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素质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本世纪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关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和教学体制的改革,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和崭新课题,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要机遇和必然选择。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
1.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首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得到充分重视,高校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由于知识升值,高校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人才库、知识库和动力源,成为各种理论和发明的策源地,成为信息社会的发动机与火车头。其次,产业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属性。教育具有多种属性,既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又具有生产力属性,既具有产业性,又具有公益性,既具有社会功能,又具有个人功能。知识经济使教育的产业性得到了充分显示,而且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第三、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要求将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通与专的统一,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必须提倡通识教育,全人教育,个性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传型,实现教育的生产性与社会性,教育的终身性和个性性,教育的多样性与变革性,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的统一。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会议,会议报告中认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提供四个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这样,就迫使教育工作着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为新型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2.提高素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强烈愿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人才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二是职业性,三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设计和自我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直接影响。为了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他们迫切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因而对素质教育表示较高的认同,对开设人文和文化课程表示出极大的欢迎。据某高教研究所对理工科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能顺利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书面写作,高达46.3%的大学生没听说过“人文精神”一词,47.6%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人文水准评价较低。另据一些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失范,专业素质偏低,非专业素质浅薄,心理素质不高,身体素质不良。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且只有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与活力。
3.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
素质教育反映了社会改革对教育的新要求,反映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新发展,也是新形势下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当前,中央已就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就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作好宣传动员和协调工作,使学校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但应看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新的教育机制、教学体制还未建立,教职工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物质条件也不具备,应试教育的种种表现还难以改变,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还困难重重。但形势发展急不可待,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网络经济更为活跃,我国入世后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推进素质教育更显示出特殊的战略意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而且要顺应教育改革大潮,加强自身工作的改革,把握新机遇,充实新内容,寻找新途径,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参与
1.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积极去引导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学校来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始终是一项先导性的工作。恩格斯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7页》)对教师而言,要特别强调树立新的人才观,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引导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美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其方法是,要求每门课都要从历史,社会,伦理的角度学习研究,要求每门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1、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2、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3、它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要引导教师转变智育观念,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引导教师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思想是先导,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基础,教师队伍是关健。而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责无旁贷的任务。
2.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积极去拓展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业务素质是本领,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本钱,几个方面各有侧重又互相统一,每个方面都有丰富的内涵,实现途径,操作要求以及评估监控体系。提高素质从根本上说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但如果没有统筹安排,认真操作,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和监控措施,也很难实施和落实。比如,文化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表现为对人和社会的关切,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有报效社会和精诚的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情和责任心。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必要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但学习人文知识不等于具备了人文精神,它有待于在实践中升华和内化为基本品质,有待于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多次反复,有待于认识的不断深化。培养科学精神,也必须在学习自然科学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需要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需要开展和参与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需要提高广大师生的审美情趣,需要构建一个“渗透一一协调”为一体的教育结构。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具体规划,积极拓展,认真操作,也很难落到实处。
3.良好的教育氛围需要积极去培育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就是人及环境的函数,人也可以利用和改造环境。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和健康的教育环境;需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使诸方面互相渗透,协调发展;需要广泛地开展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活动,使各方面形成合力;需要软件与硬件的同时加强,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全方位配合。只有各方面的教育要求一致,步调一致,前后连贯,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防止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要做到学校各部门的步调一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各方面形成合力,没有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是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选择
1.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曾提出两种理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理论渊源流长,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需要来培养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发展并不排斥个人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发展,只有个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教育是发展个体人的特殊手段,并通过培养人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位,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尊重学生是一个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自我批评,自我训练,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强化教育者的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是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具体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要求,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尊重与承认。强调服务,还可以把教育与管理区别开来,有利于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象。教育与管理有许多共同点,但又不能将其混同,教育靠真理与人格,管理靠制度与权威;教育是平等的,管理是有等级的;教育解决认识问题,管理解决行为问题;教育使人敬,管理使人惧;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管理是行为的管制。教育者要真正赢得尊重与信任,必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从而去实施真正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必然要求。从另一角度看,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与学生都面临重新学习的问题,都要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现代青年没有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可以轻装上阵,对新思想、新知识认同和接受能力强,因此在新时代来临之际,可能会走在教师的前面,这样,传统的长幼之序和师道尊严受到挑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也受到影响。在个人权利及其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有其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引导与服务是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对教师的主要要求。
3.思想政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落实到政治上,思想上,而要落实到党的中心工作与合格人才的培养上。
早在199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政治是落实到政治上,还是落实到经济上,这是60年代春夏的公开争论,也是“文革”的震源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工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应该说,这一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成。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与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把解放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文化需要和发展需要相结合,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学校而言,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成才要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重视动机而轻视行为,强调政治功能而忽视文化功能,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灌输而忽视引导,强调教育而忽视自治。因此,要认真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着手构建“实践一一参与”式的教育模式,探求启发诱导服务式的德育方式,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对话,由说教式转为引导式,由“我打你通式”转为“参与互动式”,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个性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