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论文_吕琳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论文_吕琳

新疆新源县第二中学 吕琳

每次考试结束,总会有学生因计算错误造成丢分。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会感慨“学生有时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的运算也常出错。”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对公式、公理、定理不理解,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不能进行灵活运用;有的学生不注意观察、不进行联想、不进行比较,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的意识;也有的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也有些是因为老师只着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对运算的指导。过去我曾错误地认为: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与高中教师无关。事实上,计算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计算能力是高中学生要注重培养的一种能力。许多资料中都说到: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下面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教学的一些尝试,浅谈自己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情

教师在授课前应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起点,采用有效的学法指导,有针对性的给出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例如在指数幂运算部分的教学,先与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学的整数幂指数运算法则,及时查缺补漏。再用类比的思想让学生探究幂指数为分数,负数式的运算法则,达到学生有效地掌握新知识的目标。再例如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先要了解学生对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能力,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能力,以及对二次函数掌握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疏理、巩固初中阶段已掌握的运算方面知识.然后再结合数形思想,注重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实际背景,引导学生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原理,理解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实质含义,从而达到为准确进行求解,奠定理论基础。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调动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的理解和掌握

公式,公理,定理不能照搬,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本质,掌握公式,公理,定理的涵义以及结构特征,才能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例如:在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台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等差”的实质含义:相邻任意两项之间的差值是同一个常数(每一级台阶的高度相同),体会从具体事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掌握等差数列中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性质。在理解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准确计算,体会成功的乐趣。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应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等进行探索发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二元一次不等式与平面区域》这节的授课,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等进行探索:(1)方程ax+by+c=0的图像为什么是一条直线?(2)“直线ax+by+c=0同一侧平面区域内任意一点的坐标使代数式ax+by+c的正负符号一致吗?”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学生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点的共性理解深刻,懂得算理,运用能力自然会提高。

四.注重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的培养。

有些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但运用能力较弱。这就要通过一题多解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努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比较意识,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例如: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让学生由已知条件,结合已有的等差数列相关的知识点探讨不同的解答方案,拓展思路,增强计算能力。此题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一: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解思路二: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计算。由20,求出公差d,再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计算;思路三: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也是等差数列,再运用等差中项的性质,直接求解出前30项的和;思路四:结合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以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知识点的综合利用求解;思路五: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特征,将其看做是关于项数n的函数,与二次函数相结合,构造关于a与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先求解系数a与b的值,再求解前30项的和。通过一题多解注重算法的探究,释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融合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五.教师引领学生计算。

有些题学生有解答的思路,也能准确表达出来,可是算到一定的程度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需要教师给于适当的引领计算。例如:已知一个等比数列{}。学生在得到关系式并计算到时不会计算了。需引导学生将代数式1-变形转化为,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为,分子分母同时约去1-后,得到等式,这样学生才能继续进行计算。在引导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运算技巧,简化运算,提升运算效果,如代入法、换元法,配凑法等。学生的运算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性、有了激情,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六.认真读题,尽量口算。

有些学生计算错误是没有认真审题,要求学生养成认真读题两边的习惯。平时做题时,重视口算能力的练习,能口算的尽量口算。加强估算能力,能不用计算器就不用计算器。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必须要牢记。比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七.给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

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上黑板上演算,其余学生在下面原位上演算,比速度,比准确度,最后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指出一些运算技巧和注意策略。做限时训练或口算训练时,可以师生“比拼”,让学生体会不比老师差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计算的乐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八.及时反思。

对计算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捕捉原因并反馈矫正。争取做到“错一道题,对一类题”。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数学知识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只有经常总结规律,逐渐积累,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给学生传输“注重运算能力的提升”这一观念,让学生意识到拥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同时在得到学生认可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培养学生熟练合理、灵活准确、严谨的运算水平。

论文作者:吕琳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论文_吕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