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语言构形成分的句法层次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法论文,层次论文,语言论文,阿尔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2)06-0080-05
一、引言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词法与句法严格分离,而且以构词法和构形法作为词法的主要内容,只是在词平面上加以研究。其结果使人们误以为阿尔泰语言只要把词法研究透了,句法就不言自明,或顶多处理一下词序等小问题,即可大功告成。在实践中这种错误认识容易把语言研究引入歧途,使我们无法阐明格(K)、静词化成分(SUBSZ)以及屈折成分(INFL)等构形成分的句法层次关系,更无法说明在词和词组平面上都能构词的能产词缀-liq等成分。这是传统语法理论无法克服的缺陷。
本文将要讨论的阿尔泰语言构形词缀包括名词的格(K)、静词化成分(SUBSZ,即所谓的副动词、形动词、动名词等)以及包括表示动词的时和人称在内的屈折成分(INFL)等。虽然阿尔泰语言的黏着性特征决定这些成分在使用时简单缀接在某个词干上,但它们不一定只属于那个词干,其功能有可能涉及前面的整个词组或整个句子。也就是说,这些构形成分是分别处在整个词组和句子最外围的句法成分,因而不可能在词平面上得到充分解释。本文所涉及的阿尔泰语言包括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和锡伯语等。笔者发现,这些语言共同的句法特点在生成句法这一更抽象的框架内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在描写中将应用生成语法惯用的倒立树状图、方括号等,以便充分说明相关问题。
二、格(K)的句法层次
在生成语法的早期理论中还没有涉及格的问题。但随着费尔默(Fillmore,C.J.,1968)等发起的格语法研究的深入,格指派(case assignment)理论被引入到生成句法里,使得学者们考虑给英语这样没有格标志的语言指派格的问题。阿尔泰语言是有格标志的语言,我们没有必要给阿尔泰语言重新指派格。然而,费尔默等人提出的格与名词的题元作用有关,而阿尔泰语言中的格与题元作用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我们还需要阐明名词的格与论元名词所起的题元作用之间的关系。[1]这里我们集中精力讨论格(K)的句法层次问题。
阿尔泰语言都有形态格,有的多些,有的少些。维吾尔语的综合格有10个,另外,还有起格作用的后置词20多个(哈米提,1987);蒙古语有8个格,后置词近30个(清格尔泰,1991);满-通古斯语言的格多达17个(朝克,1997)。阿尔泰语言的名词也可以有数和从属变化。但它们并不一定在每个名词中出现,而且数的变化属于一个名词内部的变化,从属变化也是由相应的领属者名词所致,对该名词与其他成分间的句法关系无关紧要。但参与句子的任何名词必须带一个格或后置词,它是表示该名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句法关系的重要标志。没有格标志的名词,因没有格标志,而失去其独立性,只起修饰作用。因此可以说,名词的格是外向性的,它是一个名词短语最外围的成分。既然格是名词最外围的、表示名词与其他词之间句法关系的标志,为什么传统语法不把它放在句法平面上去研究?如前所述,这正是传统语法中词法与句法严格分离的必然结果。对比之下,生成语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类似问题的理论框架。
按生成句法的短语结构规则,我们可以把一个句子S的生成描写为S→KP VP,也就是说,一个句子(S)由一个格短语(KP)和一个动词短语(VP)构成。那么一个KP可以描写为KP→NPK。这就是说,在KP里必须有做核心的K(格)和一个NP(名词短语)。按这一规则,我们可以把维吾尔语的(意思同前)表示如(1)。
由于此例子中的时位格加在单个名词之后,我们看不清它在层次上处在名词最外围的位置。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名词可能有其他修饰成分,此时名词必须先与这些修饰语相结合,然后再与格结合,构成一定的层次关系。给例(1)加修饰语,使之变成短语,其层次可表示如(2)。
注:①让我们暂时假设树状图中的A“形容词”也包含数词。
在这里我们用P(即postposition“后置词”的第一个字母)来替代K。有些后置词需要加在带有其他格的名词之后,这也可以做技术处理。同格标志一样,后置词也表示名词的句法功能。我们也可以用K/P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语类。这里应该指出,阿尔泰语言里带有零标志的主格也跟其他格一样处在名词短语的最外层,在描写中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三、静词化成分(SUBSZ)的句法层次
英语有叫做标句词Comp(lementizer)的功能语类,其位置在句首。除疑问词外,真正的标句词that或关系代词which、that、who等在此位置上出现,整个句子可以像名词一样起主语或宾语的作用,也可以像形容词一样起定语的作用。阿尔泰语言没有标句词。但阿尔泰语言的静词化成分(Substantivizer),却有同样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英语的标句词因语序的不同出现在句首,该句应该是一个充足句(S'),而阿尔泰语言的静词化成分出现在一个光杆句(S)末尾,使该句成为一个静词化的短语(SUBSP)语类。SUBSP的存在是阿尔泰语言的一大特点。它相当于其他语言中的一个句子,在连接主句和从句或连接从句和短语时起关键作用。在SUBSP里包括传统语法中所谓的副动词、形动词和动名词。这些成分其实就是一个光杆句(S)的副词化、形容词化和名词化。这就是说,SUBSP包含了三个大的分支,而每个分支又包括几个到十几个成员。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语法中的副动词成分称为ADLZ(来自adverbializer“副词化成分”),而ADLZP就表示副词化短语(adverbialized phrase);我们可以把传统语法中的形动词成分称为ALZ(来自adjectivalizer“形容词化成分”),而ALZP指形容词化短语(adjectivalized phrase);我们可以把传统语法中的动名词成分称为NOMLZ(来自nominalizer“名词化成分”),因而NOMLP表示名词化短语(nominalized phrase)。当然,这些术语还可以进一步简化。
如果我们翻开传统的有关维吾尔语、蒙古语等阿尔泰语言的语法书,就会发现有一种模式化的解释,即认为这些语言的所谓的副动词、形动词、动名词等有双重性质,既有动词性质,又有相应的副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质。作为带有动词性质的结构,它们可以支配或接受前面的宾语、状语等;作为带有副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质的结构,它们又充当定语、宾语、状语等,动名词还可以用做主语。这种解释是自相矛盾的,而且也是无法论证的。这是传统语法研究中词法与句法相脱离,只在词平面上处理构形变化的缘故。生成语法则打破词法和句法的界限,在解释层次关系时不但用明确的语类符号和树状图等,而且明确指出,任何成分不能“一身两职”,任何成分在具体句子里应该有明确的、单一的位置。
注:树状图中△表示没细分的成分。e表示空位(empty category)。INFL是表示时态和人称的语类,将在下一节里讨论。
受到英语生成句法的启发,笔者(2001)曾把静词化成分看成附加在一个光杆句S末尾而使其静词化的成分。这是因为在生成句法里,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动词短语可以构成一个光杆句S。如果这个S带有标句词Comp语类,它就是充足句S'(即带有一个标杆的S)。这就是说,生成句法承认,在充足句S'和短语语类XP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语类,即光杆句S。阿尔泰语言没有Comp语类,却有相应的SUBSZ语类。它附加在一个光杆句S之后,使其静词化。因而一个SUBSP在意义上可以表达一个句子的信息,但在句法功能上又像一个副词、形容词或名词。在传统语法里没有S这个中介语类,而生成语法所说的光杆句S就是这样的语类。这就是生成语法理论解释力的一大优点。SUBSZ的成员还有形容词化成分(ALZ),它使一个光杆句S形容词化。形容词化成分在维吾尔语里有2种,蒙古语里有6种,满-通古斯语言中有3种。维吾尔语里还有名词化成分(NOMLZ),它是静词化成分的另一个分支,能够使光杆句S变为名词。由于形容词化和名词化成分的句法层次跟副词化成分一样,处于互补分布关系,我们这里只看看副词化成分的句法层次在树状图(4)中的表示法就足够了。
四、屈折成分(INFL)的句法层次
从英语功能语类INFL(屈折变化成分)的内容看,它指的是过去时成分-ed、完成式成分have…-en、被动式成分be…-en、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成分-s等,而且英语中INFL是整个句子的核心。阿尔泰语言不是屈折型语言,怎么能把INFL套用过来呢?这里名词本身的意义并不紧要,重要的是,它所指的时态和人称变化在阿尔泰语言中都有,用黏着型附加成分表示,是一个充足句的标志。我们在INFL名义下谈这些成分是可以说得通的,没有必要另造词。应该指出,阿尔泰语言中,以上讨论的静词化成分(SUBSZ)和本节讨论的INFL之间存在着互补分布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光杆句S要么在静词化成分的参与下变为静词短语,要么在INFL的参与下变为充足句S',不会有第三种可能性。因而INFL的位置也就在一个充足句S'的最外围,而不在单一动词末尾。如拿维吾尔语句子“我读书了”这一充足句来讲,属于INFL的过去时成分(T(ense))-di和第一人称单数词缀(Pers(on))-m的句法层次可表示如图(5)。
多数阿尔泰语言里,INFL所指的时(T(ense))有过去时和非过去时两种。非过去时根据上下文表示现在时和将来时。作为INFL的另一个分支,人称(Pers(on))根据第一、二、三人称的单、复数的不同而有5~6种形式。时和人称词缀在突厥语言里可以分开来分析。但在其他多数阿尔泰语言里时和人称不能分开,或者只有时,没有人称的表达。如果能分开,可以用例(5)的分析法。
在传统语法里时态和人称词缀同样被看做是谓语动词或定式动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词法与句法严格分离的结果。其实,它们虽然出现在动词末尾,却属于整个句子,也就是说,它们是把光杆句S“加工”成充足句S'的成分。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一、时的成分是说话者根据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对于说话的时间而定的,它跟动词本身的词汇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二、人称成分是说话者根据句子主语的人称而相加的,它跟动词本身没有直接的联系。
五、结论
以上我们在生成句法框架内对阿尔泰语言的格(K)、静词化成分(SUBSZ)以及表示时和人称成分的INFL等语类的句法层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与传统语法截然不同的结论。相比之下,生成句法的描写是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而传统语法在词平面上的描写是自相矛盾和不可论证的。我们承认,阿尔泰语言的格词缀出现在一个名词之后,静词化成分SUBSZ和屈折成分INFL都相加在一个动词之后。但这是转换的结果。正如以上所述,它们各自在自己所构成的语类中处在最外层,支配着其他成分,如格(K)构成了KP(格短语)语类,SUBSZ(静词化成分)构成了SUBSP(静词化短语)语类,INFL构成了充足句S'语类。这里的S'也就是INFL短语,即IP语类。阿尔泰语言的黏着型属性决定了格、静词化成分以及屈折成分(INFL)等必须相加在某一个词干上。这样,这些成分从高层下降到低层,与自己所支配的语类的中心词(head)合并。这就是阿尔泰语言中的句法转换手段。这种转换比英语的转换更为直截了当。在英语里INFL的底层位置在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经过转换后INFL成分被移到动词的末尾,如英语的He worked“他工作了”这一句的底层结构是He -ed work,经过转换,INFL成分-ed被移到动词work末尾,因而我们在表层结构中看到的是He worked,而不是[*]He-ed work。这种转换是强制性的。解释类似转换过程的语法也叫做转换生成语法。因本文的目的是要阐明阿尔泰语言中K、SUBSZ、INFL等构形成分的句法层次,我们并不打算详细介绍转换生成语法的规则。笔者在这里只想强调一点:我们必须放弃传统语法在词平面上分析句法成分的做法,按这一做法我们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像一个海潮研究者如果不把远离地球的月亮的引力数据考虑在内,仅靠海水本身的数据永远也揭不开大海起浪的奥秘一样。
〔收稿日期〕200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