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_杨志强

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_杨志强

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可以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耕地生产力。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利工程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未来仍需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以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更好发展。本文对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存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系数缺乏保障

我国许多农田水利工程通常建设在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参与人数多,危险性较高。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施工环节的安全系数是相对较低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导致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只有不断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对施工各个环节实现有效管理,灵活应对突发状况,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另外,施工人员自身素质各不相同,存在很大一部分施工人员对于危险认识不到的问题,而且管理人员存在安全教育未普及等工作失误。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供应不足

资金供应不足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存的另一个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相关建设管理单位在进行工程预算时存在较大误差,相关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实际施工经验,对工程施工设计各个环节没有充分了解,加之同其他管理部门缺乏沟通,最终导致资金预算存在较大偏差。这就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实际施工中出现原料采购、工艺应用上的变更,直接导致出现资金漏洞,反复的返工重建还会延误工程施工工期,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同时影响工程项目附近企业的运营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增大施工风险。

3、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缺乏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环节众多,所以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工程建设质量很容易受到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相关施工人员仍然存在技术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将导致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工程日后的运行,增大维护难度,影响工程使用寿命。

 4、对高标准定义缺乏统一认识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比较大,受当地农业基础影响,各地区对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而国家和行业内部也并未明确提出高标准农田水利定义,导致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建设与推广,妨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二、针对高标准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对策

 1、统一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就现阶段来说,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仍缺乏统一,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推广受到一定的局限,进而影响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相关涉农部门应该进行科学调研,结合调研成果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从而建立统一的农田水利建设施工标准。在施工和验收环节也组织符合标准的施工验收队伍,对于具体的行业标准来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1统一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标准

 根据建设材料,制定统一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该标准应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以体现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1.2明确的工程建设补助标准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国家已经针对工程项目实施了补助政策,但是在具体补助执行过程中,由于工程性质类别和材料存在着一些差异,在具体补助发放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依据不同类别性质和材料实施的具体补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一的工程项目规划标准

 在工程施工前,应确保施工设计与整体规划布局协调统一,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对于工程项目信息、水利地质信息与区域进行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2、充分动员群众力量

 对于涉农工程项目来说,群众力量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和建设过程中,对于基层群众应有足够的重视。通过工程项目宣传争取得到基层群众的支持,从而提高工程建设和实施的效率。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喷绘宣传标语、开展宣传讲座等方式进行工程项目宣传,并鼓励基层群众参与到工程项目工作中来,建立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渠道,尊重并听取群众的意见,提高群众在工程项目中的参与度。基层群众可以为工程施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从而解决施工中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工程建成后,也可以聘请周边群众对工程进行看护和管理,保障工程项目建成成果,发挥服务农业的目的和作用。

 3、明确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施工内容,从而提高建设的效率。因此,需要国家水利部门打破传统建设观念的限制,结合各地区建设施工实际情况,听取工程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建议,制定统一的高标准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规范,为其他地区的施工建设提供参考标准。

 4、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

水利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会影响建设工程的完成情况。因此,工程管理者监督水利施工人员应积极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职业培训,不断增加水利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存量,进而不断提高水利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水利工程建设队伍。

 首先,在水利施工人员入职前,工程管理者应组织其到培训管理基地进行为期7d左右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施工方案及主要技术措施。以对测量放线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学习为例,组织水利施工人员对测量放线、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内容进行学习,水利施工人员需要对施工图纸的查阅方法和高精度仪器的运用方法等进行学习,并明白在进行施测工作时需要戴好安全帽,以及严格按照仪器测量规定进行作业的常识。第二,施工进度及保证措施。要求水利施工人员了解实行的项目进度责任制,以确保其能够定期按照工程计划目标完成施工任务,并强调其与设计等单位及时取得联系的重要性,确保若施工中发生突发现象,施工人员能配合设计等单位开展工作。第三,在入职后,监督水利施工人员参加定期举办的理论考试,在考试分数公示后,组织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施工人员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培训学习,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能力。工程管理者通过强化对水利施工人员入职前与入职后的培训,有利于从根本上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5、强化管理与监督工作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很多方面,如规划和立项等,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强化对工程管理与监督工作。管理工作主要围绕3个方面展开,即制定与遵守工程建设流程,重视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加大维修力度。而监督工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即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招标,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在加强管理方面,首先可参考一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流程,制定出具体流程,即申请—计划—立项—批准—施工—工程验收等流程,并确保工程建设围绕该流程开展,进而使投入各项工程的资金能够利用到位。其次,重视对施工时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坚决不购入质量不符合工程施工要求的原材料,并对购入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抽检,将原材料分成几批,并在每一批中抽出几份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若某一批中出现较多的原材料质量不过关的情况,则不能使用该批的原材料。最后,在工程开展完毕后,要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养护与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长期投入使用。在强化监督方面,首先要对相关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与招标规范进行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招标,要求行政主管部门全程把握招标工作,要求设计、业主等方对工程施工图纸进行把关。其次,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确保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化,进而确保工程质量。由此看来,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工作是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有效措施。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是推动农田发展的基础,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必须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重视程度,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从而促进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理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彬.关于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5(19)

[2]吕海鸿.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2):49.

论文作者:杨志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4

标签:;  ;  ;  ;  ;  ;  ;  ;  

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_杨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