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对照研究论文_王艳

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262700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能量减影;数字减影;CTA;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6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5±2.3)岁;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6.4±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 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3]: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400~450 mA, 64排探测器宽度 64 mm×0.6 mm,矩阵512×512,螺距 1.2 mm,层厚 5mm,重叠重建 0.625mm,扫描范围从颌下至颅顶。观察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对照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 患者取仰卧位于扫描床上,固定头颅,首先行头颅定位像(Top)像扫描,明确扫描范围,然后行头颅螺旋 CT 平扫,注药前,用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经肘静脉注射,流率 3~5 ml/s,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在延时扫描的情况下,使用 Test bolus 自动触发技术,以颈动脉设造影剂浓度为标准,当颈动脉的造影浓度达到设定阈值时,即设定阀值150Hu,机器将自动进行头颅扫描[5]。 对照组头颅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 180mA,其余参数设置同注药前。观察组行双能量减影 CTA,描参数设置为:A球管电压 140 kV,管电流60mA;B 球管管电压 100 kV,管电流250mA,螺距 0.7mm,其余参数设置同注药前。所有患者减影后,直接利用减影软件行MIP重建和VR重建[6]。

1.3 观察指标

由3名高年资影响科医师对两组患者减影后重建得到的VR(容积再现)和MIP(最大密度投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血管分支显示及骨影残余情况将图像质量分为I级、II级、 III 级、IV级、 V级[7]:血管分支显示良好,MIP背景清晰,去骨完全为I级;血管分支显示较完整,无残余骨影,但血管连续性及血管边缘光滑长度欠佳为II级;血管分支显示良好,MIP背景清晰,有少许残余骨影为III级;血管分支显示较完整,有少许残余骨影,血管连续性欠佳,同时血管边缘光滑程度欠佳为IV级;有较多残余骨影,血管显示不完整为V级。其中I级为图像质量优,显示减影成功,其余图像质量依次降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 )单位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减影后的图像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其中有1例因体位改变造成颅底残留较多,减影后血管观察失败,其余患者均MIP显示清晰,血管连续性及血管边缘较光滑,基本无残余骨影,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比较( )

3 讨论

在脑血管成像中,减影CTA技术的原理是首先进行CT平扫图像的采集,在相同扫描参数和相同位置的条件下,利用对比剂注入所得的图像来改变血管内血液对X线的吸收系数,然后利用减影软件行VR重建和MIP重建,把增强后的的数据减去平扫的数据,最终得到取出骨和其他无增强组织的纯血管图像。减影CTA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一次性显示全脑血管;②操作较为简单,减影过程方便,可取出颅内骨性结构;③减影速度快,减影后图像质量较好。减影CTA技术可作为临床中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在确保患者不能移动和设定起始扫描位置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减影成功率;一旦发生基础病变,可能导致漏诊。然而,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能量减影CTA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以X线的吸收系数和衰减系数为基础,以CT值为量化单位,利用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将含钙的物质与其他软组织物质区分开来,以达到减影的目的。由于双能量CTA减影技术属于一种全新的减影模式,通过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内安装两套X线球管和采集系统来提高CT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以提高CT图像质量。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能完全避免因人体位置移动对减影图像质量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双能量扫描和减影;注射的辐射剂量小于常规数字减影CTA,只需一次注药后即可进行减影;可以直接利用减影软件对形成的脑血管图像进行细微调整。该技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当两者CT值非常接近的时候,计算去骨运算过程中可能同时将两者CT值去掉或保留,这就导致血管分支出现截断或边缘阶梯状伪影的现象。

通过本组对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与能量减影CTA技术的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能量减影CTA技术的成功率高于常规数字减影技术,但其图像质量不如数字减影CTA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与能量减影CTA技术都可以显示动脉瘤的自身形态与颅底骨结构关系的优势,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然而,随着双能源CT软件的推广与应用,能量减影CTA技术在临床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钟道强,王德娟,张伟等.脑血管成像中减影CTA与常规CTA去骨技术的对照[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5):731-733.

[2]蒲红,白林,赵原等.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7):1171-1174.

[3]蔡武,龚建平,朱江涛等.64层螺旋 CT 三维减影技术在颈脑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5):725-729.

论文作者:王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  ;  ;  ;  ;  ;  ;  ;  

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对照研究论文_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