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质量促进跨越式努力实现新时期林业发展目标_林业论文

抓质量促进跨越式努力实现新时期林业发展目标_林业论文

抓质量,促跨越,为实现新时期林业发展目标而奋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发展目标论文,林业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林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全社会对生态建设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一个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建设的大环境、大气候正在形成。特别是六大工程的全面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在北戴河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对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认真讨论和部署,确定了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任务,即突出一个重点,办好两件大事,强化三项工作。目前其进展情况是:

(一)六大工程稳步推进

天然林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从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3个省(区、市)已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调减基本到位,年木材产量由当时的1853万立方米减少到1213万立方米,工程区14.13亿亩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管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230万亩,飞播造林1698万亩,封山育林8400万亩,并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50.7万人。工程实施5年来,产生了明显效果。一是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山林开始郁闭,林相开始变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林区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二是工程区林业经营格局初步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资源保育为主的转变,植被建设初步实现了由单纯造林向造管并举的转变。三是林区经济结构开始走向多元化,职工就业也由主要依靠大木头生产转向多渠道就业。从目前情况看,“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是有把握实现的。

退耕还林工程。这项工程从1999年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以来,从上到下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总体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各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规程和标准。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计委与各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工程建设任务和工程质量责任书。各地不断创新,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机制和技术模式。通过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到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13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754万亩。其中今年已完成退耕地造林2534万亩,占年初计划的74.5%,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398万亩,占年初计划的60.1%。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改善,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状况得到明显缓解。据四川省有关部门观测,仅该省境内1999年以来输入长江的泥沙量就减少5.6亿吨。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累计有1330多万农户、5300多万农民从政策兑现中受益,不仅直接得到了补助粮款,而且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了新的就业门路。三是退耕还林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对调整不合理的国土利用结构具有深远影响。四是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提高了全民族的生态意识。老百姓誉之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这项工程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以来,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5省(区、市)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截止今年6月底,共完成治理面积2284万亩,新增林草植被2105万亩,其中,今年已完成治理面积380万亩,为年计划任务的232%。工程区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风沙危害有所减轻。同时,通过兑现“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使广大农牧民在参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调动了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通过退耕还林、禁牧舍饲、轮牧休牧、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实施,为加快工程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尤其是通过与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紧密结合,培植了工程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北和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这项工程2001年启动后,完成造林面积2640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337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面积865万亩。今年已完成造林1189万亩,占计划任务的91.5%,其中人工造林693.9万亩,飞播造林16.2万亩,完成封山育林311.83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启动到2000年前三期工程结束,共完成造林3.3亿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沙区有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农区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等五大防护林工程,在过去11年中,共完成建设任务3.4亿亩,对工程区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抗灾减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这项工程从2001年正式实施以来,新开工项目71项,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49处,使全国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213个,面积达到17.5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9%,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老虎、亚洲象、藏羚羊、兰科植物、苏铁等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使国家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这项工程经过几年试点,今年8月初已正式启动,是六大工程中最后启动的一项工程,是唯一一个以产业建设为主、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工程。这项工程目前进展良好。2001年国家开发银行共安排6个建设项目,承诺贷款7.57亿元,造林规模3720万亩。2002年又在评估4个建设项目,造林规模4400万亩,计划贷款11亿元。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广大林农热情高涨,各类实施主体踊跃申报项目,一批大型造纸、人造板等企业积极建立自己的原料林基地,林纸结合、林板结合的发展趋势已经展现,速丰林工程正在逐步成为增强林业实力的一项“希望工程”。

从今年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造林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提高,一年完成的造林任务是过去一年的两三倍甚至更多,过去两三年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感到很困难,现在一年就是一个百分点,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截止9月底,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8937万亩,占全年计划的81.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0%以上,北京、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甘肃、新疆12个省(区、市)已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同时,造林质量显著提高,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今年造林工作的新亮点。可以讲,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初现端倪。

(二)两件大事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已于9月28日通过了国务院的审定。其他三部分已完成初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尽快出版。温家宝副总理在审定会上强调说:“林业战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已经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同志们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这份答卷是总结过去、反映现在、指导未来的一部力作,是发扬科学民主、多学科合作的成果,必将对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谈到这次研究成果时,他说:“林业战略研究成果显著。一是在战略思想上,提出了‘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林业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其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三生态’战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林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中国林业要实现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在战略途径上,明确提出以林业六大工程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直接跨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通过实施这一战略,推动我国林业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由无偿使用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生态效益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使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在重大战略问题上,抓住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森林灾害防治等10个事关新世纪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对策建议。”宏观战略研究以来,我把解放前后带有长远规划性质的文献都看了,回头再看这次宏观战略研究,这是我所有看过的东西中最好的,它反映了最新的林业情况。如果说战略研究牵出了一头牛的话,牛鼻子就是“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将于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为了宣传这套理论,我们出版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壮举——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纪实》,我希望大家学好两本书、用好两本书,把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为大家的实际行动,书写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使“赤地变青山,黄河流碧水”的山川秀美宏伟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代中央起草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已完成部门协调,即将上报中央。在行业内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征求了中央和国务院19个相关部门的意见,进一步吸纳修改后,即将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为开好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做好准备。最近,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有关事项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时间放在明年“两会”结束之后召开,温副总理要求我们抓紧准备,提出方案。我们有了宏观战略研究的成果,有了吸取研究成果精华的《决定》,广大务林人盼望多年的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三)三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严管林”方面。各地认真落实国发[2001]2号文件精神,狠抓采伐限额管理,超限额采伐总体上得到初步遏制。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非法侵占林地现象明显下降。在天保工程区内,清理登记林权证核发情况,进一步明确和稳定了森林资源权属关系,使工程区内14亿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发生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案件查处率达到95%以上,预计今年发案数45万起左右,同比减少10%左右。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春季森林防火工作继续取得较好成绩,火灾受害面积比前3年的平均值下降了54%;进入秋季森林防火前夕,内蒙古北部林区虽然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夏季雷击火,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16000多名林业职工和森警官兵20多个日夜的奋力扑救,创造了主要依靠人工扑灭特大森林雷击火灾的奇迹,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扬。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也明显加大,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森林病虫害防治取得了新进展。

在“慎用钱”方面。针对资金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专门召开了资金安全运行工作座谈会,重点加强了投资计划管理和检查监督,对一些违纪地区进行了资金调控,健全了资金管理和稽查制度,督促各地制订了有关管理办法,重点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稽查,配合有关部门对工程资金进行了全面审计,还在专户存储、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资金管理工作明显加强,违法乱纪事件明显下降。

在“质为先”方面。我局专门成立了营造林质量管理机构,各地也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支营造林质量管理队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营造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加大了造林质量核查力度,加强了种苗质量监管工作,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试点推行监理制度,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营造林质量案件,全面加强了营造林质量的宏观调控,营造林质量工作开始全面走向了正轨,在林业行业内初步形成了重质量、求实效的新局面。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林业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思想还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与林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不相适应,长期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林业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还远未释放出来,工程建设中暴露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尤其要强调的是,目前的林业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数量扩张型、资金推动型的发展,与我们所期待的质量效益型、需求拉动型的发展尚有很大距离。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认真研究,举一反三,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50多年来,我国的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加强,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4600多万公顷,居世界之首;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呈现双增长;近几年人工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分别保持在95%、90%、70%以上;混交林比率逐年上升;商品林集约化水平提高,速生丰产、珍贵用材和名特优新品种造林比重增加,等等。这些都体现着质量的进步,反映出了质量工作的成效。各地在多年的营造林生产实践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重管理、重科技、重质量、重效益的先进典型,其中湖南、福建、北京等省市,就是新时期切实贯彻“质为先”要求的先进代表。尤其是湖南省自1997年以来,连续4年造林合格率均为百分之百,排名全国第一。在抓质量上,各地都有很多发明创造,总结各地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做法,我认为最管用的有以下几条:一是抓领导,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自上而下建立了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以及双线技术承包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考核干部政绩与质量效益挂钩,有的地方还实行“一票否决制”。内蒙古通辽市把质量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实行“质量上、效益上、干部上;质量下、效益下、干部下”的奖惩措施。近几年该市提拔重用林业政绩突出的干部128名,警告、免职、调整不称职的干部36名,用于质量奖励的资金达400万元。二是抓规范,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各地在生产实践中,认真借鉴世行和德援项目的做法,对营造林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考核、按标准验收,并逐步推行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工程施工监理制、工程资金报账制等一整套的管理方法,推动了林业建设规范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营造林质量。三是抓动力,活化营造林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始终注意把营造林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结合,稳定林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证受益权,明确责权利关系,使营造林者实实在在地受益,极大地调动出了务林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这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动力源泉。江苏、山东等地近几年平原林业大发展,广大群众积极踊跃地多栽树、栽好树,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林业,像种粮食一样种树,关键就是这些地方利益关系处理的好,从根本上激发了人们发自内心重视质量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四是抓科技,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技术进步是质量提高的关键。近年来,一批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林建设速度及其水平的提高。组织培养、容器育苗、全光雾扦插以及一系列抗旱造林、速生丰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造林质量大幅提高。《全国造林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的建立,为提高营造林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抓监督,实施造林核查。随着六大工程的实施,逐步建立健全了县级自查、省级抽查、国家核查的三级造林检查核查体系,建立了逐级通报制度,对于提高营造林质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以上这些经验和做法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对各地今后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营造林质量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林木种苗质量不高,在少数地方还有假苗、劣苗上山造林的情况。二是规划设计不规范,对造林施工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个别单位甚至先造林后设计。三是造林施工不严格,不仅专业化程度低,而且还缺乏现场技术指导和监督。四是检查验收制度不完善,少数地方存在着敷衍了事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个别单位和局部地方,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而且会严重挫伤造林者的积极性,甚至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汲取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并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营造林质量重大意义的认识。

质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历来视质量为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它们的产品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品质优良。江泽民主席早就指出,质量第一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朱镕基总理强调,质量代表一个国家形象,一个民族精神,质量工作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在历史和现实当中,质量问题曾造成过高楼坍塌、桥梁断裂、江河决堤、人员伤亡,有的甚至导致战争失败、政权跨台、社会历史倒退,可谓骇人听闻。一个不重视质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项不重视质量的事业也是没有希望的事业。林业事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质量。翻开世界林业发展史,能称得上世界林业强国的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国,其林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林业质量发展史,这些国家视质量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它们从种苗开始到森林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为确保营造林质量,最终实现高水平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该看到,在我国目前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亿元的资金建设林业六大工程,如果营造林质量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没有突破,没有跨越,甚至出现严重问题,那样不但林业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力无法挽回、给林业事业发展带来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而且也辜负了党中央的期望,辜负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犯罪。在我国50多年的林业实践中,一些地方不重视质量,造成林业建设前功尽弃,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例子屡见不鲜,带来了十分沉痛和深刻的教训。跨入新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正在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林业建设也正在推进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新的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而更是一个质量问题,一句话,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林业建设的主导追求,已成为关系林业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质量的数量,就是“滥竿充数”;没有质量的速度,就是急功近利;没有质量的效率,就是无效劳动;没有质量的成绩,就是沽名钓誉。质量问题普遍存在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涉及林业发展的全局。它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既是业务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重新认识新时期抓好营造林质量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抓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质量是林业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是林业建设的三大永恒主题。“质为先”涉及林业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但包括营造林质量,而且包括六大工程建设质量、林业产业开发质量,还包括林业政策调整、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机关五大建设等一系列质量问题。但在所有的质量问题中,因为营造林是林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贯穿于林业生产过程的始终,是整个林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它是一切质量问题的基础。营造林过程具有周期性长、连续性强的特点。以商品林为例,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管护到长大成材,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质量要求,任何环节出了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营造林彻底失败,这是生物的自然规律,也是林业生产的内在规律。由此可见,没有营造林的质量,林业生产就失去了“立业之本”。

第二,质量是圆满完成六大工程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证。六大工程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投资之巨,都前所未有。六大工程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寄托着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为全世界所瞩目。六大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能否实现。六大工程启动之后,营造林的数量已不成问题,而营造林的质量成为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成为六大工程成败的关键。如果营造林质量上不去,即使完成了规划的营造林任务,工程建设目标也无法最终实现,将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到时候我们将无法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待,无法向全国13亿人民交待。因此,我们必须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工程建设一开始,就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下大力气抓好营造林质量。

第三,质量是改变林业落后面貌,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国林业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我国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5位,是世界森林面积的4.6%,而森林蓄积量位居世界第7位,不到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5%左右,人工林仅为34.8%;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6.6%低了10个百分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我国林业用地有效利用率只有52%,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导致落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不重视质量,尤其是不重视营造林质量。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营造林质量,就是抓森林覆盖率,就是抓林地生产力,就是抓经济效益,这是改变我国林业落后面貌,促进林业总体经营水平提高的根本措施。

第四,质量是适应林业新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最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其核心就是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这一转变完全体现了社会主导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对营造林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一是要求林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满足人们对生态的最大需求,林业建设不仅要绿起来,还要美起来,要有美丽的森林景观,要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二是林业以其自身的优势,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从而对林业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对林产品的需求开始出现专业化分工,如造纸业需要长纤维木材,家具业需要珍贵大径级木材等等,对林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树种和品种结构不合理,低效林和大路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和国际知名品牌少,以及木材生产认证、商品包装材病虫害检疫等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只有十分重视营造林质量,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总之,质量问题决定营造林的成败,关系列林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真正认识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质量工作放在营造林工作的首位,推动营造林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按照“质为先”的要求,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中心,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念,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努力促进新时期营造林工作质的飞跃,确保林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按照这一思路,新时期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必须坚持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中心,实行按目标经营。营造林质量管理核心是以最小投入和消耗去获取最大的收益,最终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分类经营的思想,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实行定向培育,按目标经营。过去许多情况下的营造林,技术标准、经营模式基本趋同,经营方向不明,功能目标不清。说是生态林,但没有按生态林建设标准去经营,生态功能低下;说是商品林,又没有实行集约经营,经济效益不高,这种非目标经营实际上就是粗放经营。今后必须进行全面革新,建立起一套按分类经营确定培育目标,按培育目标建立效益指标体系,按效益指标体系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新路子。生态林要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实行封飞造相结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立乔灌草立体配置、复层异龄结构、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商品林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集约经营、定向培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生产力,真正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兼用林要按照森林主导需求和培育目标的差别,实行科学经营管理,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在林分结构上形成针阔混交,在时间序列上形成异龄林,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复层分布。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新的质量管理观念。随着六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营造林质量管理必须加以改革和创新,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念。一是要丰富营造林质量的内涵,不断拓展营造林质量的外延。不仅要注重造林密度、成活率、保存率等单一数量因子,还要注重林分结构、林种配置、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等综合因子。二是要完善营造林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由过去单纯注重数量指标向综合指标转变。要针对营造林关键环节,建立包括数量、质量、管理和综合效益评价在内的指标体系。三是要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实现由注重单一技术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实行技术措施、政策机制、规章制度、资金调控、改善作风等综合措施相结合。四是要实现由依靠常规管理手段向现代化管理手段转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现代化营造林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营造林质量的动态和随机监控,大幅度提高管理成效。

第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严格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营造林是一项生物工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教训十分深刻。当前,六大工程营造林中,千万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充分尊重林木生长发育和森林生态群落演化的内在规律,做到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西北干旱地区,一定要破除灌木不是林的传统思想,要大搞特搞灌木,充分发挥灌木树种耐旱耐瘠薄的优势,大力提倡和鼓励种植灌木,比如柠条不仅生命力十分旺盛,而且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像这样的优良灌木树种就应该大面积种植;而在东南湿润地区,就要充分发挥雨水充沛、地力条件好的优势,大力种植乔木树种,发展速生丰产林。选择造林方式也必须因地制宜,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在西南石质山区,就要大力提倡封山育林,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高山、远山和沙区,就要大力开展飞播造林,这样不仅成本低、见效快,而且极有利于恢复生态型植被,是推进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重要体现。营造林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进行成本核算。要将营造林的成本管理与效益挂钩,与物质利益挂钩,与责任挂钩,切忌为追求政绩,为争取国家资金,而不计成本,盲目蛮干的做法。

第四,必须坚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起源于工业制造业的一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它的精髓是:高质量的产品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在各个环节生产出来的。要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而不是事后的监管。客观地讲,我国的营造林质量管理,在整体上尚处于事后检查和统计管理并存的初始阶段。重结果管理轻过程管理已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法,我们必须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现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将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实行全员质量管理;要把质量管理的触角渗透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护、森林经营等各个工序、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把质量管理推行到与营造林有关的各个部门,实行全行业质量管理,最终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抓好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还必须着力强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大力加强营造林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建设六大工程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强化质量管理是履行这一职责的核心内容。营造林质量是百年大计,各级“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把质量工作放在首位,亲自上手抓。二是要建立不同形式的质量工作责任制。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中,把营造林质量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实行营造林质量一票否决制。要建立严格的施工人员岗位责任制,作为检查监督、兑现奖惩的依据。要建立针对营造林检查验收人员的稽查制度,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队伍建设。质量工作说到底人是关键,如果质量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质量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所以要狠抓管理人员的质量,不仅做到质量正作有人抓,还要做到有一流的高素质人员来抓。四是要充分重视政策和机制对于提高质量的重要作用。要通过确权让利,体现物质利益原则,充分调动造林者长期营造林的积极性和抓好质量的自觉性。要抓住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尽快形成竞争环境和机制。有竞争才会有质量。

第二,要大力加强营造林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朱镕基总理2001年12月27日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上指出,“国家的技术标准落后,其它工作都要落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营造林技术标准同样也是确保营造林质量的技术基础。目前,国家和地方的营造林技术标准达600多项,其中,国标共有45项。但目前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多已老化,甚至标准间存在相互矛盾,必须尽快加以清理。要按照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基本要求,按照分类经营的思想,该完善的完善,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该新制订的尽快制订。要指导地方、企业清理和制订技术标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要适应加入WTO的新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技术标准必须统一制订,不能政出多门,按照统一计划、统一审查、统一编号、统一批准发布的原则,营造林的技术标准要在科技部门的统一指导下,由造林归口单位搞好协调,各有关方面加强配合,确保我国营造林技术标准体系科学、严谨和权威。

第三,要大力加强种苗监管和基础设施建设。“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种苗是营造林的物质基础,种苗质量是营造林质量的基石,又是六大工程质量的前提。当前,种苗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严重的问题,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林木种苗的现象时有发生,良种壮苗和基地供种率不高,种苗基础设施建设也不配套,不能满足六大工程建设对高质量种苗的需要。新形势下,要加强种苗市场的监管。尤其是种子,其质量和真假,一般群众难以鉴别,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必须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种子质量关。要支持种子的良种化,加强种子园、母树林和采穗圃的建设。主要林木的种子,必须由各级林业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生产,并由专业部门凭经营许可证经营,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遗传品质。对于苗木,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凡具有生产条件和技术者,都可以凭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苗木的培育和经营。要大力培育和搞活苗木市场,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苗木质量。要加强种苗生产、流通、调运、销售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营,依法保护种苗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把种苗生产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加强种苗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在种苗项目上的投资近40亿元,建设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各地要按照基建程序抓紧实施,尽快发挥效益。

第四,要大力加强营造林科技支撑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一是要大力推广应用良种壮苗、抗逆性强的乔灌草品种、营造林先进技术、科学的植被恢复方式和治理模式。二是对六大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要打破部门和学科界限,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尽快突破。三是要抓好示范区建设。尤其是要抓好典型生态类型区的示范区建设,抓出一大批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示范区。四是要认真编制好六大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方案,落实科技支撑依托单位,明确技术责任,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五是要制订优惠政策,把工程作为生产与科技相结合的平台,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科技人才投入工程建设。六是要率先应用3S等先进技术,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营造林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统计、查询、核实、对比工作的自动化和工程建设的动态监测。七是要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营造林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五,要大力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建章立制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重要措施,是营造林质量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根本保证。多年来,我们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出台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为新时期开展营造林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有的管理制度与新的要求已不太适应,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在六大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事前招标、过程监理、事后报帐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尽快推行法人制和招投标制。今后在六大工程建设中,营造林项目都必须逐步实行项目管理,要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营造林公司、专业队和个人作为独立的法人,通过招投标、承包或签订合同等方式参与营造林,将质量保障措施和质量信誉作为招投标的硬指标,把营造林任务和质量要求以招标合同书的形式落实到每个营造林责任主体身上,以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营造林任务。二是对招投标的营造林工程项目要实行监理制。这是扼制“工程腐败”,避免“豆腐渣工程”的有效措施。要针对整个营造林项目或某个环节,通过招投标或合同委托方式确定监理单位,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开展监理单位资质和监理工程师资格认定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监理行为。三是大力推行报帐制。建立资金拨付和营造林质量挂钩机制,利用报帐制把好营造林质量关,不仅要把资金拨付和营造林最终验收结果挂钩,而且还要和营造林各环节质量挂钩,哪个环节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就不能拨付哪个环节资金。

第六,要大力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要把营造林各环节的质量与营造林项目立项、计划下达、资金拨付等紧密挂钩,实行刚性调控。二是各地要逐步建立以县为单位的营造林项目末位淘汰制,对达不到营造林质量标准的后进单位,及时调减项目规模直至取消项目县的资格。三是要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的年度考核和通报制度。去年,我们对个别营造林质量差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这次会议,对连续3年营造林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3个省、市进行隆重表彰,授予全国营造林质量最高奖——“国家营造林质量奖”,并给予了重金奖励。今后,要把这种奖惩形成制度,长期固定下来。四是要大力强化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对于使用假冒伪劣种子或劣质苗木、虚报造林作业数量和质量、检查验收中弄虚作假等造成重大、特大造林质量事故的直接负责人和责任人,不论牵涉到什么人,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姑息迁就,要分别情况给予严厉的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建立社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标签:;  ;  ;  ;  ;  ;  ;  ;  

抓质量促进跨越式努力实现新时期林业发展目标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