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经济格局变化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经济格局变化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格局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与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而且改变传统的世界经济格局,为东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1996年以来,通货膨胀得到抑制。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 通胀率降至6.1%;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计)9%,通胀率降至1 %。199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状态。在近期东亚和东南亚金融动荡中,中国经济基本未受影响,继续充满活力。

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制订了中国跨世纪改革、开放、发展的宏伟纲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曾经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改变了地区经济面貌和世界经济格局。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78—199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率达9.9%,居世界首位,远高于3.2%的世界平均水平;1992—199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长1.9 %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5.6%的水平。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以上年为100 以1978年为100

19783624.1111.7100.0

19804517.8107.8116.0

19858964.4113.5192.9

1987

11962.5111.6234.3

1988

14928.3111.3260.7

1989

16909.2104.1271.3

1990

18547.9103.8281.7

1991

21617.8109.2307.6

1992

26638.1114.2351.4

1993

34634.4113.5398.8

1994

46759.4112.6449.3

1995

58478.1110.5496.5

1996

68593.8109.6544.2

注: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指数按可比价格。

在未来半个世纪,即到21世纪中期,中国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和预测,到2010年,我国全体人民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30年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1996—2050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期末GDP总量(亿元)

1996—20009.4% 90000

1996—20108.6%200000

2010—20306% 620000

2031—20504%-5% 1530000

年份期末人均GDP

产业结构变化

(一、二、三产业比重)

1996—2000700011:52:31

1996—2010

1400014:52:34

2010—2030

40000 9:48:43

2031—2050

1000006:42:52

未来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8%以上。 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是由于有利因素较多。

——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雄厚生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除个别年份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经过十多年的投资,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已形成庞大生产能力,发展经济的后劲充足。

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年份国家资产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增长率(%)

19904517.0 2.44.2

19915594.5 23.9

9.1

19928080.1 44.4

14.1

1993

13072.3 61.8

13.1

1994

17042.1 30.4

12.6

1995

20019.3 17.5

9.0

1996

22974.0 14.8

9.7

注: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能源、交通、原材料的制约作用大大缓解。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原材料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十多年的投资,情况已大大改善。由于产量增长,利用率提高,因而能源、交通以及钢材、木材、水泥、化工原料等已能基本满足需要,能够支持经济持续增长。

——农业稳定增长,农村改革推动了生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值年均增长4%以上,全国每人占有粮食近400公斤。虽然农业仍是当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但从多年情况看,农产值年均增长4%, 粮食年均增长1.5%,是有可靠保障的。因此,今后15 年人均占有粮食仍能在400公斤左右。

——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供应有保障。我国是资金短缺的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大力利用外资。到1997年8月为止,我国已利用外资3100亿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00亿美元;二是城乡居民储蓄。90年代以来, 居民储蓄增长很快, 1994年增长41.5%,1995年增长37.7%,1996年增长29.9%,1997年仍将增长20%以上,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0000多亿元; 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五年来,仅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就达到2560亿元,其中包括135 亿美元;四是企业自我积累。资金来源多元化,使资金供应相对宽裕。

——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外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达16%,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99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9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充裕。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当前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措施。

——改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已进入关键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被计划经济体制压抑的生产力将获得解放,生产要素将得到更好利用。

二、中国具有抵御外来经济冲击的能力

从1997年7月份以来,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动荡,泰国、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出现本国货币汇率下降、美元汇率上升、股票下跌、外国投资者撤走资金等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地域相邻,经济贸易往来较多,会不会受到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中国国情不同,中国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形势不会受到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实力雄厚,抵御国外经济影响的能力较强。东南亚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较少,而且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经济体制和政策具有不少共同特点,因而一国发生金融动荡,必然对其他国家发生很大影响。中国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巨大。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000多亿元人民币,折合8000多亿美元;同年进出口贸易2900 亿美元,外汇储备(年末)1050亿美元。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抵御外来经济影响的根本条件。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相对合理,比较均衡。东南亚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存在结构失衡。有些国家房地产业过度发展,吸纳大量银行贷款。泰国银行发放的贷款中,贷给房地产开发部门达50%。由于楼房过剩,无力归还贷款,使银行处境困难。东南亚一些国家出口产品单一,如泰国以电子产品为主。近年国际市场电子产品竞争激烈,而国内市场狭小,这种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的情况,也是导致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经济结构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结构相对均衡,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市场多元化。我们虽然十分重视开拓国外市场,但由于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因而不会过份依赖国外市场。

第三,我国国际收支情况良好,外汇储备大幅上升,人民币与外币汇率稳中有升。东南亚不少国家,国际收支存在巨额赤字。泰国国际收支赤字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10.2%,马来西亚占6.3%,印尼占5%,菲律宾占3.1%。 国际收支逆差降低了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削弱了抵御外国资本操纵金融市场的能力,这也是造成金融动荡的原因。我国的情况不同,从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情况十分良好,出现大量顺差。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大幅攀升,1994年初外汇储备只有212亿美元,到1996 年底已达1050亿美元;到1997年底超过1400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外汇市场平稳发展。在东南亚国家本币对外汇汇率大幅下降的同时,我国外汇市场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8.28—8.29之间小幅波动, 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与东南亚外汇市场形成强烈反差。

第四,我国外汇市场实行逐步开放,分步到位。东南亚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国家长期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其结果是美元升值引起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贸易。泰国铢与美元长期保持25∶1的汇率,由于过度高估泰铢的汇率,造成出口下降,泰国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7月2日实行自由汇率,引致泰铢大幅贬值。中国政府在外汇制度改革方面,采取十分谨慎的做法,第一步,于1994年初进行外汇体制改革,把双轨汇率改为单一汇率,实行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二步,在汇率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的基础上,于1995年实行有条件的可兑换制度;第三步,于1996年12月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提前四年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外汇体制的开放是逐步进行的,它与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经济实力增长情况和企业制度等改革情况相适应,因而效果良好,既使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又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还未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

第五,我国利用外资规模适当,投资方向合理,外资对金融市场不会造成重大影响。泰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过份依赖外资发展经济,尤其是大量举借外债。泰国的外债规模已达到900亿美元, 约为其外汇储备的300%,其中中短期外债达500亿美元。目前,泰国已经难以支付到期贷款利息。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大幅上升,到1996年底,举借外债11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770亿美元。我国举借外债主要是中长期贷款,期限较长,规模适当,投资方向合理,还本付息能力强,不存在无力还贷的问题。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于实业,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4万家,三资企业职工已达1750万人,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4%。由于外商投资方向合理,既增强我国出口创汇能力,又能保持外商投资的稳定性,不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第六,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宏观调控措施得当,因而能够有效遏制国外金融动荡对我国的影响。我国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掌握着主要的金融机构,是调控经济的强大经济实力,这是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难以比拟的。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经济金融实力雄厚,监管严格,东南亚金融动荡对我国不会发生影响。

三、中国为东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中国经济的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国外有些人对中国成就发生误解,有人甚至散布所谓“中国威协论”,这是毫无根据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仅改善了本国投资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而且为东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对东亚地区经济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东亚经济的整体素质。除日本外,东亚与东南亚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60年代以来,这个地区一些国家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必须看到,这个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四小龙”,其经济总量相对较少,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市场规模相对狭小。中国是拥有12亿人口和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但经济总量大,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发展潜力,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比拟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序,已从1990年的第10位升至第7位,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进到1996年的第11位,其份额从0.78%增长至3.2%。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东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二,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了中国经济成就的成果。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到1997年8月,我国引进外资已达3100多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2100亿美元,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达14万户。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已占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9%,外资企业占中国工业产值18%,占中国出口额41%,大多数外资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外资企业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占相当大的比重,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占了一半以上,因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分享了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东亚若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内地直接投资情况 (单位:万美元)

1995 1996

总额

3780569 4213516

香港

2018511 2085160

印度尼西亚

111639354

澳门 43892

60628

马来西亚 25900

45995

菲律宾

105785551

新加坡 186061 224716

韩国104710 150416

泰国 28824

32818

台湾316516 3482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逐步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1998—2000年中国总投资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未来10年,中国将新增电力装机近2亿千瓦,程控电话近2亿门,仅基础设施需8000亿美元。 这就为东亚各国提供了广阔的投资领域。

第三,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为东亚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16%。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1985年为696亿美元,1990年为1154.4亿美元,1995年为2808.6 亿美元, 1996 年为2899亿美元,1997年预计将达3100亿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占很大比重,例如1996年在中国进口总额1388.3亿美元中,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分别为:香港78.2亿美元,印尼22.8亿美元,澳门1.2亿美元,马来西亚22.4亿美元,菲律宾5676万美元,新加坡36 亿美元,韩国124.8亿美元,泰国18.9亿美元,台湾161.8亿美元。为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1998—2000年中国将进口商品6000亿美元。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需要我们共同开发,这个潜在市场,将为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不可多得的商业机会。

第四,中国在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国际交流,互相借鉴,成为共同财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不仅促进了各国商品、技术、资金的交流,也促进了各国文化交流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我国十分重视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虽然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但我们在宏观管理和调控方面,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1997年7 月以来东南亚金融动荡,我国基本未受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一)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逐渐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动的情况;(二)在积极利用外资时,建立合理的外资结构。我国利用外资总额中,举借外债占1/3,外商直接投资占2/3;在外债中,中长期外债占88.5%,短期外债占11.5%。这个比例比较合理,避免短期外债比例过高,加重偿还外债的压力;(三)在对外贸易大幅上升时,保持进出口相对平衡,略有顺差。由于连续几年外贸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国际收支情况良好;(四)在开放外汇市场时分步到位,先实行本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当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防止国外游资的冲击;(五)加强对国内金融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运作,防范金融风险。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力地抵御了国外金融动荡的影响和国外投机资本的冲击,使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平稳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共同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五,在世界经济活动的大舞台上,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领域广阔,前景良好。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源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层次不同,具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有较强大的重化工业基础,有庞大的科技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队伍。香港、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中心,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各有优势,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得更好的整体效益。

市场经济原则为各国经济合作提供了体制条件,市场经济是我国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中国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已具备了重要的体制条件。

四、坚持双赢原则,实现优势互补

中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而且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社会制度也有明显差异,因而既要有合作的愿望,也要有符合现实情况的合作原则和形式。

第一,坚持双赢原则。国际经济合作必须坚持双赢,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各方利益,以利共同发展。中国利用外资,逐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和投资地区,让出部分投资市场和商品市场,其目的就是为了换取外商的投资和技术,以利我国经济发展,外商从我国市场上也得到合理回报。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要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提倡发达成员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成员。对发达国家的成员来说,可以扩大技术成果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来说,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只有双赢才能持久,才能发展。如果只照顾单方利益,这种合作既不能持久,更不能发展。

第二,坚持自主协商原则。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利益与要求。国际经济合作必须承认和尊重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差异,一是要平等互利,求同存异,通过协商达到一致;二是要自主自愿,投资项目、投资比例,合作方式等要由有关成员自由选择、自主决定;三是要互相尊重,信守诺言,既要遵循国际惯例,又要遵守双边或多边协议。

第三,坚持市场化原则。国际经济合作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国际惯例本质上就是市场经济惯例,就是市场化原则。首先,国际合作必须以资本为纽带,以效益为目的。以资本为纽带,可以打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可以打破部门与行业的界限,也可打破大投资者与小投资者的界限,因而具有广泛的组合性,可以把不同国家的资源集中起来加以运用。其次,国际合作必须遵循市场的竞争规律。无论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项目、合作条件的确定,都必须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以优取胜。再次,国际合作必须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的金融市场,不仅可以为国际经济合作筹资融资,而且可以进行资产流动、结构重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回报率。

第四,坚持多样性原则。分工协作可以发挥优势、提高比较利益,这是各国经济合作中通常采用的方式。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同,因此,可以采取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有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条件或发展阶段不同,可以进行垂直分工,即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上游阶段—中游阶段—下游阶段分布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或者把技术含量不同的产品,从低含量到高含量进行国际分工。有的国家和地区,资源条件、生产和流通条件大致相同,可进行水平分工,即技术含量基本相同的不同产品的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都是相对的,在实践中,往往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而且,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也是发展变化的。有的国家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为主,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逐步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移,这是屡见不鲜的。

第五,坚持技术进步同享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不同国家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的情况不同,但从本质上说,技术进步是人类共同创造、长期积累的成果,应该用来为全人类谋利益。

为了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享受技术进步的成果,必须加强国际技术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为此,要充分开放技术贸易市场,推广技术成果,缩小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要鼓励和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倡发达国家以其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要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合理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技术转让,使不同国家能够共享科学进步的成果。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经济格局变化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