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新思路增加农民收入_农民论文

采取新思路增加农民收入_农民论文

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农民收入论文,新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世纪做好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有利于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启动内需等一系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行,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确保郊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是关系首都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有效地加以解决。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0年,北京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3%,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要看到北京郊区农民收入继续增加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短缺转向总量平衡、结构性过剩,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农产品短缺的年代,农民只要增产就能增收,农业的发展以资源约束为主,关键是能不能生产出来,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最近几年来,在总量平衡、结构性过剩的农产品市场情况下,农业发展受需求的约束凸现出来,农产品的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向结构性矛盾为主转变,农产品销售困难和价格持续低迷,使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经不再是正比例关系,增产不增收已经开始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信心。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随着计划经济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分配形式多样化,农民与社会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相比,绝对数量的增长相对较慢,收入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2000年,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3%,比1995年下降了9.4 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的收入增长主要依靠一产收入增加, 缺乏新的增长点。 2000年,在北京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371元中, 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了205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5.3%, 说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郊区农民收入的增加一半以上来自种养业。但就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结构调整有利于解决结构矛盾,但也不能完全解决总量问题,农产品总量过剩、市场容量趋于饱和将是影响郊区农业发展的大问题,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中缺乏更多的新增长点,将不利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

四是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就业出路。“九五”期间,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徘徊在60%上下,广大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既不充分,也不稳定,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增加。

长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发展和加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北京郊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发挥首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科技优势,做到内外结合、城乡联动,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郊区经济整体运行质量的提高,促进郊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首都郊区优势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依托科技进步,通过结构调整,加快构筑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能体现郊区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结构。

(1)大力发展养殖业,实施畜牧富民工程。 养殖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耕地资源的约束较小,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郊区畜牧业发展的“三退三进”方针,大力鼓励农民进入养殖小区集中发展家庭养殖,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积极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确保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

(2)加快种植业结构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 推动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根据北京农村的实际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大力发展饲料和饲草业,促进种植业结构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是郊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郊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促进郊区养殖业向深度发展,提高郊区产业化经营程度。

(3)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发挥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布局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取得规模效益的必备条件。通过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郊区农业区域化布局和地区主导产业的尽快形成和发展,塑造区位优势明显,能体现资源最佳配置,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效益、较高科技含量的区域主导产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专业乡、专业村的形成,促使一村一品、数村数乡一业的生产格局尽快成型。区域经济的形成将有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避免了因频繁调整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4)继续大力发展“六种农业”。 “六种农业”基本涵盖了郊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全部内容,是郊区农民的伟大创造。近几年,“六种农业”发展很快,取得很大成绩,对推动郊区农业结构调整,打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特别是富裕农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要继续紧紧扭住“六种农业”不放,大力发展,努力推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北京农业一定要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包装上下功夫,增强北京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抢占国际市场,推动创汇农业的大发展。

2.要大力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一个大战略。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应当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发展郊区二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富裕农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要带动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更多地着眼于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充分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让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目前郊区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的仅占60%,其中还有相当比例是季节工和临时工,这说明北京郊区在推进农业工业化、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等方面还有较大潜力。郊区各区县政府都应制定出规范企业用工的具体办法,把支持企业发展和安排当地农民就业通盘考虑,将扩大本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郊区二三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同时,要加强对郊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尽快适应新岗位和新环境。

(2)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关于加快郊区小城镇建设相关文件的要求,郊区将逐步建立起适应首都现代化要求、以卫星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的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和中心村四级城镇体系。加快发展卫星城和中心镇是北京农村城市化的基础,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有利于乡镇企业的集中,有利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郊区产业结构,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卫星城要完善经济社会功能,提高设施水平,优化生活环境,增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33个中心镇要尽快建设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载体。郊区小城镇发展要坚持基础建设先行,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发展经济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利用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吸引国内外企业家和社会法人、自然人投资经营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快卫星城和中心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充分发挥其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标签:;  ;  ;  ;  ;  

采取新思路增加农民收入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