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权威的群众基础_权威论文

论党的权威的群众基础_权威论文

论党的权威的群众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众论文,权威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诞辰75周年了,在75年光辉历程中,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十二亿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和领导权威。然而,随着当今国际形势的特殊变化和国内形势的发展,近年来,党的权威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党的权威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加强党的权威,必须深化对党的权威的认识,其中,研究和揭示党的权威的群众基础尤为重要。

一、党的权威是在党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中产生形成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谓权威,是指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包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意志的施加者和意志的服从者。意志的施加者,是权威的体现者;意志的服从者,则是权威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权威意志施行并服从它的对象。离开二者之一,权威便无法存在。权威既以服从为前提,毫无疑问,它就只能是意志体现者与大多数人之间存在的“领导与服从”的特殊社会关系。但是,作为权威体现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其领导,必须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并充分反映大多数人意志的领导;其服从,必须是在大多数人信服领导力量和威望基础上的自觉服从,当然不排除对少数人的强制服从。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的时候,真正的权威,只能通过意志施加者在与广大群众的长期共同奋斗中产生形成。这样形成的权威,才是稳固的权威。

在阶级社会里,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而政党在代表本阶级利益,领导本阶级群众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必然形成政党和群众之间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亦即党的权威。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不是天然的产物,更不是自封的“桂冠”,而是党与中国人民75年同甘共苦,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历史新篇章的过程中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枷锁,跳出苦海,追求光明、自由和幸福的慎重选择。它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才获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的现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一切”等这样的共识。也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地位,才被全国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所普遍接受,党的权威,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由此可见,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有着深刻、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有人企图淡化或削弱党的领导,他们通过种种鄙劣手段,离间群众与党的关系,妄想以此来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望,甚至有人想在中国搬用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果都是徒劳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从中国的实际来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出现过众多的政党,但除中国共产党外,根本不存在一个能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党。唯有中国共产党,不仅来自人民群众,而且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75年来不断实践,为之奋斗,成为人民群众的中流抵柱,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就在于她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也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党的权威才得以产生、形成、巩固和发展。

二、党的权威是在党和群众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体现着的,党群关系不可分割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党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就失去了自身力量的源泉和自己产生、存在的阶级基础,党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①]。当然,人民群众也离不开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共产党。离开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就失去了本阶级的政治核心,失去了社会主义航船的舵手和前进的方向。可见,共产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这不仅是一种逻辑的结论,而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所以,党和群众互相依存,党群关系不可分割。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权威只能体现在党和群众的依存关系中。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而党则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党首先在政治上集中人民群众的意志,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党的工作,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威望。这样就使得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服从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党的权威也由此而不断加强。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是在党和群众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在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体现出来的。积党的75年之历史经验:什么时候党密切联系群众,党的权威就得到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党疏远群众,党的权威就受到削弱,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党的权威强弱与党群关系密切程度的正比例关系,正是党的权威在党和群众相互依存关系中体现的有力证明。

党的权威在党和群众的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体现,表明党和群众的利益的一改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②]她的“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③]刘少奇同志也说过:“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④]可见,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二者是一致的。党群利益的一致性,不仅把党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相互依存,而且使党在群众中的权威不断加强。因此,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党外群众,都要清醒地认识这一点。首先,作为共产党人,就是要真正理解“凡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即是对党有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尽力去做。凡是对人民不利的事业,即是对党不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反对,必须避免。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要使二者统一起来,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⑤]另外,广大人民群众也必须确实懂得,自己的切身利益与加强党的领导权威紧密联系着,维护党的权威,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因此,每个人都要自觉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目前,最重要的是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把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权威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做到有损党的威望的话不说,有损党的威望的事不做。提高了党的威望,必然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快“四化”建设的步伐,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尽快得到满足。

三、党的权威的加强根本在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舍此别无选择

党的权威既然形成于党和群众共同的奋斗过程中,体现于党和群众的相互依存关系中,那么,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就是党的权威的实质和内在规定性。因此,党的权威的加强,只能通过密切党的组织、党员和群众间的关系这个根本途径来实现。

我们党是有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这种传统和作风,在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继承、发扬光大,使党的权威基本上得到不断加强。其中,除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外,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对维护党的权威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如今党处于执政地位,掌握着全国政权,许多党员是国家政权的各级领导人,这固然有了更好地联系群众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为,处于执政的地位,很容易滋长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比如,有的人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满足于工作的表面成绩,不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的人高高在上,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甚至个别品质恶劣者,还对批评者压制和报复;有的人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了解群众的要求,研究群众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党和人民的利益“颠倒”过来,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群众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侵占群众的利益,大搞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做种种违反党纪国法的事……如此执政不谋政、执政不尽责、执政不“廉政”、执政不“执法”的现象,虽涉及人数很少,但危害却很大,严重影响和疏远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或联系,以致使一些群众在一定时期内,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想不通,不理解,执行起来不积极、不主动、不自觉,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等怪现象。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确实抓住了当前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要害,找到了加强党的权威的根本途径。

要真正加强党的权威,不仅必须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尽快恢复起来,而且要使之在此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⑥]。共产党人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原动力,才能够在内心深处信任群众,产生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感和自觉行动。为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树立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树立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一致性的观点;树立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等等。

第二,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指导党的领导工作,就形成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说来,说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各级干部都必须确实坚持这一基本领导方法,凡事在决策之前要深入基层,充分同群众商量,倾听不同意见,吸收群众智慧;在决策之中要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意志,实行正确集中;在决策执行上要紧紧依靠群众,反复在实践中检验,并及时补充完善。否则,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与群众不接触,不调查,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统统不了解,这就很难作出正确的、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决策。

第三,切实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密切党群关系,“制度是决定因素”[⑦],只有将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才能在组织上保证党永不脱离群众。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同时,对干部深入群众的目标、目的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即到基层去和群众中去排忧解难、理顺民情、总结经验、拓展局面。

第四,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而必须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真正下力气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因为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去体验、感受和看待我们的党,一方面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象焦裕禄那样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好党员、好干部、人民群众是世世代代都忘不了的。我们党近两年下决心抓“廉政”建设,整顿经济领域中的混乱现象等,人民群众是拍手叫好、积极支持和拥护的。相反地,如果联系群众只放在口头上、计划里,或者说了不办,定了不干,只打雷不下雨或雷声大雨点小,那就会更加脱离群众。因此,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就要不折不扣的积极办、认真办、大胆办、坚决办;对人民群众有害的事,有损群众感情的事,应尽力避免,坚决不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这样做了,党群关系自然会密切起来,党的权威理所当然地就会得到加强。

注释: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6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074页。

④⑤⑥《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8、349—350、350页。

⑦《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73页。

标签:;  ;  ;  

论党的权威的群众基础_权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