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国企业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原市场潜力大量吸收着来自国外的投资,而且也开始逐步地外进行直接投资,探索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

(一)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始于实行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在过去15年中,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历了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详见表1)。

表1 中国海外企业发展规模

年代  海外企业数目

 投资额(百万美元) 国家数目

数量 增长速度(%)

 数量 增长速度

1985 169628 45

1986 261 54.4

450-28.3 54

1987 385 47.5

645 43.3 67

1988 526 36.6

850 31.7 79

1989 645 22.6

780 -8.2 88

1990 801 24.1

830 6.4 na

1991 1008 258

913 10.0105

平均值 35.29.2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评述》1993年第11、12期。

第一阶段:1979~1984年期间,拥有进出口权的专业外贸公司及各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机构在对外开放政策鼓励下,开始在以往海外业务联系基础上尝试着进行跨国经营。在这一阶段,近三分之一的海外企业集中在港澳地区,另有三分之一集中在美国、泰国和日本,主要从事餐饮、建筑承包工程,制造业企业很少。

第二阶段:1985年国家外经贸部作出“只要是经济实体、有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业务专长、有合作对象的,均可申请到国外开设合资经营企业”的决定后,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内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开始在国外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其中除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化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公司)等贸易型公司外,以首都钢铁公司(首钢)为代表的一批生产主导型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开始初见规模。1987~1988两年是中国跨国经营基本格局形成的主要时期,也是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额和企业数增长最快的时期(见表1)。中国银行的一份报告表明,1987年以前中国平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3.3亿美元,但1987~1991四年的平均值却猛增到38亿美元。这一阶段新增的海外企业主要集中于亚洲(占50%以上)和非洲(占18%),业务范围也由服务业开始向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和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领域延伸。

第三阶段:1992年中国政府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内大量企业纷纷在“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的战略指导下积极探索到海外投资办厂的路子。有一定跨国经营基础的企业,则按照各自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其投资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向典型跨国公司转化过程中带动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继续向前发展。总结起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历程有如下特征:(1)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1979~199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长率高达9.9%,高于50、60年代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经营发展初期的速度。(2)海外企业数量扩容快于投资额增长速度(见表1)。表现在投资规模结构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到90年代初,中国海外企业的平均投资额只有100万美元左右,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期的平均水平(600万美元),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同期平均水平(260万美元)。(3)海外企业布局转变基本遵循新兴工业化国家初期以邻近国或地区为主要东道国的跨国经营发展之路。香港、澳门和东盟各国始终是中国跨国经营的重要阵地,但其相对比重已在下降,一些大型跨国投资项目正在逐步转向远离亚洲大陆的北美、澳大利亚及西欧地区。

(二)

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已迈出了第一步,然而,除少数几家大公司的海外营业收入达到25%可称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外。中国大部分企业的海外经营还只是刚刚起步。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后中国跨国经营的发展也要从多方面不断完善。

1.从发展战略上重视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

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开放的重点放在对内吸引外资和对外产品出口上,对外资本输出始终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就显得明显落后。1985~1991年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率的年平均水平为1∶0.09(见表2)。这一数值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1.1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平均水平。以1992年年底的情形看,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及对外贸易总额中分别占到16%和10%,而在同期对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却只有4%左右。与对外贸易规模相比,即使是迅速发展的1993年,中国对外投资额也不到2亿美元,仅是1993年对外贸易总额1957.1亿美元的一个零头。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NP只有几百美元,正处于J.H.邓宁“投资与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即在资本净输入之中有少量海外投资阶段。再加上目前正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过渡,国际收支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能力自然不能很大。然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却迫使中国不能轻视跨国投资问题。近年来,跨国投资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就已在逐步取代国际贸易所决定的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跨国投资随之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力量的决定性因素。仅仅从国际贸易额来看,跨国公司也包揽了四分之一以上的贸易额,跨国投资(尤其市场导向型)更是国际贸易重要的带动及推动力量。在这种发展趋势之下,如果仅重视吸引外资及扩大出口而忽视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中国在未来国际经济中就只能屈尊接受越不利于己的国际分工及贸易条件。因此,从长远利益看,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跨国经营的问题,并使跨国经营发展到一个适度的规模。从资本流入与流出量之比来看,假定其它条件相同,要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还需要翻一翻;如果再考虑大国对外投资应比平均水准有所增大的话,这一金额还应更大一些,即资本流入流出比应达到1∶0.15~0.20。这样,对外直接投资则需在目前基础上增长近两倍。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是要确立跨国经营在中国经济开放中应有的战略地位。60年代以来,日本之所以能获得并保持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与其自上而下适时从“出口一边倒”策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战略不无关系。

表2 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

年代

引进外资 对外直接投资 引进外资/对外投资

198546.476.28

1∶0.14

198672.584.50

1∶0.06

198784.526.45

1∶0.08

1988

102.268.50

1∶0.08

1989

100.597.80

1∶0.08

1990

102.898.30

1∶0.08

1991

115.549.13

1∶0.08

1992

192.02 na na

1993

367.73 na na

平均值

1∶0.0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4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2.在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中全面拓展跨国经营

中国跨国经营质量的提高是与其规模扩大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而要提高中国跨国投资的质量,则需在跨国投资的地区分布、产业选择、投资方式和投资主体等方面都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

(1)地区发展战略。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与投在远离中国大陆的美洲及澳洲大陆的近四分之三的外国投资形成明显对比,在邻近的独联体国家、东欧地区、东南亚、香港及日本的对外投资总共不到15%。虽然以全球战略为追求目标的跨国经营与地区经济一体化有所不同,但选择邻近国家为跨国经营的东道国毕竟有许多有利之处(尤其在跨国经营刚刚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今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要优先考虑在前苏联、东欧及东南亚各国设网布点。目前对中国来说,选择到邻近的前苏联国家、东南亚和香港地区进行跨国投资恰是好时机。前苏联及东欧各国正处于私有化改造过程中,各国每年需拍卖转让的国有企业不少于7000家,其中一半向国际市场敞开大门,以换取其国内稀缺的外国资本。由于求资心切,企业拍卖条件一般都相当优惠,而且这些国家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和基础研究雄厚,因此理应成为中国今后跨国投资优先选择的对象。从80年代起,与中国相临的东盟各国先后对外国投资实施种种优惠政策,已成为经济发展平均速度最快的地区。将资本投在这些富有活力和朝气的邻国,将是今后中国跨国投资的另一个良好选择。

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结构看,最好是保持投资在二者间的平衡。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技术及设备在这些国家具有相对优势,而且中国在“南南合作”及其它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与这些国家形成了长期友好关系,所以,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成本导向与资源导向型跨国投资的良好场所。发达国家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主要市场所在地,购买力丰盈,市场广阔,同时又是中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所以发达国家应成为市场导向和效率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对象。80年代以来,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经济衰退,消费与生产间的恶性循环,造成了许多产业部门的经营困难。据世界银行亚洲分部所属咨询机构的测算,仅发达国家面临危机的企业就达6万家,其三分之二都需改组或拍卖以谋新的出路。中国资本如能抓住机遇,侍机渗入,将会在市场、资源和成本方面获取可观利益。中信公司在对方经济低谷时期进行的几大跨国兼并成功地明证了这一战略。

(2)产业发展战略。从中国跨国投资产业结构看,贸易型占五分之二,非贸易型占五分之三,制造业项目比重偏小。由于中国能获取对外直接投资权的企业大多为原来的外贸企业,非贸易型海外企业及海外投资额尽管已分别增长数倍(详见表3),但仍显得力量薄弱。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国公司,其经营活动必须是综合化、多元化的,贸易与生产不可截然分开。所以,对于贸易或非贸易型跨国投资来说,认真地进行产业及产品选择将是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至于具体挑选哪些产业行业进行对外投资,则需结合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及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考虑。参照R.佛农产品周期理论,对中国现有产业及产品进行划分可以看到:汽车、录相机和精密化工等技术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尚处于模仿一创新阶段,国内市场广阔,就比较优势可言,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既无必要也不大可能,相反,还应继续以吸引外资为主。

表3 中国非贸易型对外投资统计表

年代 海外企业数 增长率(%) 投资金额(百万美元) 增长率(%)

1983

  66

10

1984

47

-28.8

1110.0

1985

7661.78.8 -20.0

1986

9221.1

15.8 79.5

1987 12434.8

130 722.8

1988 16936.3

11.8 -90.8

1989 119

-29.632 171.2

1990 15731.9

16.4 -51.3

1991 20731.8

75.9 362.8

平均值19.0148.0

资料来源: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1992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和钟表等生活用品制造业已进入成熟期,生产能力具有相当规模,在国内市场已显得能力过剩,需要有步骤地向外转移产品或技术。然而,由于这些产品直接出口受到其它主要出口国(主要是新兴工业国等)供给竞争和进口国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制而不易发展,直接投资就成为这部分国内剩余生产能力谋求实现的重要形式。所以,中国企业应注重向部分发达国家及一些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MIC)直接投资进行这些产品的当地制造加工。

(3)投资方式战略。跨国投资时到底向外输出何种要素,需结合企业优势及经济合理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商标、技术及设备等非资金投入方式既可节省外汇,又利于企业对海外机构实施非股权控制,还可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尽量争取使用非资金投资方式,只在不具备其它优势而不得已情况下才求助于外汇资本的直接输出。海外企业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应依照行业特点及竞争实力而定。以贸易、金融和服务为主的非生产型项目应尽量保持对其股权的高拥有率或独资占有;制造业中生产差异性产品且中方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也应采取独资形式,以充分获取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标准化产品的项目则应尽量在东道国寻求合作企业,以更好利用当地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打入本地市场和获得当地政府支持等目的。当然,上述选择还要参考东道国对独资企业的限制,对合资企业的鼓励和优惠等相关政策法规而定。此外,实力较强的中国企业应增加对兼并、收购方式的使用。以前,由于对国外企业制度及社会政治环境不太了解,而且收购资本额要求较高(企业资本与收购额的比例至少为5∶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往往倾向于另起炉灶、新建企业。实践证明,兼并、收购方式能以较少投资快速扩充企业规模且减少社会资源损失,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新的发展趋势。

3.深化国内经济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实力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最终要取决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中国企业要成长壮大为真正的跨国公司,还需在企业自身及宏观环境两个方面实现一系列突破。其中,除需政府放松对企业融资渠道和投资自主权等方面的管制、完善保护中国企业海外资产和避免二重税等有关法规和政策以外,关键还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国内企业相互联合,组成具有跨国经营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几十年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中国企业在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实力派大型企业廖廖无几。而在国内具有一定垄断优势和领导地位却是跨国公司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国企业要在改革和调整中打破条块分割,通过纵横联合,快速培育起拥有跨国经营能力的投资主体。从短期看,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而组成企业集团是一种较为理想方法。

企业工贸金融活动紧密结合。实施多角化综合经营是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典型特征,而中国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间却长期脱节。例如,尽管中国银行早于其它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在世界各主要城市建立了十几个分行及代表处,并跻身于世界跨国银行前10名之列,但由于其业务仅集中于日常的金融业务,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联系仅限于代替行政部门对外汇贷款额度及公司对子公司国外贷款担保额度的控制,较先发展起来的跨国金融业务并未对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带动作用。目前,中国跨国经营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资金不足。如果其它中国企业也能像首钢那样,在以钢铁生产为主的同时积极加强贸易业务拓展,并有充分的融资自主权(首钢拥有自己的银行:首钢华夏银行),将有利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加强研究与开发。中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和人才与当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相比差距非常大,要在科技因素日益重要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并保持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必须走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在目前情况下,吸收科研机构强化自身研究开发能力是跨国经营企业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标签:;  ;  ;  ;  ;  ;  ;  ;  ;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