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的解读_思想政治论文

对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的解读_思想政治论文

初一《思想政治》第三课编写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一《思想政治》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尤其是本课,“情绪”涉及面十分广泛,并以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为支撑,这对许多教师可能较为陌生。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教学目标的设置、结构体系的构建、基本要求的限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作些说明和建议,以便于教师们更好地驾驭本课。

一、把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的思路

(一)本课在初一《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如果说第一课和第二课是从宏观的角度讲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必须锻炼个人的心理品质的话,那么从第三课开始,本课程就进入了微观层面,是就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与教育。因而从此课开始进入这门心理品质修养课程的实体部分。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培养良好的情绪品质教育与后面的几课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勇于开拓进取和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教育等密切相关,情绪品质修养与良好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的培养等又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培养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二)从情绪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是观察人的内心世界的“窗口”,是人们丰富的心理世界的外部表现;情绪又是学生最熟悉、体会最深的一种心理现象,本课由此入手,学生更容易对本书——良好心理品质的修养有感性的认识,并容易理解和把握。

初中学生正处于充满“心理冲突”的“精神断乳期”,其情绪往往具有冲动、易变、肤浅、强烈且不协调、不成熟的特点。根据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测查的众多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其中尤以情绪问题为多。一些青少年学生因情绪偏激,又不能自我把握,极端冲动,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情绪变化的特点,合理渲泄不良情绪,主动调控个人情绪,培养积极、良好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确是当务之急。而且这对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顺利地渡过这一“危机时期”,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围绕着“学会调控情绪”的主线,框定编写体系。

本课从情绪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导入,说明了情绪的作用,并由此提出认识与把握人的情绪特点及调节个人情绪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进一步展开说明了情绪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是认识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奇妙的“窗口”,它往往反映了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并会随个人境遇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情绪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起到不同的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情绪会导致消极的结果。所以,应当调节个人的不良情绪,学会一些调节不良的情绪的有效方法,达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调节目标。

最后,结合学生平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指导学生通过树立远大的志向与宽广的胸怀、培养乐观的态度、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和拓展兴趣爱好等,来培养个人的良好的情绪品质,加强情绪品质的修养。

由此可见,本课从四个框题的设立,到内容的编写,全都围绕着“学会调控情绪”这一主线。第一、二框是铺垫,从情绪的定义、情绪变化的特点、情绪有不同的作用方面,为“学会调控情绪”打下了基础。第三、四框是主体。其中第三框是对调控情绪的必要性和目标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并就消除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第四框则是从培养远大的志向和开阔的胸怀、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和拓展兴趣爱好等四大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加强个人情绪品质的修养。

(四)知识、能力、觉悟相结合,分层次限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心理品质修养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同样具有三大职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必要的知识教学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本课程重点突出了能力培养的需求,提倡学生对所学知识领会和理解的同时,加强实际的训练和运用。课程标准已打破了以往编制的教学大纲的形式的局限,将所有的知识点均按要求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识记”和“理解”是较低层次的要求,“运用”则是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有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与方法,用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活动中去,是较高层次的目标。据此,本课的教学同样需要达到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知道,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理解情绪的变化是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往往与个人的志趣密切相关。

2.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情绪会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积极情绪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消极情绪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

3.让学生知道,情绪需要调节,喜怒有常、喜怒有度,是我们调节情绪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牢记调节情绪的一些名言名句,知道调节不良情绪的一些有效方法。如改变注意焦点、合理发泄情绪和自我激励、心理换位、升华等理智控制情绪的方法等。

4.使学生知道,树立远大的志向与宽广的胸怀、乐观的态度、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和拓展兴趣爱好等,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良好的情绪品质、加强情绪品质的修养。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情绪的了解和把握,使他们在个人生活中,对本人和他人的情绪表现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与评价的能力。

2.通过不同情绪会对个人造成不同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能力。

3.逐步提高学生运用一些有效方法来调节个人不良情绪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具有尽量避免产生个人不良情绪的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够经常保持良好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思想觉悟目标:

1.逐步使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喜、怒、哀、惧等情绪表现既与个人志趣相关,又与社会生活相关,情绪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一种正常表现。

2.逐步使学生体会并分清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并尽量让其自觉避免产生消极、不良情绪。

3.使学生自觉掌握一些克服消极、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以达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目标,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4.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心胸豁达、态度乐观、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以及拓展个人兴趣爱好的能力,有意识地加强情绪品质的修养,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

(五)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本课编写的主要特点。

根据我们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理解,初一年级的教学,仍属于以“养成教育”、“规范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即以情感的培养为纽带,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积极渗透正确的认知。因此,本教材既没有纯粹理论观点的表述和灌输,也没有单纯地进行所谓的心理强化训练,教材的编写融二者之长,既注重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又在其中渗透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比如,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喜怒有常与喜怒有度、调控情绪与培养健全的情绪;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个人,以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力图使学生自觉地改进行为习惯,提高行为能力。

(六)在本课编写过程中,着重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因素,并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实效性为一体。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定规范,教材的编写既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也不同于一般理论著作或理论教程的压缩本。我们当然提倡教材具有可读性,但这并不是消极地去迎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是既要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又能使教材充分引导教学。据此,本课编写过程中,力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既注重了科学性,又力求通俗;既注重知识性,但更重实效性。虽引入了心理学的“情绪”概念,但力求使其通俗易懂,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容易理解与把握。并根据当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实际,不囿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并不求全求深,而是从品德教育的角度,以培养学生的情绪品质为主,绕过有关心理理论观点的争论,只讲一些最基本、比较稳定与公认的内容,以激励、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时,虽介绍了方法本身,但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我们期望通过本课的教学,真正收到实效并使学生受益终身,正如古印度的著名谚语所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驾驭和引导本课教学过程的方式和手段

(一)对本课的一些教学要点,尤其是重点、难点、易错点要注意说清、说透。

根据我们的预测,本课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课。但由于本课的知识量大,内容丰富,涉及的专有名词又较多,学生可能不易理解与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牢牢把握住各教学要点,透彻、清晰地阐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比如,调节情绪要达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目标。这既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之一。“喜怒有常”是指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喜怒有度”是指对情绪的表达要有所控制。表面上,这两个要求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这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要求一个人在保持一定的饱满情绪的同时,又必须将这一情绪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这两者并不矛盾。这一点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调节情绪的目标——“喜怒有常、喜怒有度”其困难之处,在于学生初次接触情绪方面的知识,“喜怒有常”与“喜怒有度”是一种简易的写法,二者的关系学生不易把握和理解。既然“有常”,那么想喜则喜,愿怒则怒,又何必“有度”,其实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的一部分,是辩证统一地看问题。在生活中,谁都难免遇上不高兴的事,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但也正因如此,才要进行情绪修养,不能想怎么喜就怎么喜,想怎么怒就怎么怒,要有节制,要将喜怒限定在有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危害。而这些知识由于学生自身的阅历所限,往往不易理解。

指导学生理解此点时,要注意不能有失偏颇,它并不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就是“喜怒不能形于色”。青少年的心理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之中,他们正处于充满热情和朝气蓬勃的时期,不能让学生过分遏制自己的天性,只是在表达情绪时要注意场合、分寸和是非曲直,要讲求原则。一个冷漠、缺乏热情的人,其实并不是调节情绪的好手,而是情绪不健全的人。所以,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可绝对化。

还有,调节不良情绪有一定的方法。此点也是课文的又一难点,又是一个易错点。三种调节情绪的方法可说是各有所长,对于比较容易排解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如转移注意焦点或改变周围环境的方法等;而对于有些难以排解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在适合的场合和方式发泄来达到,能主动控制、克服不良情绪,化不良情绪为积极行动才是最上策。其中尤其是自我暗示与自我激励的方法也容易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暗示、间接的方法,一个是明示、直接的方法。

教师在讲授此点时,要注意对各种调控情绪的好方法要说清、说透,其中尤其是主动控制情绪中的几种具体方法,学生可能会觉得名词较新,不容易掌握,如自我暗示、心理换位、升华等方法。由于这几种方法属于心理卫生中提倡的几种调节方法,名词比较新,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可能不易把握,因而对方法本身可能也就不易掌握。应该努力使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喜爱的方式来选用。

(二)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由于情绪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非常熟悉的心理现象,且情绪调节又主要是通过个人来施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通过个人举例、现身说法等,从个体的角度来谈谈个人需要修养情绪、调节不良情绪的意义。

教师也可以通过先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产生不良的情绪的人和事,分析其不同的原因,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再结合课本教学要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易理解和接受。

(三)可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通过一些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等。

比如,通过一些形象化的图片来反映不良情绪的危害,以及调节不良情绪的一些实用的方法,等等。

又如,运用正反类比法进行教学。除运用课文中的正反典型事例,通过正反对照,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可以根据课文中设置的小栏目“你有哪些兴趣爱好,它对你调节情绪有帮助吗?”这样类似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此外,课后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辅助教育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学习本课内容的心得体会,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或出一期班级墙报等,就本课的教学要点,让学生谈谈个人的体会、收获;或搜集一些调节情绪的名言名句等,这样既可强化教学内容,又可达到真正收到实效的目的。

标签:;  ;  ;  

对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的解读_思想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