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基于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较分析_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基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经济区论文,区域经济论文,海峡西岸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6)01—0042—08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学者(包括刘树成,1994、周振华,1995、杨开忠,1994、胡鞍钢,1995、魏后凯,1997、张敦富、覃成林,2001)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本文所研究的三个区域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都地处东南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大经济区都充分享受到我国早期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系列优惠,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到目前为止,这些区域已成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三个重要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和世界著名的河口三角洲之一,也历来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富庶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下文简称长三角)位于江苏中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全部,包括江苏省8市(南京、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6市(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和上海全市(洪银兴、刘志彪,2003)。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侨乡,也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珠江三角洲(下文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濒临南海,包括以下14个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惠阳、惠东、博罗、肇庆、高要和四会(樊纲,张泓骏,2005)。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从广义上说,海峡西岸经济区(下文简称海西区)主要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以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考虑到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性,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统计和研究的便利,本文所涉及的长江三角洲是指江苏、浙江两省的全部和上海,即大长江三角洲的概念。出于同样的考虑,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东省的全部,海峡西岸经济区则主要考察福建省的经济指标。本文侧重从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对这三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影响其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协调发展”是这三大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中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必然选择。

二、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三大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1.三大经济区GDP规模的比较

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同时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时至今日,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构筑起领跑中国经济的经济体系,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0.7%,珠三角占10.1%,而福建只占3.9%(2003年)。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区域,成为中国的两个经济重心,而总体来看海西区的经济实力与之还有较大差距(见表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把人口和所选择的经济指标结合起来,能够客观的反映地区间的经济差异①。通过对三个经济区1990~2003年间人均GDP的变动情况,考察这三个区域的绝对差异。(见图1)

表1 2003年三大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一览表

经济区

GDP  人口

人均GDP 全社会固定资 城乡居民存款余

(亿元) (万人)

(元)

产投资(亿元) 额(亿元)****

海峡西岸经济区 5232.00 3488  15006

1508[*]2430.50

长三角经济区

28097.64 13797 20365

10564.60[**]  16443.90

珠三角经济区

13625.87 7954  17131

3970.69[***]  11813.30

海西区比长三角 0.19

0.25  0.74

 0.14  0.16

海西区比珠三角 0.38

0.44  0.88

 0.38  0.21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地区的统计公报整理计算。《江苏统计年鉴2004》。

*2002年底数据:**其中浙江为2002年数据;

***此数据为广东2002年数据;****此数据为2002年数据。

图1 三个经济区人均GDP

从人均GDP的分析来看,由于研究区域是大长江三角洲、大珠江三角洲,因而在人均GDP比实际情况稍低,而且在传统研究视野下(即我们通常说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的人均GDP要比长三角高,如2003年珠三角人均GDP达47262元(广东省人均为17130元),而长三角仅为27899元(沪江浙三省市人均20372元),但仍可通过上图直观地发现三大区域间的差距。

2.三大经济区资本聚集能力的比较

资本在各地区间的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而,资本在地区间的流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资金的流动一方面受到财政分配资金和国家银行政策性资金分配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市场的引导。外资在三个不同经济区的投资决策,不仅受到市场引导,而且也受到地域性优惠政策的影响。

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818.9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326.9倍。2003年海西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50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1978年增长了112.9倍。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8.2%,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6.7%,而海西区仅占2.8%。

在资本形成方面,广东、浙江都是由于固定资产形成增加而带来资本的增殖,而福建2003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2396.91亿元,存货增加达到644.43亿元,占到了资本形成总额的26.9%,而珠三角的广东与长三角的浙江,这两项指标均低于5%, 他们的资本形成主要是固定资产形成增加带来的。

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通过分析,从纵向上看,各经济区的外商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自1992年开始连续大幅度增长;从横向上看,FDI有不断向长三角加大的趋势。(参见表2)

3.对外贸易的比较

2002年,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两地的进出口贸易占全国52.3%,其中长江三角洲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珠江三角洲占33.3%,而海西区仅占4.6%。珠三角、长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比海西区高出了28.7个百分点与14.3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1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额为942.0亿美元,进口额为832.1亿美元;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2069.7亿美元,是长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额为1126.1亿美元,进口额为943.6亿美元。同年,海西区进出口贸易总额28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出口额为173.7亿美元,进口额为110.3亿美元。

表2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

(单位:万美元)

经济区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3

海西区 福建 29002 287444 408455 402403 383837 259903

上海 17401 316025 394094 283665 427229 546849

长三角 江苏 12416 284371 521009 607756 1018960 1056365

浙江 4843  103175 152050 123262 307610 498055

珠三角 广东 146000 755576 1175407 1165750 1133400 782294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4.人才优势的比较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长三角地区拥有千余所科研机构和百余所高等院校,有着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而珠三角本身虽不具有这些优厚的人力资源条件,但它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每年有着大量的科技人员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中西部流动到东南沿海地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此外,2003年珠三角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达6.86%;长三角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16%;同期,海西区该项指标为1.8%。可见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相对缺乏也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海西区未来发展同二者相比,缺乏创新潜力(见表3)。

表3 跨省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2003年)

省份  广东 浙江 上海 北京 福建 江苏 其他省份 全国

占跨省劳动力的比重(%) 51.6 7.7  5.9  5.1  4.3  3.5  21.9

100

估计流入劳动力数(万人) 1458 217  167  144  121  99

619

2825

数据来源:《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王小鲁、樊纲主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二)三大经济区经济相对差异性分析

1.区位商的计算

区域经济的区位商是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该区域在上一级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种指标。它能更清楚的反映各个子研究样本对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Q[,i]=q[,i]/p[,i] (i=1,2,3,…,n;n=31)

式中,Q[,i]为i区域的经济区位商;qi与pi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其中n=31,代表31个研究样本(即31个省市自治区)。Qi越大,说明i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i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通过三区域的经济区位商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三个经济区的经济区位商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数值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上海,区位商值稳定地维持在3.5以上,1999年更是达到了3.88,足见其在全国经济的地位。从三区域的区位商值的角度考察,珠三角在全国区域经济重则长期处于重要位置。而海西区在三区域中区位商值最低,还未发挥出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作用,但从海西区逐年增加的区位商值可以发现,其在全国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表4 三区域1990至2003年经济区位商

经济区 地区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上海 3.69 3.78 3.74 3.86 3.81 3.63 3.62 3.67 3.76 3.88 3.53 3.64 3.59 3.77

长三角 江苏 1.29 1.27 1.40 1.48 1.51 1.52 1.49 1.49 1.50 1.51 1.50 1.54 1.56 1.74

浙江 1.33 1.38 1.46 1.54 1.63 1.70 1.69 1.66 1.67 1.70 1.68 1.74 1.81 2.07

海西区 福建 1.01 1.05 1.14 1.24 1.39 1.39 1.40 1.45 1.49 1.52 1.47 1.47 1.46 1.55

珠三角 广东 1.53 1.63 1.59 1.68 1.66 1.64 1.66 1.65 1.66 1.65 1.45 1.62 1.62 1.77

2.三大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变动特征及分析

通过相对离差系数度来考察三个经济区的差异程度,本文选用人均GDP的离差系数C[,v],其计算如下:

式中,S表示样本标准差;x[,i],分别表示i经济区的人均GDP值,样本均值;ki表示样本值与均值的比重。C[,v]值越大,表明差异程度越深;反之,则说明差异越小。计算结果如表5

表5 三区域人均GDP离差系数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C[,V] 0.225 0.227 0.194 0.179 0.129 0.132 0.123 0.104 0.097 0.097 0.127 0.118 0.13 0.154

由表5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C[,V]值从1990、1991年的0.225、0.227逐年下降,至1998、1999年达最低值0.097,此后又转而上升。主要是在1992年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环境下,三个经济区由于具有位于沿海的经济区位优势,同时获得了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区域经济都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区域政策上开始注重协调发展,先前的某些优势开始弱化,因而出现了在2000年开始,离差系数C[,V]逐年增高的趋势(见图2)。

图2 三个经济区人均GDP离差系数变动情况

三、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经济发展差异趋势的R/S分析

分形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不规则事物的一种数学抽象②。著名数学家Hurst(赫斯特)在20世纪40年代全面研究了有偏随机游动,Mandelbrot在20世纪60~70年代再次对其做了全面研究③。Mandelbrot把它们叫做分形布朗运动,在这里则称其为分形时间序列。分形理论的诞生,为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崭新的途径,通过运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方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可以对时间序列所具有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找出其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三个经济区人均GDP离差系数变动曲线是以时间为横坐标,C[,v]为纵坐标,连成的曲折线段,这种非光滑、不可微分的分形曲线,用经典数学处理非常困难,而用分形理论则较容易描述。区域差异的变化过程是沿这些分形曲线变化的。所以,可以用R/S分析法预测C[,V]的变化趋势,从而考察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走向。其方法是不对未来作任何假设,从历史数据出发,预测该时间序列在和过去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将来的发展趋势。在此之前,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到2003年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基于差距的现状,为考察今后的经济发展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可依据已求得的离差系数C[,v],运用R/S分析方法对三个经济区的区域差异发展趋势作进一步的研究。

可以从一个既存的时间序列B(t)开始进行考察(本文用C[,v]的时间序列,见表6),可得:

差值序列:

ξ(t)=B(t+1)-B(t),(т=1,2,3,….)

(3-1)

式中,t=1,2,3,…,т为时间间隔,则有均值序列:

式中,X(t,т)为累积离差,ξ(u)为该时间间隔内第u次的输入量,Eξ(u)т为ξ(u)的平均值,则:

极差:

如用原来观察值的标准差去除极差得R(т)/S(т),称R(т)/S(т)为重标极差,Hurst利用它对河流流量、降雨量等进行研究后发现,时间序列的许多记录结果对R重新标度后的R/S值可由下面的经验公式描述④,即:

R/S=(aт)[H]

(3-6)

式中,т为观察次数,a为常数,H为Hurst指数。Hurst指数是一个新的统计量,它对于所有时间序列的分析都有广泛的用处⑤。根据统计学,如果序列呈随机游动,那么H=0.5。当H≠0.5时,观察不是独立的,每一个观察都带着它之前发生的所有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长期的,理论上是永远延续的。近期事件的影响比远期大,但残留的影响总是存在的。由理论上证明了的关联函数:

可得到三种类型Hurst指数⑥:当H=0.5时,C(t)=0,过去的增量△B(-t)与未来增量△B(t)无关,这标志着序列是随机的;当H<0.5时,C(t)<0,这是一种负相关的时间序列,即过去增量△B(-t)与未来增量△B(t)呈负相关关系。如果一个系统以前是向上,那么下一个时期多半向下,反之亦然。这种特性依赖于H离0有多远,越接近0,这种时间序列就具有比随机序列更强的突变性或异变性;当H>0.5时,C(t)>0,表明它是一个呈正相关关系的序列。如果前一个时间序列是向上(下)的,那下一个时期将继续是正(负)的,趋势增强行为的强度随H接近于1的程度而增加。

由(3-6)式可得:

1nR/S=H1n(aт)

(3—8)

因此在R/S与т的ln/ln图上,H表现为其斜率。在双对数坐标系(ln(т),lnR/S)中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可得到Hurst指数H。根据以上算法得到R/S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R/S分析结果:赫斯特指数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993 1.140

1994 0.383 1.036

1995 0.361 0.817 1.112

1996 0.352 0.774 0.931 1.045

1997 0.236 0.684 0.781 0.821 -3.201

1998 0.281 0.521 0.604 0.672 -2.819 1.241

1999 0.209 0.401 0.529 0.536 -2.540 0.745 0.317

2000 0.182 0.203 0.427 0.531 -1.679 0.619 0.323 1.046

2001 1.356 0.345 0.237 0.446 -1.342 0.633 0.315 0.771 1.200

2002 1.163 2.821 0.362 0.293 -1.272 0.594 0.302 0.612 0.833 0.282

2003 1.271 1.197 1.289 0.238 -0.241 0.467 0.286 0.544 0.635 0.127 -0.317

从表6可知,H(1990-2003)=1.271>0.5,C(t)>0,所以2004-2017年间,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将与1990—2003年间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即总体上区域差异将减小。H(1990—1994)=0.383<0.5,C(t)<0,因而2004—2009年间,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将与1990—1994年间有相同的发展趋势,而在1990到1994年这一时期C[,V]呈现不断减小的曲线特征,所以,2004—2009年间,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将有扩大的趋势;H(1994-1999)=-0.241<0.5,C(t)<0,2009-2017年区域差异将同1994—2003年具有相反的发展趋势,即区域差异将增大;H(2000-2003)=-0.317<0.5,C(t)<0,而在2000—2003年间,三者之间的区域差异是显著扩大的,所以2015—2017年,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将继续缩小。

四、结论

区域经济差异是绝对的,区域均衡则是相对的。区域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现象,几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中心。海西区由于受惠于沿海城市开放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快地提高,但相比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从GDP总量、人均GDP、利用外资能力和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与之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异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大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存在虽有客观必然性,如前所述,且从趋势上看差异仍将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任其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统一的大市场必然要求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区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市场一体化是我国市场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促进三大经济区实现区域的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区经济差异的必由之路和战略归宿。所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的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既是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反映,也是保持各经济实体持续增长、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纵观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政府可从投资、产业、市场、财政等方面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成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1)协调政府间的权责与分工合作关系,形成一体化的政策环境。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协调地区间的重大经济问题包括区际规划、产业布局、环境与资源整治等宏观发展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2)统筹制定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和生产力结构。在区域分工体系中,要统筹制定区域空间布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成产业布局联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契机。

(3)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实现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产业整合为重点,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形成竞争优势为中心,加强产业的对接和配套,延伸产业链,促成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的合理分工。

(4)促进区域之间市场的开放,构建优势互补的共同市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经济体内部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优势,相互在要素利用和商品消费上的互补性,实现这种互补性需要在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方面的相互开放,构建共同市场。

(5)鼓励企业跨区域扩张与联合,形成外企、民企双轮驱动的内联互支格局。政府要为区域之间企业建立联系,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保护企业的正当利益。扩大吸引外资,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并给予“国民待遇”,消除“歧视性待遇”。

注释:

① 卢艳、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9期,第60—61页。

②④ 谢和平、薛秀谦:《分形应用中的数学基础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第10—11页。

③⑤⑥ 李水根、吴纪桃:《分形与小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175—178页。

标签:;  ;  ;  ;  ;  ;  ;  ;  ;  ;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基于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较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