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论文_王昱超

浅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论文_王昱超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患者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对照组50例患者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伴有脑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每半年采用MRI、MRA等进行复查,通过对比两次病变血管狭窄的增加程度,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相关脑组织的缺血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三次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每半年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性狭窄;高危因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研究表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1]。若对颅内外的血管病变可以进行及时的诊断,同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同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病情的进展。因此本次研究通过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50例为实验组,剩余5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对照组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伴有脑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有3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在47-81左右,平均年龄为(75.3±10.6)岁,其中9例患者为高血压,13例患者为糖尿病,7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8例患者为糖尿病合并高血脂,9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4例患者为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在49----77左右,平均年龄为(74.6±9.2)岁。其中8例患者为高血压,15例患者为糖尿病,7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例患者为糖尿病合并高血脂,9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3例患者为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所致疾病以及疾病程度、身体状况等方面均无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

本研究以MRI和MRA的诊断为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每半年一次的复查,复查包括对比两次血管狭窄的程度是否增加,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相关脑组织的缺血状况,在临床上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损害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研究步骤

1.3.1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的研究

对两组病人每半年复查的MRI和MRA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是否增加,对病人TIA发作次数和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进行评价,若两组患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则判定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1.3.2高危因素的评估

在每次患者前来复查时对患者的各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所有患者各项高危因素对再发的影响。根据各高危患者在入选病例中的所占比例,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再发做对比分析[3]。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所出现的数据均以“x”的形式加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实验组的半年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在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的血液检测中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逐渐发展和神经介入技术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在证实的发病机制中,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等有关。而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本次的试验中,三次检查实验组患者的再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4]。

在既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危因素,许多研究也证实由于这些因素损伤了血管壁,从而导致了颅内外血管狭窄。在本次的研究中也有很好的体现[5]。

综上所述,脑动脉硬化性狭窄是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早期的干预,如进行脑血管支架形成术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再发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桂芹,王拥军,董可辉,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185 -187.

[2]李斗,王默力,李慎茂,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8,17:1158 -1162.

[3]刘莉,顾海伦,赵越.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脂肪组织SOCS-3、PPARγ及ACO mRNA水平的探讨[J].卫生研究,2008,37(1):40-42.

[4]张秀香,李季英,陆连芬,等.糖耐量减低与颈动脉硬化及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5):551.

[5]赵军,王翔宇,汪香君,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1):51.52.

论文作者:王昱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  ;  ;  ;  ;  ;  ;  ;  

浅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论文_王昱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