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引起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_汪文兵,章瑞祥,杨凌飞(通讯作者)

汪文兵 章瑞祥 杨凌飞(通讯作者)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导致左心室肥厚相关因素,为改善左室肥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因高血压住院患者206例,根据患者心脏超声结果分成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正常组。以LVMI为因变量,病人性别、吸烟、病人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肌酐、肌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Cys-C、尿酸、服用ACEI/ARB、服用CCB、服用B受体阻滞剂、服用利尿剂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左心室肥厚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吸烟、体重指数、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年限、Cys-C、尿酸与左心室肥厚相关,OR值均大于1.0(P<0.05);服用ACEI/ARB、服用CCB、服用B受体阻滞剂与左心室肥厚相关,其OR值均小于1.0(P<0.05)。结论:患者年龄、吸烟、体重指数、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年限、Cys-C、尿酸是高血压患者产生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服用ACEI/ARB、CCB、B受体阻滞剂降血压药物是左心室肥厚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 左室肥厚;高血压;超声心动图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076-03

高血压(HT)是心血管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约占心血管总风险因素的50%[1]。在发展中国家,HT及相关因素占成年人的一半[2],也是临床处方药的主要指征[3]。据估计在我国18岁以上成人中有2.7亿高血压患者,占全球总高血压患者的1/5[4]。高血压是引起左心室肥厚(LVH)最常见的原因。既往多项研究[5-8]表明LVH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及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早期发现LVH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诊断LVH主要通过心脏超声检查,但该操作受检查者水平影响及重现性差,本研究拟观察高血压患者,分析引起LVH的相关因素。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性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因高血压入院的206例住院患者,患者中男106例,女100例,年龄41岁~79岁,平均年龄(67.35±11.96)岁。入选标准:(1)患者年龄在40~80岁之间;(2)患者完善动态血压及心脏超声检查;(3)动态血压结果判断高血压患者:全天(24h)>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排除标准:经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外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原发性心肌病、心包疾病、病毒性心肌炎。

1.2 方法

收集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收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所有高血压患者抽血前1天晚间10点后开始禁饮食,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8毫升,测肝功能(包括AST、ALT)、血糖、血脂(包括TG、TC、LDL-C、HDL-C)及肾功能(包括sCr,Cys-C,UA)。通过日本爱安德公司生产TM2430动态血压监测仪器,经TM2430支持的统计分析软件,通过计算动态血压平均值。LVH测定是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 7型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仪)检查获得,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标准心尖四腔心及二腔心切面,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V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V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采用M型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连续测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上述操作由超声科同一名医师执行。参照Devereux[9-11]公式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 I):左心室心肌重量(LVM)=0.8×1.04[(LVDd +IVST + LVPWT)3-LVDd 3]+0.6;LVMI=LVM/BSA。LVH诊断标准[11]:LVM I>125g/m2(男)或120 g/m2(女)。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各项检测指标中连续性变量的临床资料的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及样本构成比表示,以LVMI为因变量,以血压水平、高血压诊断年限、服用不同的降压药物为基础变量,结合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基线血清血肌酐(sCr)、血糖、尿酸、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中logistic模块的Wald向前进入法,检验水平为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最初入选患者248例,其中监测数据不足(依TM2430监测仪标准,连续3次或共5次未能获取可靠数据)者28例,主动退出试验者14例,此42例未纳入数据分析,详见表-2-1。

表-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例数=206)

2.2 LVH及各检测指标的的Logistic分析

以病人性别、吸烟、病人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肌酐、肌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Cys-C、尿酸、服用ACEI/ARB、服用CCB、服用B受体阻滞剂、服用利尿剂为自变量,按LVMI为因变量,采用SPSS软件包中logistic模块的Wald向前进入法,p=0.05。利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具体见表2-2。

表2-2 各项高血压指标建立的logitic分析结果

3.讨论

LVH是左心室对慢性压力和容量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在发病早期可以维持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能量消耗。但压力持续存在,降低冠状动脉的灌注储备和左心室舒张期功能,降低心脏功能。既往研究报道LVH可诱发心律失常,增加猝死的危险性[12]。

本研究中通过LVMI对左室肥厚程度进行定量,是临床较常见评价LVH程度的指标。长期高血压使心脏持续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引起左室肥厚,左室重量增加。大约有20%~40%的患者存在LVH,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年限与左室肥厚相关,与既往研究报道[6]相一致,但既往研究没有显示彼此间的量化关系。

高血压引起LVH研究显示[13]主要通过血流动力学及体液调节异常所致,两者间相互作用,最终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RAAS),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促使醛固醇和心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胞内蛋白质合成,增大细胞体积;AngⅡ影响心肌间质的增生和重塑,促使心肌细胞肥大。

本研究结果表明,ACEI/ARB可以防止LVH的形成。与既往研究结果[14-15]相同显示,ACEI不但具有降压作用,而且可逆转心肌肥厚,主要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患者心室重构。AngⅡ受体调节血管肥大、细胞生长及血管重构、抑制细胞生长及分化,影响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间质纤维化。

CCB可扩张阻力心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以此减轻心脏做功,据刘燚等研究显示[16]表明长期服用CCB可有效减少患者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室功能,对LVH逆转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结果与本研究相一致。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脏交感神经,通过负性机制,延长舒张期,进而增加左室舒张功能,进而逆转LVH,恢复心脏结构。据相关研究表明[17-18],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改善左心室结构,使左心室肥厚降低,有效促进左心室肥厚逆转,恢复心脏正常心态结构,防止心源性猝死,改善心脏功能,该结果与本研究相一致,β受体阻滞剂是LVH的保护因素。Assadi[19]及我国马彬等[20]研究表明CRP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与LVH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长期HT是引起LVH的主要因素,LVH同时伴有体重增加、糖尿病发生、尿酸及Cys-C升高。降血压可以逆转LVH,主要通过抑制RAAS及交感神经、降低心脏后负荷,以此减轻心脏做功,最终影响血流动力学及体液调节逆转LVH,减少心脏不良事件。该研究为临床降血压提供合理用药,不仅阻滞高血压LVH发展,还能逆转LVH,从而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各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Lawes CM, Vander Hoorn S, Rodgers A. Global burden of blood-pressure-related disease, 2001[J]. Lancet. 2008; 371(9623): 1513-8.

[2] Vasan RS, Beiser A, Seshadri S, Larson MG, Kannel WB, D'Agostino RB, et al. Residual lifetime risk for developing hypertension in middle-aged women and me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JAMA. 2002; 287(8): 1003-10.

[3] Woodwell DA, Cherry DK. Nation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 2002 summary[J]. Adv Data. 2004; (346): 1-44.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J].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19(8):701-743.

[5] Levy D,Larson M G,Vasan R S,et a1.The progression from hypertension to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JAMA,1996,275:1557--1562.

[6] 牛永红,赵红.左心室质量和形态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6):405.

[7] Diez J,Frohlich ED.A translational approach to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J].Hypertension,2010,55(1):1-8.

[8] Verdecchia P,Schillaci G, Borgionic, et al. Advers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oncentric remodeling of the left ventricle in hypertensive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le mass[J].J Am Coll Cardiol,1995,25(4): 871-878.

[9] Chonan K,Kikuya M, Araki T,Fujiwara T,Suzuki M, Michimata M, et al.Device for the self-measurement of blood pressure that can monitor blood pressure during sleep[J]. Blood Press Monit.2001;6(4): 203-5.

[10] Ushio H, Ishigami T, Araki N, Minegishi S,Tamura K,Okano Y,et al.Ut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a new programmable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devi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J].Clin Exp Nephrol.2009;13(5): 480-5.

[11] Stergiou GS, Nasothimiou EG, Destounis A, Poulidakis E, Evagelou I, Tzamouranis D. Assessment of the diurnal blood pressure profile and detection of non-dippers based on home or ambulatory monitoring[J].Am J Hypertens.2012;25(9):974-8.

[12] Ross R.The pathogenesis of arteriosclerosis,a perspective for the 1990 [J].Nature.1993,362:80l--809.

[13] Van Zwieten PA.The influenc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 treatment on the prevention and regression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J].Cardiovasc Res,2000.45:82—91.

[14] 姜丹.贝那普利合通心络治疗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38例[J].河南中医,2011,31(10):1172-1173.

[15] 陈军.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5(5):101-102.

[16] 刘燚,雷文志.硝苯地平控释片逆转左室肥厚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18):206.

[17] 刘杰.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不全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4,29(7):1205-1207.

[18] 茶丽珠,茶丽梅,赵渊.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病100例[J].中国药业,2013,9(17):62.

[19] Assadi F.C-reactive protein and incident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Pediatr Cardiol,2007,28(4):280-285.

[20] 马彬,胡耀明.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0(28):59-60.

论文作者:汪文兵,章瑞祥,杨凌飞(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高血压患者引起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_汪文兵,章瑞祥,杨凌飞(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