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为往圣继绝学”论文

张载“为往圣继绝学”论文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横渠四句”专题】

张载“为往圣继绝学”

赵馥洁

(西北政法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摘 要: 张载以“为往圣继绝学”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学术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他深入批判佛、道思想,系统诠释儒家经典,着力建构以“民胞物与”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认真从事以“德治礼制”为特征的社会实践。张载创立的关学学派,既为宋明新儒学举行了奠基礼,又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新成就。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其为实现学术使命而切实奋斗的精神,应当得到继承和光大。

关键词: 张载;使命意识;绝学;传统文化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在文中提出了儒家“道统”说,此说认为儒家之道,尧传之于舜,舜传之于禹,禹传之于商汤,商汤传之于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于孔子,孔子传之于孟轲。但又指出,这种统绪在战国后并没有继续下去:“轲之死,不得其传焉。”[1](P18)何以如此?韩愈认为原因在于:“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1](P14)就是说,自从西周衰落,孔子去世以后,历经秦始皇焚烧儒家典籍,汉初黄老之学得势,晋、魏、梁、隋时期佛教盛行,对儒家形成巨大冲击,论说道德仁义的人,或者服膺杨朱学派,或者偏向墨家学派,或者在道佛两家之间徘徊。孔孟儒学因之逐渐失坠不传,成为绝学。韩愈的儒家道统论和儒学中绝说,影响极其深远。北宋张载之所以把“为往圣继绝学”确立为自己崇高而宏伟的学术使命,也是基于与韩愈大体一致的认识。张载认为,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日渐流行和道家的一度兴盛,致使孔孟儒学“学绝道丧”。为了使“往圣”创立的儒学重放光芒并得到光大,“唱此绝学亦辄欲成次第”[2](P329),就必须再继学脉、重续道统。基于此,张载立志以“为往圣继绝学”作为自己毕生的学术使命,为之孜孜矻矻,义无反顾。

一、深入批判佛、道思想,为复兴儒学扫清道路

张载首先揭露佛、道思潮的谬误,对佛教观念做出了尤为深刻批判。张载认为,汉以后,“自古诐、淫、邪、遁之词,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2](P64),对儒家地位的动摇和思想的扰乱,因素固然很多,但佛氏的冲击最大。因为自佛教广泛传播于中土之后,“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2](P64),导致“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2](P64)。因此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哲学活动与之“较是非,计得失”[2](P65),深入彻底地“立大本,斥异学”[2](P383),从而为儒学复兴扫清道路,实现“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使命。

在张载之前,已有许多儒家学者如唐代的韩愈、李翱等基于政治立场对佛教进行过严厉的批判,申斥佛教的政治悖逆和社会危害。但是,很少有儒者从哲学角度批判佛教教义。可以说,从形而上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的主观唯心主义,张载可谓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人。

张载批判了佛教“一切唯心”的宇宙观、“死生轮回”的生死观、“以人生为幻妄”的人生观、蒙昧主义的认识论。他指出,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是一种主观唯心观点;其“死生流转”说是一种灵魂不灭的迷信;其“梦幻人世”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消极人生观;所谓“智慧”实为愚昧主义,既不能“知天”和“知人”,也无助于“穷理”与“悟道”。而道家思想更为不堪,老子主张的“有生于无”和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前者是虚无主义世界观,后者是荒诞的生命哲学。

张载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论传统,建构了“太虚即气”的本体论,树立了“乐且不忧”的人生观和“爱人尽仁”的道德观,高扬了“一天人、合内外”的价值理想以及“不语怪力乱神”的现实理性,由此纠正佛、道哲学的种种谬误,为认识宇宙、端正人生确立了新的哲学支点。由于张载对佛、道的批判既深且透、有破有立,因而理论贡献影响深远,受到后世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等诸多哲学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们都从张载哲学中吸取了智慧营养和思维经验。如王夫之赞扬:“横渠早年尽抉佛老之藏,识破后,更无丝毫粘染,一诚之理,壁立万仞。”[3](P693)“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则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4](P3)

通过二三十年的儒家经典研读,他有了深入领会、丰硕心得和独到见解,从而能够在研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儒家典籍的注解和诠释以践行“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使命。据史料记述,张载对《周易》《礼记》《论语》《孟子》《诗经》《仪礼》《周礼》等儒家典籍均有诠释,形成了《易说》《礼记说》《论语说》《孟子说》《诗说》《仪礼说》《周礼说》等著作,并流传于世。张载这些专门的解经著作,南宋以后的学者统称为“诸经说”。“诸经说”既是张载对儒家经典的系统阐发,因之亦是他对“往圣绝学”自觉继承。除此之外,其代表著作《正蒙》固然是创建个人思想体系的“造道”之作,但其形式亦多是研读儒家经典的心得体会。如影响深远、思想精辟的《西铭》一文,就是他从《周易》《诗经》《中庸》《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中摘录文句,以自己的见解和观念编撰、改写而成的浑然一体的论文。可见,张载把系统阐释儒家典籍和创建自己的思想体系紧密结合为一体,作为统一的治学过程,从而使“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自觉体现于一生的治学实践之中。

二、系统阐释儒家典籍,为创建思想体系奠定基础

催化燃烧热空气脱附法是采用催化燃烧反应后的热气体(控制温度)加热吸附床,脱附出来的有机气体进入催化燃烧阶段净化处理,从而脱附净化。催化燃烧脱附法所需催化剂的费用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3)用Q235材料制备的过流部件应避免出现20°~40°弯角,并应根据使用年限相应加厚管路壁厚;用40Cr材料制备的过流部件可在设备中做关键零部件,如精度要求高的轴件等,需设计成与浆液低角度冲磨,以降低磨损量;ZL102材料的密度小、质量轻可作为设备外壳,轻巧耐用,其表面易自然产生一层致密牢固的氧化膜,能很好地保护设备不受腐蚀,并应避免小角度冲磨切削.

三、重建儒学思想体系,弘扬儒家的仁爱之道

《正蒙·乾称篇》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P62)意思是说,天是我们的父亲,地是我们的母亲。藐小的我们同万物共生于天地之间。所以,充塞天地的气,形成我们的身体;统帅天地的德性,形成我们的本性。于是,万民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们的同伴朋友。可见,张载通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方式,论证了“民胞物与”的价值理想,这是对原始儒家道德观念的哲理化重建。

既然已经入了行,就要“摸一下”这一行的深浅,如今在家政服务行业里扑腾了18年的明宏,从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中年大叔,而他的雷厉风行在业界也是声名远播。明宏始终秉持一条原则:“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他坚信:付出必有回报!

全祖望《宋元学案·横渠学案序录》云:“横渠先生勇于造道。”[6](P662)所谓“造道”就是理论创建,张载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通过“造道”重建儒学思想体系,弘扬儒家的仁爱之道。张载38岁前家居于太白山下的横渠镇研读释老之学和儒家经典,51岁时“会弟天祺以言得罪,先生益不安,乃谒告西归”[2](P383),辞官回到横渠镇讲学著书,前后经过近40年的苦读深思,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儒学思想体系。张载回忆他创建学说体系艰苦的思维过程时说:“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5](P12724)正是通过这样艰苦卓绝的努力,张载写下了大量著作,完成了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建。

众所周知,仁爱思想是原始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P5385)又曰:“泛爱众。”[7](P5337)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8](P6029-6030)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P5808)。张载的“民胞物与”价值理想,是对孔孟“仁民爱物”道德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即把道德论命题开拓为价值论命题,将原始儒家“仁民爱物”的道德要求提升到了“民胞物与”伦理价值的新高度。

正由于“民胞物与”理想是张载继承和发展儒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西铭》面世后,受到当时和后代儒家学者的高度赞誉,亦产生了深远影响。程颢云:“《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9](P37)又云:“子厚有如此笔力。他人无缘做得。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9](P37)又云:“《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9](P15)朱熹曰:“《西铭》首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之意,固极宏大。”[10](卷49)王夫之云:“窃尝沉潜体玩而见其立义之精……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4](P230)

张载建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本体论的根本观点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2](P7)“知太虚即气,则无无”[2](P8);人性论的基本纲领是人应从“气质之性”复归“天地之性”;认识论的基本思路是由“见闻之知”的层次开启进而升华到“德性之知”的境界;价值论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于“民胞物与”。其中“民胞物与”的核心价值理想,既是张载哲学思想的精华,亦是对孔孟原始儒学仁爱之道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据《宋史·张载传》载,青年时代的张载受到范仲淹的点拨,由喜兵事转而熟读《中庸》,“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5](P12723)。张载自述其钻研儒家典籍的经历时也说:“某观《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六经循环,年欲一观。”[2](P277)“能使昼夜不息,理会得六、七年。”[2](P278)可见张载经历了读《中庸》、读释老、再读六经的治学道路。

张载在确立了理学“民胞物与”价值理想的同时,还提出了理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命题,建构了理学的基本框架,因此成为儒家学说的新形态——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深得后世理学家的推崇。二程把他与孟子、韩愈比肩,朱熹称赞其学为“精义入神”[11](P1814),评价“横渠所说,多有孔孟所未说底”[11](P1504)。历代统治者也给张载以很高的荣誉,如宋理宗封他为眉伯,“从祀孔子庙庭”[5](P12725);元代赵复立周敦颐祠,以张载与程、朱配祀;明清两代,张载著作一直被视为理学经典,作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书,并先后汇入御纂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由此足见,张载正是以“为往圣继绝学”的重大贡献奠定了他在理学史、儒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文献[6]或文献[7]中规定,电缆的导体可镀有合适的金属薄层,常见的金属镀层主要有锡、银、镍三种。其中,锡是仪表电缆最常用的金属镀层,能够在高达150 ℃情况下有效地防止铜导线的氧化;导体镀锡可用于改善铜线的焊接能力、减少氧化或腐蚀等[10],由于锡的导电性约为铜导体的15%,因而导体镀锡会导致铜导体的电阻值增大。

四、躬行“礼制”社会实践,探索儒学治世路径

张载极为重视儒家经典《周礼》,认为《周礼》体现了儒家的实学精神。他说:“《周礼》是的当之书。”[2](P248)“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做得些实事。”[2](P248)他竭力进谏宋神宗“渐复三代”之礼治,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5](P12723);尽力“以礼立教”“以礼成德”“以礼教学者”;着力进行“周礼”的社会实验。据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载,张载担任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2](P382),推行德政礼教,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风尚。他定期邀请闾里耆老,在县衙常设酒食款待,交谈中一边了解民间疾苦,一边讲述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发布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文盲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居眉县时,他还与弟子在横渠大胆进行井田制试验,虽至逝世也未取得成果,但充分体现了礼制践履精神。通过实践,张载总结出了儒学的为政原则,如“为政者在乎足民”[2](P47)“利于民则为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2](P323)“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为政必以身倡之”[2](P47),等等。

通过批异端、释经典、弘仁道、行礼教等方面的努力,张载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就,既创立了关学学派,又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实现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宏伟理想。为此,司马光称赞他:“中年更折节,六籍事钻研。羲农及周孔,上下皆贯穿。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师道久废阙,模范几无传。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绵……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2](P388)王夫之赞叹:“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4](P4)张载所继的“绝学”虽仅限于以孔孟为宗的传统儒学,但其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对于激发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鼓舞我们更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进取心,坚定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优势的自信心,仍有着恒久的启发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赵岐,孙奭.孟子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9] 程颐,程颢.二程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朱熹. 朱子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1]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cing the Lost Learnings of Ancient Sages "

ZHAO Fu-ji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Law and Politics, Xi′an 710122, China)

Abstract :Zhang Zai takes "tracing the lost learnings of ancient sages" as his academic commitment for his whole life.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commitment, he has made a deep criticism of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thought and also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He also makes an attempt to set up a systematic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ith universal love at the core and follows the social practice of ruling by virtue and rituals. The Guan School, initiated by Zhang Zai, not only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new 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but also represents a new achievement for "tracing the lost learnings of the ancient sages". In this new epoch of the creative shif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is spirit to pursue the academic commitment should be promoted and carried forward.

Key words :Zhang Zai; conscious of commitment; lost learnings; traditional culture

收稿日期: 2018-04-07

作者简介: 赵馥洁,男,陕西富平人,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K103;K24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9-03-003

[责任编辑 刘炜评]

标签:;  ;  ;  ;  ;  

张载“为往圣继绝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