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监测与预警的跟踪与分析_棉花论文

我国农业生产监测与预警的跟踪与分析_棉花论文

中国农业生产的监测预警:跟踪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1997年预测的初步检验

根据国家统计公报,1997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4%、2.4%、-2.8%。而笔者的预测分别为-1%至1%,-10%、-1%至3%。可见,粮食与油料预测比较接近实际,而棉花预测偏离实际。其原因可能是:粮食、油料本身波动程度低于棉花,故比较利于预测;棉花单产中科技因素、地区因素(新疆)估计不足。

二、粮食生产将保持低值增长或零增长, 但继续保持无警态势

1.纵向波动分析

1997年应是第四个周期的结束,1998年应是第五个周期的开始,即1998年不应该再为负增长,应为正增长。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大于10‰)与我国的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1985—1995年年均为2 %),1996年我国粮食生产的高增长以及1997年虽减产,但仍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即使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为负增长,但只要负增长率不超过—3%,我们仍可判定其为无警状态。 这里我们采用了动态方法即周期波动方法来判断生产警情,或者说是从供给角度(存量)来判断生产警情的。

2.横向因果分析

从我国粮食生产增长因果规律看,对1998年粮食生产有利的突出因素有:

(1)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5万农户种植意向调查(《中国信息报》1998年3月19日),粮食播种面积1998年略有增加,达到1.18 亿公顷,比1997年增长0.44%。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增长达2.15%。

(2)农机总动力1996年增长7.5%,1997年估计仍为增势。

(3)役畜1996年增长3%以上,1997年估计仍为增长不减势头。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1995年为2.21∶1,1996年为2.51∶1,1997年为2.47∶1。

(5)国家粮食收购价格1996年平均提高30%(为大幅度提价),1997年又实施了保护价,不限收、拒收。1998年仍为继续稳定政策。

(6)1997年粮食有所减产,缓和供大于求压力。

(7)1998年国家对农业的财政与信贷投入的力度较大。

(8)1998年一季度化肥等农资价格下浮,主要农资供应亦无问题。

(9)粮食单产仍有增加潜力。良种率、种子包衣、 精量半精量播种、植保等均会有所改进。

(10)近期市场单产较高的玉米价格似有上扬,故对1998年粮食生产有利。

(11)新一届政府成立,对加强农业工作有利。

对1997—1998年粮食生产不利的突出因素有:

(1)农产品收购资金虽然增加,但仍存在“农转非”现象, 近期内难以解决;另外,由于农民收入增加较少,购买农资支出下降,旺季偏淡。

(2)1997年粮食生产虽有减产,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因而,政府部门、企业及农民手中存粮较多,卖粮难、兑现难仍很突出。这将对1998年农业生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目前粮价依然走低。

(3)1998年自然灾害程度估计高于1997年, 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

(4)1998年国家计划目标为保持1997年产量, 这样的计划已经暗含1998年应有所减产。

(5)农业的深层次问题,如土地问题、农民负担问题、 农业保护问题、农业基础设施问题、农村政权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问题改进有限,大的举措出台较少。

综合起来看,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有利条件略强于不利条件,农业生产的内外环境在总体上1998年等于1997年。1998年粮食产量增长率估计在0—1.5%,保持无警态势。

三、棉花生产将为负增长或零增长,仍为无警

1.纵向波动分析

自1985年以来,我国棉花生产呈现出古典变动特征。1997年棉花产量为430万吨,虽然1997年棉花产量为低谷年,但没进入谷底。这样1998年棉花生产本来应转向增长, 开始新一轮棉花生产周期。但现在由于1997年棉花生产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增长,因而,1998年仍有下降空间。

2.横向波动分析

我国棉花生产与粮食生产不同,其生产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新疆、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河北,特别是新疆异军突起,已占全国1/4左右,而东北与西南基本上不生产)。因此,我国棉花生产对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影响1998年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为:

(1)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农户种植意向调查(《中国信息报》1998年3月19日),1998年棉花播种面积将增长5.98%。

(2)棉花调销一直困难,供销社压库现象加重,同时1997 年进口反调节,使棉花严重供大于求。

(3)纺织品出口没有改进迹象。

(4)棉花生产服务的技术体系依然残破, 棉花技术推广由于其风险高而仍有阻力。不过棉花单产增加仍有潜力。

(5)棉花流通依然不畅,已挫伤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形成了棉花生产不敢抓、不想抓、不愿抓的严重局面,这些情况近两年内不会有显著改观。

(6)目前比较“有利”的一个情况是进口棉花质量下降。 据占全国棉花进口1/3的山东口岸调查,进口批次不合格率1996 年为92 %,1997年上半年为97.3%,如此,进口可能要有所抑制。

(7)棉花价格政策有所调整,收购由统一价改为指导价, 内地皮棉由700元调为中准价650元,且可浮动5%,新疆棉由630元调为600 元,且可由区政府浮动,供应价放开。这样棉价总水平要下降10—15%。当然由于农资价格下降(化肥、农药),棉农实际收益下降有所抑制。

(8)1998年国家计划棉花产量为400万吨,即计划减产7%。

(9)据调查(《经济日报》1998年1月13日),今年虫害偏重,棉铃幼虫越冬基数比上一年多1倍。

综合起来看,1998年我国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估计为低值负增长(—5%)或零增长。

四、油料生产将转为中增长,保持无警态势

1.纵向波动分析

油料是我国第二大农产品,其播种面积最低时也有1.6亿亩, 占我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2%,一般比棉花播种面积高一倍以上。 考虑到近3年油料生产总增长速度(37 %)已大大超过同期粮食生产增幅(10.5%)和居民消费支出增幅(22%),而1996年油料生产减产幅度不大(1.7%),1997年油料生产为负增长(—2.8%),已处于波动周期的低谷阶段。因而1998年以后油料生产会进入1995—2000年周期循环的上升期。

2.横向因果分析

自1985年以来,我国油料生产量尽管波动较大,但播种面积波动不大,因此,我国油料生产波动主要取决于单产。自1985年以来,我国油料单产大趋势是上升的,由开始的87公斤/亩到现在的114 公斤/亩。决定油料单产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1)油料现实收购价与预测收购价及国际油料价格。

(2)化肥、农药等农资销价及预期销价。

(3)油料相对于粮食、棉花的比较利益。

据统计,全国食用油市场总体价格进一步趋升。花生油价格2月比1月上升了2.92%,菜籽油价格上升了0.46%,豆油价格也上升了2.59%,因而,油价上升对油料生产有利(《经济日报》1998年3月23日)。

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影响,由于其总体价格水平走低, 因而, 对1998年油料生产是有利的。另外,相对于粮食价格及棉花价格,油料生产比较利益有所上升。

综合起来看,1998年我国油料生产在90%的程度上为3—5%的增长,在10%的程度上为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警情上看,1997年与1998年我国油料生产为无警状态。因为低值负增长或低增长均是对1993—1995年连续高增长及1996年下降幅度很小的补偿性反映。

需要补充的是,以上我们的预警分析没有用很大篇幅考察国际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我国粮棉油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因而, 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世界性, 国外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很强。二是根据1980—1996年研究(《中外信息周刊》1997年第36期),世界粮食生产与我国粮食生产的相关系数高达93.4%,棉花与油料生产也有类似的情况。

总之,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为低值增长(0—1.5%),棉花生产为负增长(-5%),油料生产增长率为3—5%。因此,1997—1998 年我国农业生产在总体上无警。

标签:;  ;  ;  ;  ;  ;  

我国农业生产监测与预警的跟踪与分析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