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思考论文_张洁涛

关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思考论文_张洁涛

摘要:文章以宁波市海曙区的乡村建设为例,阐述了区域乡村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地人才、产业等方面发展的短板,实现乡村建设特别生态功能区的需求,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新时代康美乡村为目标,凸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特色,提出乡村分区布局及相应的乡村生态产业振兴举措。

关键词: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生态;?产业

前 言

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宁波市海曙区因地制宜,积极谋变,通过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保留传统乡村特色,发展乡村振兴,一个串点成线、成为独具风情的海曙区。从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海曙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通过会审。规划涉及海曙区集士港镇、高桥镇、横街镇、龙观乡、石碶街道等9个乡、镇、街道,聚力保护10个历史文化名村、培育11个中心村、3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进入新时代,国家创新地指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而乡村发展需求出发的县域规划势在必行。

一、应当前政策要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三农”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三农”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提升。但与城市发展成就相比而言,农村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充分的发展,集中反映在农业农村。为了促进乡村地区发展,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于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这些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宁波市海曙区规划以“乡村建设发展有空间、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为目标,整合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A级景区村庄创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等各专项行动,聚力保护10个历史文化名村、培育11个中心村、3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乡村高品质建设、城乡高程度融合。

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思路

宁波市海曙区乡村建设规划的地位决定了它的规划特点非常鲜明——既包括区域层面的协调又需要指导具体的村庄空间布局。因此, 首先要避免“就乡村论乡村”的思路, 必须从区域和城乡一体的角度进行思考, 以城乡统筹为导向提出村庄发展体系和各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并统筹城乡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落实上位规划有关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

其次, 进“美丽乡村”的背景下,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是保障规划“落地”, 工作内容有别于上一轮新农村规划以全覆盖为目标的编制体系。这决定了布点规划必须加强“多规协调”, 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结合城乡统筹基础上的乡村体系建构, 提出既不突破政策红线和上位规划的强制性要求, 又能促进不同类型村庄优化发展的规模分配方案和用地控制要求, 是决定规划修编是否有实效的关键之一。

在技术层面, 该规划还应更紧密地结合地方实际需要, 规划方法和内容既需要扎实也要有所创新, 充分考虑不同地域村庄受城市化影响的强弱差异及其趋势, 避免“一刀切”, 在土规指标刚性约束的局限下, 积极探索规划可以作为的空间和政策机制, 激发镇街和村庄的主动性, 以真正促进规划的落地实施。

三、乡村生态规划建设

(1) 总体发展目标

在城乡统筹的语境下, 完善乡村粮食生产、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社会调节、设施配套、都市服务的等主体功能, 传承传统乡村特色, 发挥乡村综合价值, 重构现代城乡关系, 有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实现战略及目标的乡村建设路径——完善乡村主体功能.

保生态:生态优先、理性集聚;促发展:都市联动、产业升级;优格局:扁平体系、分类引导;强支撑:需求导向、精准供给;理环境:划分阶段、村庄整治;塑风貌:山水田园、红色皖西。

(3) 保生态:生态优先、理性集聚

将生态限制性要素对乡村建设的影响进行逐一梳理。划定生态空间, 确保生态安全及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明确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 促进乡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的提升。

整体来看,为整合村庄居住空间,改变目前村庄零星散布的格局,《建设规划》对原鄞州区村庄进行布局规划,按照宁波市中心城区城西片(城西北片、城西南片)、海曙西部片区进行分区规划,分阶段推进海曙区全区乡村多样振兴,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城乡深入融合发展,确保海曙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四、建设规划推进产业方向思考

确定村庄规模。根据海曙区各村庄发展愿景、产业类型、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预测农村人口数量及迁出数量,并与城乡总体规划相校核。根据新型城镇化要求,对城镇化人口的居住、就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统筹考虑,保障其在迁入地的生活品质。对于农村人口,根据“以人定地”确定村庄建设用地边界,引导各村庄相对集中发展,并与国土规划融合,落实生态红线规划,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建立城乡格局体系。从区域角度研究县域村庄整体,重视周边城市尤其是行政所属市、县城对县域的影响,构建城市—镇—乡—村庄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经济联动的城乡格局体系。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建设农民生活圈,架构公共服务布局均衡的城乡系统。

划分特色发展片区。考虑村庄自身资源禀赋,研究周边城市地区对乡村产品需求偏好,从县域整体层面谋划乡村发展,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并结合自身资源梳理划分特色片区,形成区域规模,集聚发展,互相带动。

特色指引,发展现代农村产业。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发展中严守两大底线:守住粮食安全,将重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守住绿水青山,把生态效果放在首位。

乡村农业发展。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并提出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引进资金支持的政策引导,进而形成有特色、高质量、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乡村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乡土文化、乡村景观是乡村最主要的资源优势,规划研究周边城乡居民休闲消费趋势与偏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引导乡村进行生态修复和升级,以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态产品,深入发掘农村在农业体验、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把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多元价值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行乡村旅游,打造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产业新格局。

五、乡村发展的思考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珍贵的财富。乡村的精明发展集中体现为以乡村地域为尺度, 统筹化解人、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间的“失配”矛盾, 促进其有效配置, 释放乡村经济活力, 并基于生产要素配置对空间需求的客观规律,组织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以实现空间的紧凑、集约和高效使用, 进而塑造乡村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1 李宛莹,张燕,刘文杰.在希望的田野上 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解读.广西城镇建设.2016

2 韩长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人民日报,201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4王迎, 王萌, 陈梦莉.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探索[J].小城镇建设, 2017 (8) .

论文作者:张洁涛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关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思考论文_张洁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