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论文_邹宇飞

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论文_邹宇飞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CT室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 要】目的:探讨肺结核CT检查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30例肺结核患者CT扫描诊断观察分析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双上肺野病灶见于19例,单侧上肺野病灶3例,单侧中下肺野病灶3例,双侧中下肺野病灶2例,双肺广泛分布 2例,支气管播散1例。CT检查表现,大片状影18例,小片状影15例,索条状影12例,点状影9例,团块状及钙化5例。结论:CT肺结核检查的重要手段,能清晰地显示肺间质状况和纵膈淋巴结,这些对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以及发现合并症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肺结核;CT诊断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呼吸道慢性传染病,CT对胸部疾病的诊断具有独到的重要价值,CT可以清晰显示胸部解剖层次,避免结构重叠,由于密度分辨率较高,易于发现病灶和分析判断其性质特点,有利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了解病变的侵及范围。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行CT影像检查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肺结核病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0±5.5岁。有结核病史18例,初次感染12例。主要症状有咳嗽16例,发热11例,咳血或痰中带血10例,气喘12例,胸痛7例,盗汗5例,呼吸困难1例,痰结核杆菌阳性10例。

1.2 方法 常规CT检查病人取仰卧位,两上肢自然上举置于头上,以减少肱骨产生伪影。扫描前病人应摄正侧位胸片,然后根据病变范围作出扫描计划。常规取层厚、层距均为10 mm,从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如果病灶过小或寻找隐性病变,可作薄层扫描,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在肺门区薄层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肺门支气管。采用4~6 s的扫描时间,如果患者呼吸困难,不能屏气可缩短时间扫描以减少呼吸造成的伪影。造影剂增强采取静脉内快速注射60%有机碘造影剂60~100 mL,作同层面或相邻层面增强动态扫描或连续扫描。

2 结果

双上肺野病灶见于19例,单侧上肺野病灶3例,单侧中下肺野病灶3例,双侧中下肺野病灶2例,双肺广泛分布 2例,支气管播散1例。继发型肺结核(III型)24例,原发型肺结核(I型)1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3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2例。CT检查表现,大片状影18例,小片状影15例,索条状影12例,点状影9例,团块状及钙化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

胸部影像检查由于充气的肺组织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普通胸片能够较好地显示肺部的病变,对于许多疾病即可作出诊断,所以CT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因为CT检查没有解剖结构的重叠,能够发现胸片不易显示区域的病变,所以CT检查常用作解决某些疑难问题的补充检查[1]。实践证明CT检查对纵隔疾病的诊断,肺内微小病灶的发现以及胸内淋巴结增大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肺结核的CT表现反映了病变过程的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渗出、增殖、干酪性病变、空洞、纤维化和钙化等。

渗出表现为病灶呈结节状及小片状模糊阴影,代表腺泡或肺小叶的渗出病变,病灶边缘模糊,常为多发,以两上肺叶常见。由于多个肺小叶病灶出现同一区内,分散的结节灶融合而成,呈不规则片状阴影,常有支气管充气征,在高分辨率CT图像上,常显示为小叶中心区密度增高的结节或片状阴影,小叶内支气管、血管壁增厚呈葡萄串样的典型表现[2]。

增殖是渗出性病变演变为增殖性病灶后,病变一般都缩小而局限,是由肺泡中产生肉芽组织即结核结节所形成,周围环绕着正常肺泡,分界较为清晰[3]。CT表现不规则形结节,边界较为清晰,密度增高。

干酪性病变大多是随着渗出、增殖性结核灶的进展而产生,病灶可表现为颗粒状、结节状和团块状改变,密度不均匀,同一病灶内CT值差距较大,相差可达30 Hu以上,其内有的低密度区,其CT值在一30 Hu以下,有的在20 Hu左右,个别病灶有时可见斑片状钙化。病灶以多发、散在为主,直径在l cm以下较多,结节灶阴影中心有时可见密度减低区(CT值在10 Hu左右),代表于酪灶中有液化。有时几个结节或团块状干酪灶互相融合形成一个直径为2~4 cm或更大的团块灶,病灶周围纤维增生,形成纤维包膜,即称为结核球。CT表现为球形病灶,周围密度较高,病灶中心有时可见低密度区或气体密度影,代表病灶中心液化或与支气管相通后形成的小空洞,结核球的周边或中央常可出现钙化。干酪性病变还表现为干酪性肺炎,是由大片渗出结核炎形成或多个小的干酪病灶融合而成,CT表现为一个肺段以至一个肺叶实变,其内可见液化或空洞的低密度区[4]。

空洞由于干酪性病灶坏死液化与支气管相通,坏死物排出,空气进入而形成。结核性空洞可单发或多发,空洞可分为急性空洞和慢性空洞,慢性空洞根据其发展阶段及引流情况又可表现为厚壁空洞、薄壁空洞、张力性空洞、慢性纤维空洞。CT表现为病灶内出现明显低密度区,CT值可在-800 Hu以上,一般厚壁空洞壁厚为4~10 mm,薄壁空洞壁厚为2~3 mm,有时其下部可见气液平面。空洞内壁的形态可有不同的表现,一般厚壁空洞的内壁多不规则,有时可呈三角形或多边形,慢性纤维空洞和张力性空洞则壁较薄,多为圆形、椭圆形,有时可见液平面。

纤维化大多是由增殖性病灶愈合而成,病灶范围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可以从少量颗粒状、条索状、纤维化病灶到大片纤维化实变。散在病灶,边缘清晰,形态不规则,可呈直径为3~4 mm的颗粒状、直径为1 cm的结节状、星形斑片状或条索状阴影,病灶密度较高,一般CT值在-10~30 Hu,如病灶有散在钙化,其CT值可更高,纤维病灶有收缩牵拉征象。大片弥漫性纤维化(肺硬变),当肺部广泛性结核破坏后的纤维修复,肺组织主要为纤维组织所代替,肺部明显萎缩,体积缩小,可伴有支气管扩张,CT表现为大片高密度灶,CT值为30 Hu以上,同时可见气管、叶间裂、肺门移位、胸廓内陷等。

钙化病灶在于酪病灶的愈合过程中产生,干酪灶内钙盐沉积,导致肺内病灶钙化,表示结核病灶愈合。钙化病灶可有多种多样,有条状、斑块状、结节状、粟粒状和沙砾状,可与纤维化病灶同时存在,钙化灶可位于病灶边缘或中心,也可以整个病灶都呈现钙化,CT对钙化病灶的显示甚为敏感。根据钙盐沉积的多少及其分布情况,其CT值有所不同,CT值可达500 Hu以上,也可低于100 Hu以下,薄层高分辨率CT对其更为敏感。

参考文献:

[1] 李铁一,冀景玲,葛立.35例肺结核的CT误诊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9):588-590

[2] 路晓东,杨学东,王振光,徐锐,宋宴鹏.成人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14-117

[3] 朱延启,戴伟.几种不典型肺结核的CT表现分析[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3(4):74-75

[4] 刘刚.肺结核CT征象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5):556-557.

论文作者:邹宇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  ;  ;  ;  ;  ;  ;  ;  

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论文_邹宇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