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的压力下,国内会展业面临生存困难_展览公司论文

在外资的压力下,国内会展业面临生存困难_展览公司论文

国内会展业面对外资打压艰难求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论文,会展业论文,艰难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会展市场的开放和日趋成熟,CEPA及2006年入世承诺的全面实施,导致外国会展巨头频频进军中国市场,国际会展企业和会展品牌的进入又使国内会展市场竞争加剧,进而对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原本引进外资是为了提升中国会展水平,但现实却是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外资的巨大压制。

外国展览巨头频频发力

目前,意大利的米兰国际展览中心、德国的法兰克福、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大等展览巨子均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德国斯图加特和意大利博洛尼亚集团也于去年12月份在上海正式宣布进入中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市为核心点,外国展览巨头在中国三大经济圈频频发力。

如果说2003年国际跨国展览公司已开始在中国市场“布子”的话,那么,2004年将是跨国展览企业真正实施“落地”并展示其实力的一年。

2004年3月,慕尼黑将其名牌展会国际电子展移植中国。2004年4月,全面实施扩张战略的CMP亚洲公司将广州办事处升格为分公司;年底其下属的上海博华展览公司又与爱洛尼亚公司组建博建展览公司,运作上海建筑及陶瓷类品牌展会。2003年年底,荷雅企龙展览公司宣布该企业已成为VNU集团在亚洲的展览中心企业,计划3年内做大3倍。从2004年春开始,VNU集团公司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另外,德国柏林国际展览公司、德国美沙集团、德国美习会展服务公司、新加坡环球展览公司、日本TCS会展服务公司等国际著名会展公司一改以往的观望态度,2004年都有自己在中国“扩张”的计划和项目。

商务部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沈丹阳认为,开放会展业是大势所趋,虽然这会对中国民族会展业有冲击,但从整个产业的角度看,一定会大大推进中国会展业的整体发展。另外,开放也是双向的,国内会展业通过这么多年的培育,也形成了一些外资机构不具备的优势,在开放过程中,也会获得不少新的发展机遇。

国内会展业面临多重压力

根据入世承诺,今年底我国的服务业将全线开放,会展业将不可避免地要迎来国际资本的挑战。这股外来势力在给中国带来全世界最顶尖展会的同时,也逐渐造成本土会展业的“窒息”。

2002年,上海浦东区政府与德国三个城市的展览公司各投资一半筹建的浦东新国际展览馆投入使用。据称,当初考虑到德国展览会质量出众,而且品牌展数量庞大,同时又有雄厚财团的资助,浦东区政府在签订合同时也签下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即这三家德国展览公司可优先挑选时间使用展馆,其余部分可交给政府分配。

众所周知,展览会有淡、旺季之分,由于这个条约,这三家德国公司毫不留情地拿走了浦东新国际展览馆的最好档期,把国内的会展挤到了比较恶劣的时间段。不仅如此,德国的部分展览搬到上海来后,与其同类型、同业态的国内展会均受到排斥。据悉,浦东新展馆尚未建好之前,来自北京、上海本地的展会络绎不绝,但现在,都需要通过关系才能拿到档期。一些香港的会展公司也受到连锁反应,尤其是缺少全球网络与品牌知名度的展会已撤出上海市场。据悉,目前香港部分展览公司已将展会转移到别的城市,如广州、东莞等地。

目前,德国的展会已抢占了上海30%的市场份额。“原本引进外资是为了提升中国会展水平,但现实却是反过来压制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一位内资展览公司的经理这样抱怨。

另一方面,国内会展业自身的不足也使之无法与外资会展企业抗衡。上海展会的流失对于广东而言原本是个机会,但一家国际展览公司的老总向记者表示,事实并非如此。这位老总透露,在国外招商时一提到中国,外国商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北京。对于广州,外国商家知道的相对较少。另外,软件配套欠缺尤其令办展的公司头痛。琶洲新展馆的收费相当于2.2美元/平方米/天。但是,新展馆的管理还相当落后,业内人士透露,进场布馆的时间通常为早上8点至晚上12点,然而琶洲会馆布馆的时间是早9晚5,加班3小时按一天计算,当地管理部门的理由是,太晚了下班员工没有公车回家。“这使得一些展览公司不得不在中午提前撤场,3天展变成2天,4天展变成3天,这样成本几乎跟上海差不多”;另外,参展商回欧洲的航班大都是夜班机,参展商要在机场等到半夜。既然如此,展览公司宁愿在上海办展。

有业内人士指出,潜在的人才危机使内地会展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据悉,目前很多展览公司的人才都是半路出家,真正懂会展、有丰富经验的人员不多。据统计,上海懂得经营会展的中、高层管理者不超过50个,而目前的上海展览公司已有200多家。

国内虽然展览会众多,但真正有竞争力、有实力的展览公司并不多,而题材相同、性质相同的展会不计其数,而且支持单位、冠名权又比较容易取得,参展商不知道哪个展会真正有效。真正知名的品牌都是国外的展会,人才很容易流失到外国品牌的展会中去。而那些不懂展览业的国内老板只会拼价格,这样一来,不知道未来的中国展览公司有几家可以生存下去。

探索新的生存之路

面对现状,国内会展企业纷纷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被誉为全球展览业“航空母舰”之一的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有限公司与广州著名的展览民企——广州光亚展览公司共同主办的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灯展“第九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日前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CEPA签署之后,国外展览公司资本进入广东会展市场的首个案例。

法兰克福此次进入广州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展览民企广州光亚展览公司,这是广州展览业与国外展览巨头在资本合作上的零突破。此次合作打破了以往境外展览公司只在招展、招商上进行项目合作的方式,实现了从项目到资本的全方位整合。据悉,双方此次具体的合作方式是,光亚拿出其培育了8年、目前规模已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广州国际照明展”项目进行评估作价,法兰克福按作价金额投入其中50%资金,并占有该照明展50%的股份。中国内地市场由法兰克福的香港分公司负责。光亚总经理潘文波透露,原本双方计划共同组建一家新的中外合资展览公司,但随着CEPA的实施,香港会展公司进入中国已允许独资,因此成立合资公司意义不大。双方调整新的合作方式,就是不成立合资公司,但大家共同持有广州照明展这一品牌,以50%的比例对半分享利益。广州光亚展览公司董事长潘文波透露,双方正在考虑将双方合作扩大到其他展会题材的经营。

封闭只会造成被动,此次与国际巨头联合,从根本上来说将更有利于照明展在运作上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得“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这一品牌在规模与实效上都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整合大大提高“广州照明展”的国际化程度和品牌知名度。

另一方面,上海本地也就这一问题在商议对策。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上海世博集团公司日前收购了几家展览公司,据悉,该集团现正通过自身的土地资源筹建一间新的展馆,以打破德国展览公司的垄断局面。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其实,现在国外展览公司想打开国内市场,而国内公司又缺乏真正的管理人才,双方可以通过收购、合并,将外国品牌与资源进行嫁接合作,从而开花结果,这或许是国内展览公司的一条生存之路。

标签:;  ;  ;  ;  

在外资的压力下,国内会展业面临生存困难_展览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