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论文_李小英

巧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论文_李小英

(泸州市叙永县赤水镇中心小学校 叙永 646400)

【摘 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巧用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很多很多,巧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只是众多的方法之一,本文从巧用问题,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引导质疑;研读文本,主动释疑;拓展文本,发散思维四个方面让学生探究实践,为学生腾出发展的空间,搭建成长的平台,创造成功的机遇,设立认知的冲突,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散发出诱人的课堂魅力。

【关键词】:问题 引导 解读 文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巧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课文后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在问题的生成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前不久,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堂展评活动,老师们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时,巧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精彩片段历历在目,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与思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一、巧用问题,走进文本。

片段一 师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找一找,哪件事情让人最意想不到?采用勾勾画画的方式,也可在课文旁边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

《老人与海鸥》是邓启耀编著的一部文学作品。该书籍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昆明的翠湖边喂海鸥。后来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在翠湖边上,海鸥们成群结队地飞来向老人告别。表达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内容很多,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远离了生活,学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好奇的热情很强,教师巧妙地运用教材课后问题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打开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教师抓住课文后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引领学生寻根问底,顺着文本情感变化的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去达成编者的意图。以“意想不到的事情”作为切入点,事半功倍,与文本的主体、编者、作者、学生对话,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从文章的疑点切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二、品读文本,引导质疑。

片段二 课件出示:“群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发生了什么大事。”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问:看到海鸥的行为反常,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海鸥为什么反常呢?

学生:海鸥想要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这种景象哪里是人与动物的告别啊!分明就是儿女们在为慈祥的父亲举行追悼会啊!此时此刻,从这些描写中,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生:这个老人是谁?海鸥与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生: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生: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这一环节,教师紧扣意想不到,出示文章重点句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自主质疑,自主释疑。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这些疑问迎刃而解,从中引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引导着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解读文本。

三、研读文本,主动释疑。

上面这些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好奇,很想知道答案,学习起来针对性强,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开放而动态的课堂。

片段三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前面的问题,读一读课文前几个自然段,选择课文中让你自己最感动的内容读一读。思考:哪些句子最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厚谊?画一画,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与文本深入对话,在对话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感受老人憨厚朴实的外貌,还能感悟到老人对海鸥十几年不间断的无私关爱,体会到老人的无私奉献关爱小动物的高尚品质。这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准确理解和把握了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文本,发散思维

片段四 课件出示:“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窝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么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海鸥大声鸣叫着”是在说些什么呢?它们“翅膀扑得那么近”是想干什么呢?你想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些什么?面对围观的群众和所有的人和动物又想说些什么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留给了学生展示自我,大胆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尊重它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学生思维就会张开翅膀自由地飞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以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为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课堂教学突破口。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处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在文本解读上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的教学展评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老师们巧用课后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用智慧的引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交流,学会接纳,学会建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的成功示范。

解读文本的方法很多很多,巧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只是众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放心地让学生探究实践,耐心指导过程,留心资源的生成,真心的评价激励学生,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凝聚课程改革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

3、陶行知教育理念。

4、莎士比亚名言。

论文作者:李小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巧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论文_李小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