及受众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

2.优化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它对受众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首先,家庭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现实环境,对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家庭的主要成员,特别是父母,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子女起到榜样的作用。其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机构,应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提高教师的素质,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校风、校园文化等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品德。再次,工作环境是人们日常间相互接触较多的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创建要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可以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受众把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化为实际行动。总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微观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学教育主体应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的教育资源,并使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合力,使受众不断地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

3.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的外部条件。”[7]传播媒介虽然一直都存在,但是过去的传播媒体覆盖面小、信息量少,而且影响力有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以其丰富的内容、便捷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它的包围之中,从而成为主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因而,加强传媒建设,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致或互补就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点。优化大众传媒环境,首先,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环境的投入和监管,使媒介能将有利于受众健康成长的高雅内容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强化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舆论导向,减少负面影响。其次,要加强对大众传播环境的建设,把大众媒体进行职能区分,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再次,要健全大众传媒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来保障大众传媒教育功能的正常运行,减少和抵制通过大众传媒宣传不良信息。

(四)建立健全反馈机制

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传播者对反馈的重视程度。没有以反馈信息为依据的传播是盲目的。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也存在着一个控制问题,即将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反映信息,搜集起来,加以分析,得出调整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结论。反馈机制的引入,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传播效果加以检验,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传播模式的理解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传播者)和教育客体(受众)之间彼此割裂的局面,使教育主体和受众在沟通与交流中确立起一种互动关系。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对反馈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要想及时而准确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信息,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系统,仍需多方面努力。

1.要保证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反馈调节环节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系统反馈调节的一个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受众是有思想倾向和个性特点的特殊社会存在,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果教育主体没有根据受众的反应作出及时的调控,就会引发受众各种各样的情绪,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2.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获得反馈信息。

众所周知,信息在反馈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越多,其失真度就可能越大,即信息在层层传播中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容易被歪曲。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馈制度,会改善这一不良现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留言板或留下联系领导的E-mail(电子邮箱),受众可以在上面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仅更为直接,而且速度快。当然,这些信息不一定都是准确的,甚至有些是偏激或歪曲的。这实际是对我们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又一挑战,即如何学会利用现代化工具、如何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学会对正、负信息的把握和处理”。[8]

3.要把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相结合。

在反馈理论中,“正反馈调节是指将系统运动的反馈信息返送回来,加强再输出信息,以扩大系统运动的正效应”。[9]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系统中,就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好时,采取措施加以强化,使之巩固和发展,以取得更佳的效果。一般说来,主要有表扬、鼓动、激励、竞争、正确树立典型等措施。“负反馈调节是指反馈信息对再输出信息起抑制和削弱作用,从而使整个系统趋于稳定状态”。[9]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受众负反馈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很好的分析与调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一直与受众的接受能力存在偏差,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中存在一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就不能根据反馈机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这样一来,问题堆积多了,就容易导致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采取正面反馈信息,忽视负面反馈信息,应该把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相结合。对各种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核实,及时进行调整与控制。不断激发和扩大有利因素,控制和减少不利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

标签:;  ;  ;  ;  ;  

从受众理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