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的保护原则探究论文_杨露

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的保护原则探究论文_杨露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乡村地域在我国风景名胜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乡村景观,即是保护乡村生存发展的印记,同时助力乡村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究国内外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保护研究现状,综述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保护的意义与原则,为具体解决风景名胜区乡村景观发展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乡村景观 保护原则

1研究背景

1.1有利背景:

国家方针的大力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国家政策自上而下地重视乡村发展,让乡村景观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发展兴盛。伴随着城市生活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自然乡村,因此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热门,从另一方面刺激乡村挖掘景观,完善景观建设,以达到吸引旅客的目的。

1.2不利背景:

乡村发展同质化严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急功近利的发展使得乡村失去其原有的景观特色,大量拆除本土的建筑,以建设迎合旅游的农家乐;破坏农田景观,大肆建设道路桥梁;粉刷墙壁,表面工程,一味追求粉墙黛瓦,景观同质化严重,单调乏味。

城乡二元化,乡村落后,人口流失。随着城乡二元化影响扩大,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乡村青年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乡村人口老龄化,古老优秀的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发扬,也成为乡村景观建设的一大难题。

2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

2.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地域,其包括乡村村落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等物质可见景观,同时包括历史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民俗语言宗教等不可见景观要素。

在表面,其表现为景观的地域环境特征,内涵上其折射出地域民俗与社会经济情况,地域艺术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对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地域的认知与理解,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2.2乡村景观保护

在乡村景观这一层面而言,景观保护意味着利用规划等手法防止对村庄肌理,物质景观,人文景观等方面造成的损失,其中包括对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对乡村优秀历史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发扬。

3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保护现状

3.1国外研究现状

18世纪英国最先开始乡村保护研究,许多国家形成了乡村保护体系。限制村民对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索取,从而起到保护乡村原始景观的作用,同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以缓和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国际上也形成了乡村景观保护组织,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简称 IUCN)是国际性乡村景观保护的主要组织。

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的乡村保护起步较晚,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中大多包含乡村,乡村村民人口众多,这也增加了乡村景观保护的困难。伴随着旅游业的发达,乡村越来越富裕,村民翻新房屋,建设民宿吸引游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加深了与乡村景观保护方面的矛盾。

2006年我国《风景名胜区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对于风景名胜区内乡村的生产建设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对于区内的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出了相关要求与建议。并未对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域的规划提出合理明确的要求,也可看出乡村地域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是其管理的负担与矛盾来源,而非风景名胜区内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保护意义

4.1对于风景名胜区长远发展而言

保护风景名胜区中的乡村景观,不仅维持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风貌,同时良好的乡村景观作为风景名胜区中重要的历史人文要素,丰富了风景名胜区景观层次。使得风景名胜区既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优势,同时拥有温馨淳朴,人文气息浓厚的生活场景。保护打造乡村景观,使得乡村景观成为风景名胜区发展过程中的一张特色人文名片,助力风景名胜区的长远发展。

4.2对于乡村发展而言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农耕传统,千百年来,乡村居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和谐稳定,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护乡村景观,即是保护中国传统精耕细作的自然农法,也是对中国天人合一的观点的继承与发扬。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地形处理,适宜的尺度,丰富的肌理色彩的变化等都能成为如今风景区中乡村发展切入点,助力特色乡村建设发展。

4.3对于乡村村民而言

乡村是其赖以生存的家园,其景观是祖祖辈辈积极努力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下的印记。不仅仅在于其物质价值,更在于其流传后世的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一旦乡村景观这一物质载体在现代乡村发展中,遭遇破坏,乡村文化断层,前后代人缺乏交流媒介,后世无法了解前世的辛勤努力,一个没有无史可溯的乡村发展也不会长久。

4.4对于乡村游客而言

游客体验乡村,大多是向往乡村淳朴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与氛围,远离城市喧嚣与压力。保护乡村景观,就是保护这一份原始的生活态度,一旦乡村景观破坏或景观同质,所见所到之处完全相同,千村一面,失去乡村景观原有的特色,这样的游客体验必定不会良好,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乡村游客越来越少。

5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保护的原则

5.1保持风景名胜区景观的整体性。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了解乡村是处于风景名胜区中的乡村,乡村景观是风景名胜区中景观组成的一部分。要明晰风景名胜区整体景观的主体地位,局部凸显乡村景观自然淳朴特点,但不能过于强调乡村景观的突出性,而破坏风景名胜区景观的整体一致性。5.2保护乡村景观原始风貌的完整性。在保护乡村景观的过程中,由于村民实际发展的需要与生活质量提高的必备条件,对乡村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改善的时候,使用本土元素与技法,不能破坏乡村景观的原始状态,不能掩盖其应有的人文自然价值。不能让乡村景观成为乡村发展的牺牲品,而是成为助力其发展的精神内核。

5.3保护乡村景观独特的辨识度。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乡村景观更是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乡村保护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景观特征,例如南方乡村的梯田景观,北方乡村的窑洞景观,这些地域特征通过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建筑形式等要素表现出来。关注这些主要要素的特征,检测其景观特征的变化,从而避免景观同质化局面的出现。

5.4保护乡村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乡村景观大多源于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因此保护乡村景观必须与自然相融合,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是乡村景观恢复到最和谐的时期。脱离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是缺乏生命力的,必定会在乡村的后续发展中被淘汰。

6.总结

我国风景名胜区数量众多,其保护条例也较为完善,而其中的乡村地域大多被认为是其管理的负担,明确的条例与规定也较少。实际上,乡村地域承载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重价值。保护乡村景观,是为忆古思今,利用过去的优良经验,助力今后风景名胜区与乡村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2(1):102-104.

[2]单霁翔.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名城,2010(4):4-11.

[3]陈英瑾.英国国家公园与法国区域公园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1(6):61-64.

[4]孙喆.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2007(9):39-45.

[5]丁新权,郑静华.江西风景名胜区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园林,2009(8):25.

[6]Taylor K. 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J].中国园林,2007(11):4-9.

[7]丁洪.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J].中国园林,2002(1):16.

[8]韩宁,马军山,卫立群.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景观整治探讨一W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为例[J].现代园林,2011(3):34-36.

论文作者:杨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风景名胜区中乡村景观的保护原则探究论文_杨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