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高效养殖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蜈蚣论文,养殖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蜈蚣又叫百足,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近年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目前市场销价大条(长12厘米以上)每条1.8~2元,中条(长10~12厘米)0.8~1元,小条(长6.7~10厘米)0.5~0.6元。发展养殖前景看好,现将养殖技术介绍以下。
一、养殖方式:有箱养和池养2种方式。箱养可利用旧木箱或木板钉成长50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的养殖箱。内壁用无毒薄膜贴严,箱口盖上金属纱网盖,箱底放有多层瓦片,瓦片间留1.5厘米空隙,供蜈蚣栖息,通常5~6片一叠。瓦片装入箱前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创造适宜蜈蚣生长的潮湿环境,瓦片要经常换新瓦,养殖箱可多层叠起。
池养:养殖池多采用砖石水泥结构,每个池面积为2平方米为宜,长方形或正方形,池高60厘米,池内壁用水泥抹平,池底铺一层10厘米厚的小土块,上面再按箱养法叠放瓦片。
二、放养:蜈蚣养殖的种源来自两方面,一是捕捉野生蜈蚣作种,二是从养殖户处购回种蜈蚣,无论来源哪一方面,应选择体大健壮生猛有力,体色墨绿有光泽,无疾病的个体作繁殖用。也可以捕捉小的蜈蚣作为种苗养殖。放养密度为:1~2年龄每平方米放养1000条,3龄400条,4龄以上250条,产卵孵化期的雌蜈蚣只能放养70~80条。
三、饲料投喂:饲养条件下的蜈蚣,以黄鳝、泥鳅、黄粉虫、地鳖虫、青蛙、蛋类、畜禽的内脏均作为精饲料,蔬菜、瓜果、树叶可作为青粗饲料。饲料的配制为:各种昆虫类70%、熟马铃薯20%、青菜10%,或各种禽畜类、鱼蛙类肉糜70%、鱼粉或蚕蛹粉20%、碎青菜10%。投喂的饲料要新鲜,精饲料要剁成肉泥,精饲料切碎,并调成糊状,装入饲料盘内,每晚6~10时投喂,一般每条成体每次投喂1克,每2~3天1次;幼体每次投喂0.1克,每天投喂1次。
四、养殖管理:蜈蚣殖管理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做好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主要管理措施有以下几项:
1.产卵孵化期管理:蜈蚣产卵孵化期受惊雌体会吃掉卵和幼体。因此,在群体产卵前应适时把雌体分开饲养或用瓦片、玻璃片隔离开。在孵化期要提供安静、阴暗的场所,用竹帘或布料遮挡门窗,雌体孵化结束,应及时将其移出或幼体分开单独饲养。
2.春季管理:春季气温回升到15℃时,蜈蚣开始出来活动,这时应添加奶粉和葡萄糖温水供蜈蚣饮用。气温20℃时可喂含水分多的小昆虫。25℃以上时,蜈蚣活动进入旺盛期,应增加精、粗饲料的投喂。
3.夏季管理:气温在25℃以上时,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宜阶段,这时应供给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如黄粉虫、蚯蚓、鱼类、瘦肉等。同时池、箱内供水不能中断。勤清理残食,每天将食盘冲洗干净,防止残留饲料发霉引起蜈蚣疾病的发生。
4.秋季管理: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湿度多变,又值幼体离开雌体独立活动觅食的时期,是养殖的关键时期,除保持环境安静外,要做好保温保湿工作,保持室温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湿度过低宜在室内喷清水,过高则用生石灰吸湿。母体与幼体分离后,要供给幼体充足的含蛋白质高的和适量脂肪的肉食饲料。
五、冬季管理:当入冬气温降至12℃时,蜈蚣进入休眠状态,这时要做好养殖室、池、箱的保温、保湿工作,在瓦片上撒一层4~6厘米原细土,防止冷空气入侵造成土壤风干,并在池、箱周围盖草帘,保持温度在0℃以上,每隔10~15天,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中午进行3~4小时通风。然后盖回草帘。同时,做好冬季防鼠。
六、疾病防治:1.绿僵病:高温高湿时发生。发病蜈蚣关节、皮肤出现小黑点,最后绝食死亡。防治方法:剔除病体,用1~300倍硫酸铜溶液喷洒体躯,池内置换上新土。2.肠胃病:阴雨连绵天气易发生,病体头部呈紫色,毒钓全张开,绝食6~7天后死亡。防治方法:用磺胺片0.5克研成细末拌入300克饲料中投喂。3.脱壳病:养殖箱、池湿度过大,真菌寄生引起发病,病体初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爬动无力,最后绝食而死亡。防治方法: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5克,钙片1克共研为细末,拌入400克饲料中投喂,连喂10天。同时,还注意防止蚂蚁、老鼠、蟾蜍等敌害。
(陆善旦)
(摘自《南方科技报》2007.2.5、12.⑧
联系电话:0771-26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