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题党”中的模糊化修辞及其认知基础研究论文

“新标题党”中的模糊化修辞及其认知基础研究

李欣宇 余小勇

内容摘要: 近年来“标题党”现象在网络平台中甚嚣尘上,其中的一大应用点就是模糊化的认知,而以《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官方平台针对这一特点主张从积极的角度倡导合理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并作出了良好的示范。本文将从分析这种语言形式在认知关系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并从概念隐喻和范畴化的角度去解析模糊化认知的基础。

关键词: 模糊化修辞 隐喻认知 语言学 新标题党 言语行为

一.引言

“新标题党”选用的词汇,其类型对“新标题党”特性的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地来说,不同类型的词汇主要是通过对标题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对模糊性进行了解。

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政府审计,需要制定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审计领域应用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积累专业人才与审计数据资源,开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审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运用,认可电子审计证据的法律地位。[26]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研究制定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类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格式,加强上下级与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逐渐消除信息“孤岛”。

“模糊”一词是语言学借自哲学和数学的术语。1965年札德提出模糊集理论,由此模糊性成为自然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一直以来,学者对语言的模糊理论研究颇多,同时争议颇大。在我国,已发表的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已接近900 篇,其中尤以伍铁平(1999)、钱冠连(2002)、李晓明(1985)、吕公理(1995)等学者的研究最为突出。语言的模糊性在语义、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体现,在这里我们主要提及的是词汇的模糊性。词汇的模糊性是指由词语意义本身边界不明和人类交际顺畅方便造成的词语外延不确定、内涵不定指的语言属性,用以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具有概括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实际的语言运用环境中,人们越来越主动意识到模糊性在交际中的便利性及其表达效果,因此,在一些具有及时交流沟通价值的对公众文体写作中“模糊”成为了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在“新标题党”的写作中,在词汇,甚至句法上都牢牢把握住了模糊修辞这一方法。

二.语料分析

本文所用语料为《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标题数据,依托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的14132条语料为基础的“新标题党”语料库,建设标准主要从以下六个大的方面为基准:话题、句类、附加语义、词汇、特殊用法以及句式。本文着重考察标题党中的模糊化修辞现象故主要从语料库中的词汇、附加语义及特殊用法方面进行语料分析。

第四,好教育还必须体现在有一个多样化、丰富性、选择性、共享度高的课程体系上。我们经常说,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是由课程体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丰富多彩,既要遵循国家规定,体现国家意志,又要以生为本,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学校的好与不好,水平高与低,关键还要看课程体系和教学水平。课程决定培养规格,教学影响“加工效果”。广州要培养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程要更丰富。共享度高的课程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校内共享度高,跨年级有选择机会;二是推动校际资源共享,努力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一)代词用作模糊词语

代词在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代词指“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副词的词”(第六版249页),又包括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代词在“新标题党”中的使用非常多,并且绝大多数具有使信息模糊的修辞作用,有着拟题者主动、刻意为之的痕迹,而非属于随机、常规的新闻标题风格。

针对《新青年报》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的新闻,我们初步抓取了其在2016年12月初到2017年3月底发布的所有新闻标题,一共5047条,并随机选择了其中1237条做了细致的语料分析工作。在这1237 条标题中,“新标题党”占据了596条,占比高达48.18%,可见,在如今越加快餐化、碎片化的网络阅读模式下,运用“新标题党”的手段在杂芜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新闻拟题者的共识。

在这596条标题中,含指示代词的标题有129 条,占比约21.64%;含人称代词的标题有142条,占比约23.82%;含疑问代词的标题有40条,占比约6.71%。可见,与传统新闻标题要求题目准确、简明、真实不同,发布在《新青年报》微信公众号这种网络平台上的新闻,其题目中出现了更多诸如“你”“什么”“这”“那些”等意义不明确、界限不分明的代词,使得题目传达的信息模糊性更强。

1.指示代词“这”“那”作为模糊词语

其次要达到“科学规范”的要求。所谓科学规范是指制度本身应合理、完善,具有自洽性,在实施过程中能避免制度的乏力、变形、缺位、冲突、失调等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制度设计时合理性的缺失,或是对效果预期不准确,或是规范失当引发其他问题,或是自由裁量空间太大,或是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之间耦合失效,如此等等。科学规范是创新、完善制度中存在一大难题,既存在于制度系统本身,也存在于制度执行过程中,既是认识水平的问题,也有利益关系矛盾冲突的问题。为达到科学规范的要求,既要着眼于系统整体最优的目标,更要着力于对具体制度的局部甚至细枝末节的改良。

在“新标题党”中,使用的指示代词主要是“这”“那”,以及由此延伸出的“那个”“那里”“这些”等等。

(5)学生兼职,是否让你变成了兼职学生(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

指示代词有这样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指示代词的“所指”具有不确定性,其含义十分广阔,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行文时必须具有能够支持其获得完整、具体意义的语境,指示代词的“所指”才能够显示出来。而在“新标题党”中,拟题者正是利用了新闻标题难以提供一个完整语境的特点,使得指示代词的“所指”难以为读者一眼看出,必须点进进入新闻正文以借助正文提供的完整语境来进一步理解指示代词的所指对象。

2.人称代词“他”“她”作为模糊词语

在“新标题党”中,含人称代词的标题是最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称代词都运用了模糊修辞。第一人称“我”“我们”和第二人称“你”“你们”在标题中都不能起到模糊信息的作用,例如“欧洲杯淘汰赛进行时中青报带你参加点球大战!”“百年难遇!今年美国的总统选举与你我有关?”“中国有嘻哈诞生双冠王!赛后PG One、Gai 过得咋样?我们帮你问到了”“中国98所大学有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标准,有你们家吗?”,在这些标题中,“你”“我”“我们”“你们”在题目所给语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所指”其实是十分明确的,根据语境,读者一眼即可识别出“你”“我”“我们”“你们”通常指代的是读者,“我们”有时候也指代本则新闻的制作者。具有明确“所指”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显示的是“新标题党”的另一个特征——利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拉近新闻制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增强亲密感,营造交际性语境,提升阅读者的地位。对于这一点,此文暂且不做细论。而第三人称代词才是具有模糊修辞作用的人称代词。

但认知关系与客观现实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未经过认知关系处理和实践的客观现实对于认知主体来说就是完全陌生的概念,或者是一个已经有过认知活动但并不完全的心理现实。如同“鲸鱼”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概念一样,其概念网络中“水生动物”让人与“鱼”产生了联想,但实际上“鲸鱼”这个概念网络里所含有的是“哺乳动物”这一概念,这就需要“哺乳动物”这一个新的符号来丰富认知主体对于“鲸鱼”,“鱼”以及“水生动物”的心理现实;反过来,“哺乳动物”这一概念也通过认知关系获得了补充。这就是客观现实通过认知关系在概念网络上转换为心理现实的实现方式。

3.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谁”“怎样”“如何”等词作为模糊词语

疑问代词有很多,在日常交际中它们可以用来对数量、名称、方式、方法、人物、时间、地点等等进行提问。正是基于此,在新闻制作者已经了解新闻的人物、数量、方式、方法、时间、地点等等关键信息时,却可以在撰写标题时反过来使用相关的疑问代词来模糊这些关键信息,通过使用特殊疑问句提问的方式告知读者本则新闻将会涉及的方面,却隐藏了准确的信息,以此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将关键信息在正文中显示以吸引读者点击阅读。一般而言,疑问代词“哪(儿)”对名称和地点信息进行模糊,例如“校园| 2017年度长江学者建议人选名单公示,哪所高校人最多?”题目中“哪所高校”代替原本应该出现的“清华大学”,使得这一关键信息得以隐藏,读者若被“哪所高校人最多”勾起了兴趣,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想知道自己毕业的大学是否是这“人数最多的高校”,就必须得点击进入正文阅读。再如“5元硬币来了!长啥样,在哪儿领?最全攻略在此”,“哪儿”对地点信息进行模糊,代替了原本应该出现在题目中的“四大国有银行”。类似地,疑问代词“如何”可对方式方法信息进行模糊,“什么”可对功能、名称等信息进行隐藏,“多少”“几”可对数量信息进行隐藏,“为什么”“为何”可对原因信息进行隐藏。总之,“新标题党”拟题者在明知新闻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疑问代词的逆用来达到模糊关键信息的目的。

2018年,虽然“伊斯兰国”被暂时清除,但随着美国重启对伊朗制裁,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伊拉克反美联盟力量逐渐崛起,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日渐加深,给这一地区原本就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代词是“新标题党”进行信息模糊化处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在标题不完整语境中“所指”不明的特点和对疑问代词的逆用,都可以达成模糊关键信息的作用。

(二)数词用作模糊词语

在“新标题党”中,数词的使用十分普遍。在596条“新标题”中,含有数词的标题有108条,占比约为18.12%。通常情况下,数词用以增强事物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将定性的描述转化为定量的描述,达到明确地突出到程度高(低)、数量大(小)、时间长(短)等等目的。但是巧妙地使用数词,也可以将用以精准描述的数词用来对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例如在“祝贺!这两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因为有他们,才有‘厉害了我的国’”中,新闻摘要即指出题目中的“两人”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侯云德,但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读者眼中的标题中作者却匿而不谈,只以简单的“两人”代替,如果将标题改为“祝贺!王泽山、侯云德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因为有他们,才有‘厉害了我的国’”则能将人名信息传达得清楚无误,但读者很可能因为已经在题目中搜集到足够的信息而选择根本不进入新闻正文阅读,失去了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细节的机会,这样拟题者其本意是通过信息清晰的标题给读者一个尽可能全面、清楚的印象,却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江都三站原机组为可逆式机组,因此同转速发电时,只要考虑部分辅助设备调整改造需增加的投资,经估算约为20万元;年发电运行管理费平均约10万元;同转速发电量比变极发电量低,经实测约为变极发电的60%,根据江都三站历史发电数据统计,变极发电平均年效益约为108.24万元,同转速发电效益约为64.94万元。

例(1)的省略号在语义表达上是冗杂的,但从文本接受的角度来说。省略号增加了更多的附加信息,而这种信息是包括情感信息与实际信息。“被点名”加上了省略号以后,还可以表达一种无奈的情感,而这种无奈究竟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单从文本来说是无法判断的,也就是说这里用的省略号将省略的信息泛化了,同样的,例(2)也是相同的用法,原本就句子而言信息已经表达的十分充分了,但是在加上了省略号以后又增加了很多的隐性信息

基坑回填至隧中标高和地表时,套拱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0.78 MPa、0.49 MPa。从套拱结构应力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拉应力在基坑回填过程中有所减小,这表明基坑回填后偏压作用的影响有所降低。从受力情况和检算结果看套拱结构是安全的。表4是基坑回填完毕后套拱的安全系数检算结果。

(三)符号的模糊性

第一,学生不像“学生”,这指代的是当今学生不以学业为主反而主修兼职,主次不分;

(1)快扔!苹果小米被点名…… 这些手机壳真的有毒(2018/4/13)

到最后一圈的比赛时,包括“小飞人”刘相辉在内的四个运动员都有些吃不消了,速度明显慢了很多。而此时,张海涛却开始奋起直追,在第四圈跑到一半的时候,他已经追上了跑在前面的四个运动员。最后冲刺时,赛场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小飞人”刘相辉因为体力透支,两腿一软,“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跟在他后面的几个运动员猝不及防,来了一个“汽车追尾”。

(2)热点 |“顺手抓个贼”系列!这句歌词送给警察叔叔……(2018/4/13)

Frequent winds in evening during sowing, be careful of deep snow in autumn.

第二种模式则是将长而不易总结的具体内容通过省略号表现出来,让力求简短的标题中在读者心理上就表现出了对巨大的信息量的认同与接受可能,如

(3)关注| 90后美女画画月入10 万?面对质疑,她这样回应……

例(3)让长而不易总结的会话信息以省略号代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让“新标题党”在保证标题原则上简洁和准确的情况下增加了许多信息的接受空间。

(四)语料分析小结

模糊修辞是“新标题党”的一个手段,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模糊关键信息以吸引读者点击阅读新闻正文是网络新闻平台运营者出于自私自利的一种“诱骗读者”的做法,但实际上,对新闻标题进行信息模糊化处理有其意想不到的好处。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随时随地地围绕在我们四周,信息获取快速便捷化的同时也对身为读者的我们提出了要求,如果不“摄取”足够多信息量,就会在自己的交际圈中被认为“落伍”“OUT了”。

3.3.3 重视水稻秸秆利用以及利用技术的提升 目前,信阳地区对稻草的利用技术远低于麦秸秆。虽然信阳市引进了一些环保型稻壳一次性餐具和的秸秆均质板项目等项目,但仍属于低端的制造品,产品附加值低,也未能对水稻秸秆规模化利用[9]。东北三省部分企业将秸秆变成秸秆煤,这种煤是一种环保清洁能源,燃烧后的灰烬富含多种元素,是土地里的优质肥料。政府可以选派人员到东三省学习借鉴秸秆煤的制作方式,招商引入该类企业进入信阳,从而实现麦秸需求与稻草需求的平衡。

所以当读者在快速进行信息浏览时,他们的大脑实际上更多的是在进行信息搜集的任务以应付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带来的压力,如果将新闻关键信息清楚无误地在标题中显示出来,在大脑搜集到大概的人物、事件信息后,读者很可能选择不点击进入正文而选择继续阅读更多的标题以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这样就错过了正文中很多有趣的细节以及对相关事件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的机会。因此,实际上,信息传达准确无误的新闻标题在大量的新闻数量的情况下,其使人们清晰了解新闻事件的作用反而被弱化,因为在信息清晰的标题中已经搜集到足够信息的读者为了提高效率的缘故,根本不会进入正文对新闻事件的细节进行了解。这时候,运用模糊修辞的手段吸引读者进入新闻正文了解新闻细节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模糊化修辞的手段在网络媒体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修辞方式,但这种修辞方式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与说明。

三.“新标题党”中的模糊化语言认知的基础

(一)建立在语言上的认知投射:隐喻

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进行阅览,本质上依旧是语言交际的过程,在负担有实质信息的文章之外,微信的标题则是编者在概括文章信息的同时进行推荐的过程。同传统新闻媒体不同的是,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在总结概括文章信息的同时还对推送消息的标题加入了一定的程度上起引导作用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而传统新闻媒体则注重中立客观的态度。在这个角度上解释,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标题实际就与网络论坛式的对话模式有相近的地方,编者通过推送标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并且表明自己的态度,点击阅读的读者承接话题并以非直接反馈的形式作出回应与判断,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不完整的会话——仅有一个话轮。少数读者会在留言区与编者(或者文章作者)进行留言,编者也会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回应,这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对话形式。

认知关系(cognitive relations)是语言学家英德克亚提出的一个概念,即符号概念网络中的某些概念与人认知活动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信息集合的一个链接。而认知主体积累客观现实并转换为心理现实的过程就是认知主体通过认知关系,也就是符号概念网络来对客观现实进行直接感受或间接对应的过程。所以符号在认知主体的认知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人通过语言符号学习,交际,本质上也是通过认知关系来积累心理现实的过程,所以语言交际同样是通过认知关系扩充心理现实的手段。作为未完会话—单一会话的微信公众号“新标题党”一类的网络会话模式同样也可以充当相似的作用。

数词对关键信息的模糊是指通过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概括起来,直接用所述对象的数量代替其原本名称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使用在介绍人物的新闻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将事物相同属性概括出来并用数词代替其原本名称的标题都使用了模糊修辞。用数词对关键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必须建立在拟题者主动、有意使用数词代替原本事物名称的基础上,即是说,只有事物名称能够在标题中合理使用时,其被数词代替时才算得上模糊修辞的用法,而事物名称的加入会使得标题过长、怪异、不合理的标题则不在此列。例如“名单|11 人被刷!第13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最终入选名单出炉!”在这则标题中,“11人”的名字过长,显然将其在标题中全部列出会使得标题长度过长,又或者只列出两三个人的名字,这样却不符合人道主义的考虑,“被刷”的人必定不会乐意。

第三人称“他”“他们”在“新标题党”中实际上应该比较少,在142条含有人称代词的标题中,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标题仅有8条,占比仅为5.63%。比重虽少,但其模糊信息的作用确实非常明显。例如“两会最敢怒敢言的校长是他们!”如果仅看标题,不熟悉“两会”过程的读者决然不知道“他们”是指陈吉宁、周其凤、林建华、郑强等等多所大学的十几位校长。再比如“据说是他拯救了你对《我是歌手》的审美疲劳”,咋一看,读者会误以为题目中的“他”多半指一名具有颠覆意义的参赛选手,而实际上新闻正文中介绍的却是歌手角色海报的设计者付仲乾。在更多的类似的介绍人物的新闻标题中,拟题者同样故意利用标题语境的不完整性,用第三人称代词模糊评述对象的姓名,甚至是身份和职业。即使这样的模糊修辞违背新闻标题理应简明、准确、真实的原则,但其确实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使其一定程度上在标题所给信息和正文所给信息的不对称中感受到阅读期待被出乎意料地打破时快感,会心一笑。这不仅增加了公众号的点击量,也通过“文字游戏”使读者的阅读体验趣味满满。

“新标题党”这样的网络会话模式的最大核心在于,其会话目的是为了引出一个核心话题,而这个核心话题具有一定特殊的格式(如一定量的图片—文字配合、音频与视频等),并具有一定量的文本量,这就决定了仅仅一个话轮或者一个会话是完全无法起到说明话题并且吸引读者的。但以认知关系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为基础的话,编者可以通过少量的文字信息,并且强调大众心理现实中薄弱的概念网络,那么往往就会冲击读者原有的固有认知,吸引读者完成文章内容的点击。

同时,当认知主体对于一个事物反复通过认知关系进行实践的时候,认知主体便会在已经被描写的概念网络中建立新的隐喻描写关系,以此来描写新的与老的概念网络有交集或者有引申关系的事物,这种新的隐喻描写并不是建立或者覆盖了另外的概念网络。假设A词语所代表的概念网络因为认知关系的实践而产生了新的隐喻描写,实际描写的是与相关或交叉概念的B词语所代表的概念网络,但A词语的概念概念网络并没有取代或者覆盖B事物的概念网络,而是构成了一种相互印证且对应的隐喻关系,而这种隐喻关系在一个语言社区内是需要时间和数量来获得承认和扩散的,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现实中没有实践过这种隐喻描写的认知主体在认知关系上往往会和原有的认知经验形成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也促使了各个认知主体加深了词语符号背后的客观现实的认知,同时丰富了自己的心理现实,而对于“新标题党”这类网路会话的话题提出者而言,这样的矛盾足够完成会话中的定量原则,在保证这个不完整的会话完成的同时也促进语言符号概念的完善与解构。如:

1) 建立信息共享中心。可在所确立的海上搜救责任区内设立信息共享中心,各救助方共享海上险情信息,协调行动,及时做出应急处理。各缔约国可以指定国内相应的救助机构作为信息联络点,并向海上信息共享中心派驻协调员,负责与本国的救助机构联系,共同承担海上人命救助责任。

(4)我这辈子唯一拿的起放不下的就是筷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

“筷子”作为语言符号本身指代的含义仅仅只是一种餐具,并且最为餐具,重量一定是相对轻便,绝对不会达到“放不起”的地步,并且既然已经“拿起”又怎么谈得上“放不下”呢,实际上这就是认知主体在认知关系中的反复实践使得这一个概念集合有了更多的隐喻描写,如图:

不同的认知主体就可以得出多种隐喻描写,并且这种转换都是部分的,如在隐喻描写1中,概念A 与概念B之所以会产生隐喻描写,是因为概念B是A所支配的对象,语言符号在动作上的描写使得进食整个过程都和餐具捆绑在了一起,所以食物的概念网络也就通过进食这一个环节传递到了餐具这一个概念网络中。再如:

指示代词在标题中一般作为定语来修饰主语,例如“‘最美’学生的这个动作,教我们做人!”“95后女生进深山寻百草!但报道里这句话让网友急眼了……”“关注| 这个城市又放大招,外地大学生去面试就给1000元补贴,约吗?”在这些标题中,“这”是指示代词,它和主语一起出现,代替原本应该出现的意义明确、完整、没有歧义的表述对象,使得原本一眼就能看出新闻正文大致内容的读者有些摸不清头脑,由此引发读者“欲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点击进入新闻正文进行阅读。同时,也有少量的标题将指示代词用作状语以模糊事件进行的具体方式、方法,也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例如“推荐| 都在玩!今年流行这样照“全家福”!”“这都可以?帮大学生不挂科,教师竟然这样做……神助攻!”以及,也有少量的标题直接将指示代词用作主语这样的代词主要是“这里”,例如“除了沃尔玛,这里也‘封杀’支付宝!原因是……”,“这里”模糊了具体的地点名称,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

编者在这一段标题当中巧妙的运用了汉语本身的结构特点:语义与语序有关。整段微信标题中的主要核心就是“学生兼职”与“兼职学生”,前一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是主谓结构,在认知活动中强调的是学生这一身份和其兼职的行为,而后一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则是后补结构,主体“你”被隐藏,身份不再是重点而行为“兼职”则成为了叙述的中心,原本的身份主体反而成了起饰作用的对行为“兼职”内容的补充说明。语序的转换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改变和语义的改变,一种字面上客观叙述的关系与隐喻关系也由此形成:

第一表现为:客观叙述关系⇌学生兼职

第二则表现为:隐喻关系⇌兼职学生

从叙述主体上来说,客观叙述关系中的叙述符合常规认知谓语“兼职”用词语的常规状态和核心语义来配合于行为主体“学生”,而后一个隐喻关系则相对负责,首先在这一层隐喻描写的主体人物指代由较为广泛的中性概念学生转变为了“你”,身份则被带入为学生。“兼职学生”的隐喻描写则是成了“学生兼职学生”,这又带有多层含义:

符号的模糊性主要体现的是标点符号上的运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省略号的运用。这种运用是建立在一种话语交际的语境下进行的信息交流,其中主要有两种语义模式,第一种是在原本已经叙述完的会话中加入省略号,使得原本已经表达晓畅的信息变得拥有了更多的内容空间,并且让读者有了一种言之未尽的阅读感受,如:

第二,进一步来说则是说明“学生”有喜欢跟随潮流的情况,不懂得自主思考;

自此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只是“学生”,原本概念网络中不具备的一些因素如“赚钱能力”与“自给能力”开始进入了“学生”这一语言符号的概念网络之中。而这些客观现实无疑是与大众的认知关系所冲突的,所以在“新标题党”这一类的网络会话模式中强调了这部分概念网络在客观现实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与认知关系的矛盾。这背后正是认知关系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所起作用,而在“新标题党”这一类的网络会话模式使用这种隐喻描写的过程中,主题的信息往往也就刻意隐藏在了这些隐喻描写中或者在隐喻描写中模糊化,认知主体(读者)在接受会话的同时,无论是为了补充验证自己的认知经验还是弥合概念网络的差距,这种不完全的会话模式也确实达到了其目的:吸引读者点击文章。如同谢之君在《隐喻认知功能探索》中总结的一样“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对立可以而且只有在隐喻认知上得到统一”。

HEC-RAS根据模型几何图形自动判断需要设置边界条件的节点。如果节点为上边界,则其边界条件设置为流量边界条件、水位边界条件、水位流量关系边界条件;而如果节点为下边界,则其边界条件除了上边界条件的3种外还有正常水深等。同边界条件相同,HEC-RAS会根据几何资料自动判断需要设置初始条件的断面。除了模型自动判断的需要设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断面外,还可以人工给定别的需要设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断面。初始条件一般给定断面的初始流量,模型会在开始模拟之前自动进行恒定流模拟并自动计算出相应的初始水位。

(二)隐喻在认知关系中进行投射的条件:词语的范畴化

隐喻在修辞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从概念上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去暗喻另一种事物,从语言本身来说,修辞学家皮埃尔·冯坦尼尔根据辞格的不同关系将隐喻划分为为三类:隐喻、换喻和提喻。在此基础上,杜马塞主张讽喻也是隐喻的一种表现,而这一主张也得到了修辞学家的肯定。

但正如语法本身一样,隐喻作为修辞的作用在言语交际中往往也是不容易首先离析出来的,同时,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职能也不仅仅只是作为辞格老丰富人的语言和交际这么浅显。回归语言符号编码的过程,在代表两种事物的词语之间进行的隐喻修辞的这一过程本身就反映了两种词语在符号编码的过程中在各自语义域中体现出的相似性,这一种相似性的背后则是人作为认知主体对于两种概念或客体进行认知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也就是人)经过一系列心理和生理活动将这些认知经验整合成了两个认知区域。对于语言交流和传递中编码的一方来说,通过隐喻来编码语言表达自己认知经验,思维过程既经过了本体的认知域,同是也经过了喻体的认知域。但对于解码的一方来说,对于认知域的解析过程注定就是一个逆向的解码和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编码方采用了隐喻的手法,那么代表本体的语词对于解码方来说就是一个透明度较低的信息保有体,所以只能用代表喻体的词汇来去确定本体的大概范畴,从而完成一个新的认知过程。

语词是人类认知经验的总结表现之一,但是如果所有客观实践的经验都通过语词来表现的话,那么对人的脑力和语言本身来说都是负担,所以人们就对自己的认知经验解构分析归类出一个个体系进行范畴化(categorization)。

3)病虫防治。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推广应用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药剂防治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病害主要以防治纹枯病、稻瘟病为主,虫害以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为主。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范畴化的典型,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等,每一个人种下面又有不同的分化和各自的特征,但无论这些人种有多少种不同,但他们都属于“人”的范畴,所以名词“人”就归纳指代所有范畴化的人。但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不能否定的是,即使都是人,各个族群在生理表现上还是有着细微不同,所以大范畴“人”的下面就分化出了小范畴“欧洲人”、“斯拉夫人”等,并以此来精确定位和筛选语言表达(编码)中所需要的所有合适信息。

但如果在语言表达(编码)过程中刻意的选用了有大量冗余信息的大范畴来表达一个相对较小的概念的话,那么在受体解码信息时,小范畴的信息就会一定程度上被冗余信息覆盖掩藏。同时,如果这一个大范围的词如果与其所搭配的语义韵有着一定程度的冲突的时候,就会形成受体在认知上的矛盾域对立。而这种冲突的根源就在语言符号范畴化过程中所不被突出的信息。就如同在人们看来,花的颜色典型特征就是“鲜艳”,所以一旦出现黑颜色花时,就会和这一范畴的典型特征在认知上而不是概念上产生冲突域矛盾,而这种冲突域矛盾往往也促使受体去完善自己的认知域实践经验,从而补充自己认知中某一范畴的典型特征,重要的是,这一过程相对独立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在整个语言社群内发生针对这一词语或概念范畴的经验整合与统一。

按照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词义看做是由所指成分(denotative)和蕴含成分(connotative)的聚合而成的概念,当一个概念整合成了范畴化的词语,那么这一个词语所对应的概念中心即可被称之为核心语义,整个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实际上由核心语义加上边缘成分所组成的。如“baby”一词,这一个名词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相对丰富的概念:人类、哺乳动物、幼年时期、脆弱、需要爱护的生物体等,但庞大的信息量不会影响人对于这一个词的记忆、学习与传播,那是因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往往只关注其中的核心成分,那就是人类-未成年,用语义成分分析则是Baby:【+HUMAN】【-ADULT】,这些核心成分是交际中做最具有价值的成分,也有一部分是这一词语创制的原本意义,但这并不妨碍这一个词语词义范围的扩大与缩小,以及在交际过程中思维自动的将对于交际价值不大或者是某种“常识性”的边缘概念如“哺乳动物”,“脆弱”等剔除。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义是一种相对模糊的存在,因为所指始终无法精确的表达出来,而带有核心成分的语义角色成为了这一个(类)词语背后概念的典型代表,并且在语义的阐释上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由个人认知、社会价值观念、历史认识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多种语义本身之外的判断,这就是认知分歧的基础,但从语言本身而言,这种分歧往往使得人对这个(类)词语相关某个概念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认知欲望,就语言本身而言,这是个人在认知上对词语边缘概念补完与修正的过程。正如同“狮子”这一名词而言,人们在交际和学习中最为关注的核心语义成分无外乎“动物,猫科,食肉,凶猛”这些核心成分在语言的认知思维上塑造了典型的“狮子”形象,但幼年期的狮子同样脆弱而温顺,并且狮子族群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同族群位置的狮子也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在关于这些狮子的认知过程中保留核心语义成分的同时,也有一些成分往往会消失或者处于边缘位置,也就是说这部分狮子在承担的语义角色上是非典型的,边缘的。而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对立也构成了一种隐喻的递进与投射。

拿破仑曾比喻中国是“沉睡的狮子”,背后的隐喻就是中国国民性中有着狮子一般进取而拼搏的一面,但其中非典型的一些边缘概念如“虚弱”、“傲慢”、“庞大”既不是拿破仑表达的中心,也不是人们认知时的首要目标,但这样的语义成分是确确实实存在于“狮子”这样一个范畴化的词义当中,而这些边缘成分也同上面的认知一样构成了隐喻,只是这样的隐喻对于交际双方来说都不具有认知和进一步表达的价值。

但如果在微信公众号中强调一个词语的边缘概念,并形成一个强调词语语义核心与边缘相互疏离的隐喻的话,那对于读者来说就构成了一种新奇的认知体验,从而吸引读者完成点击。

(三)隐喻在认知中的促进作用:概念隐喻

语言做为认知工具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通过具象化的符号来使解码者(读者)间接的传递和吸收现实实践经验。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对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understanding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如:

(6)当你们纠结iphone红是否纯洁时,让我们来谈谈低调的华为和小米……(《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2017年3月23日推送标题)

“iphone红”就本身词语建构而言并非是承担客观叙述的过程,作为被描述的客体,ipone与iphone红是一种性状与主体的对应关系,但iphone作为词语本身来说并不能作为“红色”这一性状的表征体,经典的ipone一般以纯色为主,而纯色中又以黑白两色作为代表,所以在受众当中“ipone”的颜色特征就是黑色或者白色,尽管有其他颜色系列退出推出,但作为核心成分的始终是“黑”与“白”。就像词语“花”一样,花同样有黑色的品种,但是对于大众认知与交际的过程,花卉的鲜艳颜色是最具有交际价值和代表典型性的性状,所以在交际和认知过程中,“鲜艳的颜色”在“花”的语义构成里处于一个核心位置。“iphone”的语义也是同样的构成。

但抛开语言本身就客观现实本身而言,iphone是可以有除了黑色和白色以外的颜色的,所以这些颜色本身对于“iphone”这一个词而言就具有可搭配的非常规意义,所以“iphone”也就成了对红色程度的修饰词语。对于没有接触过iphone 新品的人来说,“iphone红”是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未知概念,这也就是说,在受体的认知领域中,受体对“Iphone红”这一概念和事物都没有任何的认知经历。但“红”和“iphone”的概念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认知经验的客体,所以即使读者没有见过新款iphone的“iphone红”究竟是何种概念,也可以通过这些已经有一定认知经验的构词语素来确定这一新事物的大概范畴:第一步,通过本体的认知经验把这一个词分成两部分承担实际意义的语素“iphone”和“红”,在解码过程中形成偏正结构词汇的认知思维,即前一词根修饰和限制后一词根,并由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层,指向不同的范畴——前者指向物范畴,后者指向色彩。但因为偏正关系的组合,所以解码者在提取认知经验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被修饰和限定的成分,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将“iphone红”归类于色彩,但一些隐藏信息如这种色彩具体是什么程度的红色,其本身又有何种特殊之处等均无法通过解码得到,这种时候如果需要完成认知经验的获得和补充就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这也就为读者点击文章提供了相对充分的认知动机。这种隐喻也就是莱考夫所认为的概念隐喻,即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语料中的代词、数词、名词以及省略符号入手,从形式上解析了标题党在模糊化修辞上的具体表现,并从认知主体入手,从语言的内涵上解析了标题党的模糊化修辞的认知基础。标题党中的模糊化认知的基础就是一种对认知关系与客观现实矛盾在不同维度上的应用,而其中概念隐喻与词语的范畴化既是这种矛盾产生的基础,同是也是应用在语言中的焦点,由此可见这两点在语言应用中的拓展能力与显著功能。而模糊化修辞则特指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拟定标题者运用各种语言修辞手段原本应该表现出来的显性信息折叠为隐性信息,以达到一种在语言上语义开放但信息不透明的修辞表达,从而为读者在阅读标题之后成为阅读正文的二次读者创造条件。

基于5×5邻域像素点相关性的划痕修复算法······················徐 敏 丁友东 于 冰 李 畅 吴 彪 张婉莹 (5,686)

参考文献

1.专著

[1](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德)汉斯尤格·施密,认知语言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4.

[2]谢之君,认知语言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7.

[3](德)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9.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人民出版社,1985.

[6]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论文

[1]何冰艳.新闻隐喻研究现状:以CNKI文献数据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J].2019,33(02):132-139.

[2]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01):1-10+112.

[3]邵钦瑜,冯蕾.“概念隐喻”理论兴起的动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68-72.

[4]隐喻及其分类新论[J].杨秀杰.外语学刊.2005(03).

[5]语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杨永林,门顺德.现代外语.2004(03).

[6]沃尔夫的普遍主义思想[J].高一虹.外语研究.2001(02).

[7]秦秀白.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

[8]李春华,李勇忠.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9]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

[10]吕公理.语言模糊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J].外语学刊,199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标签:;  ;  ;  ;  ;  ;  

“新标题党”中的模糊化修辞及其认知基础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