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蚕种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蚕种产业蓬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蚕种业蓬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莫云霞,李燕飞,韦红群,蒋满贵[1](2019)在《广西蚕种业发展的成效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蚕桑产业发展,加强广西蚕种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分析了广西在蚕种生产供应、行业标准、蚕品种更新、经营体系管理等4个方面取得的成效,总结了政府引导与资金扶持、狠抓质量管理、加强品种选育、协会管理机制、依法管理等广西蚕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建议今后继续在加大资金扶持,支持原蚕基地建设,提高蚕种质量,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宣传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广西蚕种业的管理,以期为促进广西蚕业取得更大发展提供参考。

李国栋[2](2018)在《亚热带蚕种孵化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广西亚热带蚕种的保护冷藏及浸酸技术,这对加强广西蚕种质量,保护本区域蚕种市场,进一步发挥蚕种的利用率及提高养蚕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参与东南亚国家蚕业发展具有优厚的技术资源和人脉基础。东南亚各国为推动自身养蚕技术进步和蚕茧产量提高,对优良蚕种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因此,广西现行蚕种向东南亚国家推广饲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选取了国内优良的广西现行的适用于东南亚国家饲养的亚热带蚕种,研究了配套的高效技术处理方案。在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条件下,进行了现行家蚕一代杂交种的实用孵化率对比试验,研究了蚕种随时孵化技术、延期冷藏和免浸酸技术以及优化孵化不齐蚕种孵化率的方法。广西现行亚热带蚕种孵化技术实现了蚕种的高效利用,主动适应蚕种市场的波动变化,及时满足市场需求量,维护市场供需平衡,有效应对蚕种孵化问题。在广西现有蚕种孵化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了能够全年随时用种、更适宜亚热带地区蚕种的保存孵化技术,这个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广西蚕种生产供应过程中蚕种过剩引发的浪费问题。在满足全区乃至东南亚地区蚕种市场需求的同时,为广西蚕种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现行三对家蚕一代杂交种正反交样本在不同保护时间、不同冷藏时间作用下经过浸酸处理,在实用孵化率、死卵率、孵化日数指标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蚕种保护时间由短变长,则滞育程度由浅变深,孵化速度由快变慢。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保护时间相同的蚕种则孵化越整齐,保护时间不同的蚕种孵化天数差距越小。不同蚕种在相同保护冷藏条件下的实用孵化率也有不同,且在(10-40d)超短期冷藏和(110d以上)长期冷藏后出库浸酸伴有死卵发生,死卵率也不同,表明不同蚕种对盐酸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蚕种的保护时间、冷藏时间、浸酸时间共同决定蚕种的安全浸酸范围并影响蚕种实用孵化率。2.超短期冷藏蚕种随时孵化法的研究。蚕种的保护时间、冷藏时间是影响蚕种安全孵化的最关键因素。蚕卵产下保护2-5d未完全滞育卵,用高温冲击加浸酸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刺激蚕卵,使其实用孵化率提高5%-15%。短期冷藏种比计划冷藏日数的提前30d以内出库是安全可行的。蚕种用种时效范围的增加,充分达到了蚕种随时孵化的目的。3.越年冷藏蚕种随时孵化法的研究。产卵后保护20d并计划入库冷藏120d的蚕种,在冷藏70d以后出库,用高温冲击的方法可以解除其滞育,使实用孵化率达90%以上。高温冲击处理具有浸酸处理类似的效果,能够活化蚕卵,达到孵化齐一的目的,但不能控制蚕种孵化时间。4.桑蚕两广二号蚕种延期冷藏实用化探讨。冷藏浸酸种冷藏期限:正交种达220d,反交种达160d。不经浸酸处理蚕种,正交种冷藏期限达300d,反交种达200d。而运用复式冷藏不浸酸处理的正交种冷藏期限达320d,反交种达280d。蚕种的实用孵化率随着冷藏时间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不浸酸区孵化率稍高于浸酸区,复式冷藏孵化率稍高于单式冷藏。正交种耐冷藏能力强于反交种,冷藏期限总体差距在40-60d。5.中间感温对孵化不齐蚕种发育的影响。浸酸前、后采取中间感温对蚕卵缩小卵龄开差均有明显效果,中间感温时限越长,蚕卵点青率和实用孵化率越好。蚕种浸酸前中间感温3d以上,蚕种浸酸后中间感温处理2d以上,其蚕种实用孵化率都达到90%以上的标准。

莫云霞[3](2018)在《广西蚕种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蚕种管理是对蚕种生产、销售及蚕种质量有效控制的过程。以广西蚕种管理体系的建立、发展为研究背景,从广西蚕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内种子管理模式,结合广西蚕种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对现代蚕种管理提出试行蚕种质量认证制度、加快信息化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品种推介制度,促进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的新理念。建议发挥蚕种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宣传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推动条例的全面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进一步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蚕种质量,维护蚕种生产经营者和广大蚕农的合法权益,促进广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胡文娟[4](2018)在《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中的重要疫病,是国家法定的检疫对象,检出病原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检疫蚕种的淘汰与否,因此,蚕种微粒子病发生、防控备受学术界和蚕种生产单位的关注。微孢子虫是导致微粒子病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方式主要为胚种传染和食下感染。有报道菜粉蝶、桑尺蠖、桑毛虫、蜀柏毒蛾、桑螟等鳞翅目昆虫来源的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家蚕,由于它们对家蚕的感染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单纯利用昆虫虫情调查分析预测家蚕微粒子病存在较大困难,但由于昆虫的生长与发育、病原活性均受气象因素显着影响,分析气象因素与微孢子虫的关系,使进一步预测微粒子病发生情况成为可能。本文以广西国有蚕种场蚕种检验检疫数据为研究材料,从微粒子病的历年发病趋势、地理差异、季节差异筛选出微粒子病发病热点区域,获得广西微粒子病的发生与流行趋势。结果显示1994年2014年间,广西家蚕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桂西北区域微粒子病发生率最低,桂东北最高;桂南、桂东南地区春期发病率高于秋季,桂中、桂西北、桂东北区域秋季发生率高于春季;各区域发病高峰年份差异较大。其中桂南地区为微粒子病的发生热点地区。采集热点区域内的A蚕种场微粒子病历年发病情况与气象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数学建模构建了气象因子与微粒子发病率的逐步回归模型,再经过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确定了影响微粒子病发病率的关键气象因子。其中构建春季逐步回归模型为:y=432.48998-9.05952X1-6.05868X3+13.65437X5+15.95724X6-30.8456X7+0.66849X10-0.15036X14+1.09316X17-0.40647X18-0.64209X19。模型拟合平均精度为80.82%,对2015年春季发病情况的预测精度为98.50%。春季模型显示对微粒子病发生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是光照和降雨,其中6月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秋季回归模型为:y=520.99469-20.30274X3-63.69031X4+55.66015X5+9.72061X7+0.29532X8-0.22553X9-0.14123X13+0.81695X15+0.67996X 18。模型拟合平均精度为82.82%,对2015年秋季发病情况的预测精度为88.38%。秋季模型显示对微粒子病发生影响最大依然是温度,8月平均气温的负面影响和9月气温的正面影响最为突出,其中9月气温和秋季微粒子病发生率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其次是降雨和光照的影响。

戴其文[5](2017)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梁维佳,吴青[6](2016)在《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经验和做法》文中指出针对广西茧丝绸业的实际,分析了"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广西茧丝绸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广西茧丝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政府重视政策推动、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规模化发展、依靠科技提升茧丝单产质量、保证安全生产足量供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三五"期间,应当从巩固提升蚕桑基地、大力扶持产业园区、重点推进丝绸印染、培育完善市场建设等方面促进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

蒋满贵,李乙[7](2015)在《广西蚕种业十年成效与发展思考》文中指出通过对"十一五"以来广西蚕种业的发展现状、管理成效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认为,广西蚕种业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其原因在于得到政策资金支持、蚕种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体制健全完善、着重蚕种品牌建设、蚕种监管有序、微粒子病防控有效等,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蚕种业体系基础薄弱、蚕种经营秩序较混乱、蚕种生产风险高、蚕种来源乱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建议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蚕种标准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等8个方面入手。

祁广军[8](2013)在《“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种桑养蚕的发源地,至今仍是世界茧丝绸生产、加工与贸易第一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蚕丝业主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国东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逐步缩减,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顺势提出了“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战略。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丝业发展,短短10年异军突起,用两个5年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即第一步“十五”末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第二步“十一五”末桑蚕丝产量登上全国首位,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生产与加工基地。本研究以“东桑西移”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蚕丝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综合产业结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广西蚕丝业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围绕经济效益、政府政策、科学技术三大关键要素,重点研究广西在承接东部蚕丝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取得的实质性发展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析各大要素对推动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推进广西蚕丝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存在其必然性,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有效有序的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蚕丝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出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2000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逐年加大,规模效益迅速扩大,并连年位居全国总量第一,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广西首先承接第一产业种桑养蚕的转移,随后第二产业茧丝加工再转向广西,成功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同时“东桑西移”以来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与全国蚕丝业发展进入一个衰退期相比,广西蚕丝业表现出一个朝阳产业的基本特征,成为现阶段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二)经济效益、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广西蚕丝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经济效益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推手,政府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公平竞争、放开蚕茧市场,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财物扶持,组织发动蚕农种桑养蚕,鼓励企业投资办厂;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在较高经济效益驱动下,转变为自主发展生产的行为意愿,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经济效益驱动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广西蚕丝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动力,有力的支撑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上阐明了我国“东桑西移”花落广西的根本所在。(三)现阶段广西蚕丝业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优势和一定的内部劣势,同时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共存。突出表现的优势为资源禀赋优、比较效益高、科技创新强、市场机制活、政府支持大、管理体制顺等;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脆弱、茧丝质量欠佳、精深加工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紧缺、经营组织松散等劣势。另现阶段广西蚕丝业的主要发展机遇表现在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中心正在形成等;但市场价格变化多端、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其他替代品构成威胁、其他高效农作物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多种威胁与挑战无时不在。鉴此,本研究构建了SWOT分析矩阵,通过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模型,提出了广西蚕丝业发展应坚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选择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做优广西蚕丝业,全面提升广西蚕丝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迈进,续写我国“丝绸之路”新篇章。

李乙,蒋满贵[9](2013)在《充分发挥广西蚕种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文中指出通过科学定位,把握准确方向;牢记宗旨,提供优质服务;统筹协调,处理好三种关系,从这三种关系入手,阐述如何充分发挥广西蚕种业协会在行业管理方面的作用,保障广西蚕种业健康稳定发展。

唐玲[10](2013)在《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途径,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产业集群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广西作为西南地区极具有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区域,发展特色农业是广西地区的必然选择。随着国际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广西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产业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广西处于边境地区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农业产业集群化以增加广西农业的竞争力。但是广西同时作为基础设施不完备、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农业大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少、创新水平低、农产品产业链短等因素阻碍了集群化进程,一些长期存在的制度问题和矛盾都亟需解决。面对种种困难,更要分析当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特征和发展程度,为广西特色农业产业的集群化找到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及其他相关概念做了详细辨别。随后将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特征、形成因素、发展程度和效益方面进行了汇总分析,针对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劣势,总结了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主要做法及对广西的启示,归纳出了几条适合广西特色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路径。最后从企业、农户、政府三个方面阐述了广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深入发展的对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蚕种业蓬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蚕种业蓬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蚕种业发展的成效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蚕种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1 蚕种稳质足量,满足市场需求
    1.2 制定行业标准,实现生产标准化
    1.3 蚕品种不断更新,多元化发展
    1.4 蚕种经营有序,管理规范化
2 广西蚕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 政府引导与资金扶持
    2.2 狠抓质量管理,严把蚕种质量关
        2.2.1 加强生产管理、推进蚕种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2.2.2 建立健全蚕种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开展蚕种质量检验检疫
        2.2.3 加强蚕种质量监控
    2.3 加强品种选育提升茧丝质量
    2.4 通过协会管理机制来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蚕种的质量
    2.5 推进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蚕种市场
3 推进广西蚕种业今后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引导,合理规划,做好产业布局
    3.2 继续加大资金扶持,支持原蚕基地建设,提高蚕种质量
    3.3 推进蚕种业体制改革,组建蚕种集团
    3.4 继续加强《条例》宣传和市场监管

(2)亚热带蚕种孵化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蚕丝业的历史与现状
    1.2 广西蚕丝业的历史与现状
        1.2.1 广西蚕丝业的历史
        1.2.2 广西蚕丝业的现状
    1.3 广西现行蚕品种选育工作的进展
    1.4 广西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概况
    1.5 广西现行蚕种孵化法
        1.5.1 短期冷藏浸酸法
        1.5.2 长期冷藏浸酸法
        1.5.3 即时浸酸法
    1.6 广西现行亚热带蚕种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与意义
        1.6.1 东南亚国家蚕业发展概况
        1.6.2 东南亚国家蚕业发展潜力与中国的机遇
        1.6.3 广西现行亚热带蚕种出口东南亚国家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7.1 内容及意义
        1.7.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广西现行一代杂交种实用孵化率的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时间及环境条件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对家蚕一代杂交种实用孵化率与死卵率统计情况
        2.3.2 三对家蚕一代杂交种浸酸后至蚕卵孵化总天数统计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短期冷藏蚕种随时孵化法的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冷藏期限和高温冲击时间对不同保护时间的蚕种实用孵化率影响
        3.3.2 不同冷藏期限和高温冲击时间对不同保护时间的蚕种孵化时长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越年冷藏蚕种随时孵化法的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冷藏期限对三个处理区蚕种实用孵化率的影响
        4.3.2 不同冷藏期限对三个处理蚕种孵化时长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桑蚕两广二号蚕种延期冷藏实用化探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冷藏浸酸处理对两广二号桑蚕种实用孵化率的影响
        5.3.2 两广二号蚁蚕生命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间感温对孵化不齐蚕种发育的影响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浸酸前中间感温蚕种出库催青后点青整齐度与实用孵化率的比较
        6.3.2 浸酸后中间感温蚕种出库催青后点青整齐度与实用孵化率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广西蚕种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蚕种管理体系沿革与现状
    1.1 广西蚕种管理法律法规沿革
    1.2 品种管理
    1.3 质量管理
        1.3.1 完善良繁制度,制定技术标准
        1.3.2 成立专门机构,开展蚕种质量监督管理
        1.3.3强化市场监管、开展蚕种质量评比
    1.4 生产与经营管理
    1.5 冷藏和浸酸管理
2 广西蚕种管理成效
    2.1 管理取得的成效
        2.1.1 品种更新进步,蚕种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2.1.2 蚕种质量稳定,微粒子病防疫可控
3 广西蚕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区外蚕种进入量大,监管难度大
    3.2 种场经营体制改变,社会职能弱化
    3.3 市场准入门槛放宽,监管难度加大
    3.4 小蚕共育普及率高,分布广,数量多,蚕种来源难以监管
    3.5 执法队伍力量不足,监管难以到位
    3.6 生产风险在逐步加大,微粒子病发生和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4 广西蚕种管理体系建设创新与建议
    4.1 试行蚕种质量认证制度
    4.2 加快信息化和信用体系建设
    4.3 建立品种推介制度,促进新品种引进和推广
    4.4 发挥蚕种业协会的作用
    4.5 加强宣传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

(4)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蚕桑产业发展动态
        1.1.1 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动态
        1.1.2 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动态
    1.2 家蚕微粒子病研究
        1.2.1 家蚕微孢子虫生活史
        1.2.2 家蚕微孢子虫对蚕种业生产的影响
        1.2.3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病学研究
        1.2.4 家蚕微粒子病防控
    1.3 家蚕微粒子病与气象因子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西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全区蚕种生产与蚕种淘汰情况
        2.2.2 区域蚕种生产与蚕种淘汰情况
        2.2.3 春、秋蚕期与蚕种淘汰率的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广西桂南地区家蚕微粒子病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气象数据
    3.2 分析方法
        3.2.1 数据整理
        3.2.2 研究策略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蚕种场A历年微粒子病发生情况汇总
        3.3.2 春季气象因子与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的关系
        3.3.3 秋季气象因子与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的关系
    3.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4.1 研究区域
        1.4.2 案例选择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全球化与地方化
        2.1.2 欠发达地区
        2.1.3 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
        2.1.4 区域、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
    2.2 基础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2.3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
        2.2.4 制度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研究进展
        2.3.1 区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2.3.2 全球化、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城市中心性的测度
        3.1.2 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评估
    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3.2.1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测度
        3.2.2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3.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
        3.3.1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3.3.2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贸易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2.1 对外贸易与贸易依存度的城市差异
        4.2.2 贸易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3 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城市发展
        4.3.1 外资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
        4.3.2 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和结构变化
        4.3.3 外资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城市发展
        4.4.1 实际利用外资的城市差异
        4.4.2 FDI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5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6 东盟案例分析
        4.6.1 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西各市而南宁受益最大
        4.6.2 投资合作项目增多而大型企业更具潜力和优势
        4.6.3 大型企业抓住博览会契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结构视角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产业结构与广西城市发展
        5.2.1 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2 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3 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3 产业集聚、专业化与城市发展差距
        5.3.1 城市工业和制造业空间格局
        5.3.2 城市工业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5.3.3 城市工业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5.3.4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园区视角
    6.1 广西产业园区、高新企业与城市发展
        6.1.1 广西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
        6.1.2 广西高新企业的时空格局
        6.1.3 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2 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1 南宁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2 北部湾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1 以"铝产业"为主导,结构效益低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6.3.3 产业间缺乏协作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6.3.4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突出
    6.4 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化一地方化视角下的广西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区域不平衡的测度与时空分析方法
        7.1.3 区域不平衡的多机制分析方法
    7.2 多层级区域不平衡分析:尺度效应
        7.2.1 Theil指数分析结果
        7.2.2 Theil指数的分解结果
    7.3 区域不平衡的分布演化趋势:时空转移
        7.3.1 区域不平衡的总体分布动态
        7.3.2 区域不平衡的趋同分析
    7.4 区域不平衡的空间性:时空关联
    7.5 区域不平衡演化的内在机理:空间与非线性视角
        7.5.1 来自线性模型的证据
        7.5.2 来自半参数模型的证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8.1.3 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8.1.4 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
        8.1.5 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
        8.1.6 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8.2 政策启示
        8.2.1 加快桂西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平衡
        8.2.2 发挥政府的关键角色,加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结
        8.2.3 因地制宜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后记

(7)广西蚕种业十年成效与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蚕种业发展概况
    1.1 蚕种业生产与经营情况
    1.2 蚕种质量状况
2 广西蚕种业管理成效
    2.1 出台管理法规,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
    2.2 积极筹措资金,蚕种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升级
    2.3 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初步建成
    2.4 蚕种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
    2.5 加强源头管理,完善了蚕种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2.6 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倡导蚕种品牌建设
    2.7 加强蚕种流通环节的监管
    2.8 重点强化蚕种生产过程微粒子病的防控工作
3 广西蚕种业存在的问题
    3.1 蚕种业体系基础薄弱, 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3.2 蚕种经营秩序较混乱,市场执法管理难
    3.3 蚕种生产风险高,“防微”压力大
    3.4 蚕种来源乱,质量监管难
4 广西蚕种业未来发展思考
    4.1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蚕种业基础
    4.2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种业科技创新
    4.3 进一步严格蚕种标准化建设,提高蚕种质量
    4.4 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蚕种
    4.5 抓好蚕桑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综合效益
    4.6 争取专项扶持政策,解决一些公益性问题
    4.7 发挥蚕种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4.8 实行蚕种集团化运作模式

(8)“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含义和产业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蚕丝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特征的研究
        1.2.4 关于蚕丝业产业转移与“东桑西移”的研究
        1.2.5 关于蚕丝业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1.5 相关理论的启示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研究理论框架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过程
        2.3.3 研究内容
        2.3.4 论文结构
第三章 广西蚕丝业发展进程与“东桑西移”成效
    3.1 我国蚕丝业发展历史回顾
        3.1.1 蚕丝业的起源与发展
        3.1.2 新中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3.2.1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
        3.2.2 建国后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3.3 广西蚕丝业生产发展现状
        3.3.1 种植规模稳步扩展
        3.3.2 蚕种饲养量稳定增加
        3.3.3 蚕茧生产量持续增长
        3.3.4 桑蚕丝产量快速递增
    3.4 “东桑西移”实施成效
        3.4.1 “东桑西移”花落广西
        3.4.2 “东丝西移”已成定局
    3.5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1 我国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2 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效益的驱动效应
    4.1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4.1.1 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4.1.2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4.1.3 生态环境较为适宜
    4.2 区域布局与规模效益
        4.2.1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4.2.2 规模效益日趋凸显
    4.3 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
        4.3.1 蚕桑生产成本构成
        4.3.2 广西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4.3.3 广西与全国主产区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
        4.3.4 与广西特色经济作物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3.5 蚕桑生产效益对蚕农生产生计的影响
    4.4 工农业产业结构效益
        4.4.1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突显
        4.4.2 工农业结构效益日趋合理
    4.5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4.5.1 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4.5.2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引导
    5.1 组织管理体制
        5.1.1 政府组织机构及其作用
        5.1.2 行业组织及其效用
    5.2 政府的行为定位与公共政策
        5.2.1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5.2.2 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5.2.3 建立公平交易制度
    5.3 蚕茧开放市场的效应分析
        5.3.1 我国蚕茧主要收购模式
        5.3.2 广西蚕茧市场的机制创新
        5.3.3 蚕茧市场的开放效应
    5.4 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5.4.1 商品小蚕共育模式的推广应用
        5.4.2 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5.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6.1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6.2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6.2.1 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作用
        6.2.2 科技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6.2.3 科技交流合作与重大项目实施
    6.3 蚕桑生产技术体系的创建
        6.3.1 蚕桑品种创新研究
        6.3.2 蚕桑生产技术的创新集成
        6.3.3 科技进步对蚕桑生产的贡献
    6.4 蚕农的技术参与效应
        6.4.1 蚕农的技术需求
        6.4.2 蚕农的首创技术及其效用
        6.4.3 妇女在蚕农家庭中的地位
        6.4.4 蚕区环境卫生的变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果与发展策略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1.1 广西成功承接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
        7.1.2 三大要素共同推进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7.1.3 广西蚕丝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7.2 广西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
    7.3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充分发挥广西蚕种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定位, 准确把握方向
    1.1 广西蚕种业协会在蚕种市场化形势下的定位
    1.2 广西蚕种业协会在蚕种市场化形势下的基本职能
    1.3 广西蚕种业协会在蚕种市场化形势下的作用
        1.3.1 维护蚕种场的合法权益,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1.3.2 协调蚕种场 (企业) 间的关系, 激励各蚕种场 (企业) 诚信守法, 规范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1.3.3 建立激励制度, 鼓励各蚕种场争先创优
2 牢记宗旨, 提供优质服务
    2.1 当好参谋, 为政府主管部门服务
    2.2 当好良师益友, 为会员蚕种场 (企业) 提供优质服务
        2.2.1 召开协会工作会议, 及时准确地反映蚕种场 (企业) 诉求
        2.2.2 做好行业自律管理, 着力推动蚕种场 (企业) 持续健康发展
        2.2.3 科学创新, 不断提高广西蚕种业协会的服务水平
3 统筹协调, 处理好三种关系
    3.1 正确处理蚕种业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
    3.2 正确处理行业协会与会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3.3 正确处理不以赢利为目的和有偿服务的关系
4 小结

(10)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
        2.1.1 特色农业
        2.1.2 产业集群化
        2.1.3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2.1.4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
    2.2 产业集群化理论
        2.2.1 区位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2.2.4 生命周期理论
    2.3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3.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现状及评价
    3.1 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3.2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特征
        3.2.1 区域性明显,以经济作物的集群化为主
        3.2.2 参与主体逐渐增多,大部分由政府主导
        3.2.3 企业数量增多,大型企业较少
        3.2.4 生产规模扩大,发展时间漫长
        3.2.5 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资金投入有限
        3.2.6 产业链逐步延长,关联产业增加
    3.3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效应分析
        3.3.1 调整区域布局,有利于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形成和识别
        3.3.2 通过科学技术的研发,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升级
        3.3.3 带动企业的集聚,加快中小企业的成长
        3.3.4 提高地区知名度,加强区域整体实力
    3.4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成因分析
        3.4.1 要素条件因素
        3.4.2 需求条件因素
        3.4.3 相关和支撑产业因素
        3.4.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因素
        3.4.5 辅助要素因素
    3.5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程度分析
        3.5.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5.2 评价指标的测算
        3.5.3 评价结果分析
4.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优劣势分析
    4.1 优势方面
        4.1.1 农业资源禀赋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政策导向优势
        4.1.4 市场环境优势
    4.2 劣势方面
        4.2.1 基础设施落后
        4.2.2 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4.2.3 龙头企业的数量较少、聚集效应差
        4.2.4 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4.2.5 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5.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选择
    5.1 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实践经验
        5.1.1 国外的实践经验
        5.1.2 国内的实践经验
        5.1.3 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经验对广西的启示
    5.2 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的选择
        5.2.1 融合第二、第三产业的集群化路径
        5.2.2 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集群化路径
        5.2.3 从“量变”到“质变”的集群化路径
        5.2.4 多平台全方位发展的集群化路径
6. 促进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措施
    6.1 企业方面
        6.1.1 龙头企业要发挥出核心作用
        6.1.2 企业需要不断改革技术
        6.1.3 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知名度
    6.2 农户方面
        6.2.1 主动参与到集体经济组织中
        6.2.2 提高自身技术种植水平
    6.3 政府方面
        6.3.1 加大政府扶持与引导作用
        6.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3.3 改革农村金融制度
        6.3.4 培养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内的农民合作机构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蚕种业蓬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蚕种业发展的成效与经验[J]. 莫云霞,李燕飞,韦红群,蒋满贵. 广西蚕业, 2019(03)
  • [2]亚热带蚕种孵化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D]. 李国栋. 江苏科技大学, 2018(10)
  • [3]广西蚕种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J]. 莫云霞. 广西蚕业, 2018(01)
  • [4]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病学研究[D]. 胡文娟. 江苏科技大学, 2018(10)
  • [5]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经验和做法[J]. 梁维佳,吴青. 广西蚕业, 2016(02)
  • [7]广西蚕种业十年成效与发展思考[J]. 蒋满贵,李乙. 广西蚕业, 2015(04)
  • [8]“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 祁广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9]充分发挥广西蚕种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J]. 李乙,蒋满贵. 广西蚕业, 2013(02)
  • [10]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 唐玲. 广西大学, 2013(03)

标签:;  ;  ;  ;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蚕种产业蓬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