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古籍保护论文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古籍保护论文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古籍保护

李 辉

(甘肃省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一带一路”战略倡导通过深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这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古籍,作为图书馆收藏的一种特殊文献,从古至今作为中外交流的主要媒介,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要积极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图书馆古籍;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带一路”战略中,需要文化传播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通过对各类文献的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等加工整理,以便读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文化机构。中国自从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以来,从国家图书馆到地方各级图书馆都很重视收藏古籍,又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散落于民间的各种私人藏书,如百川归流,大部分古籍藏于公共图书馆。如今,中国的各级各类图书馆中,或多或少的收藏有一些古籍,这些古籍俱为历代遗存之物,一旦破坏,无法复原,所以大都在图书馆内束之高阁,基本闲置。古籍,是图书馆所留存的记载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种特殊文献,它不仅承载着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见证[1]。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去。

1 图书馆古籍存藏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现存的古籍数量很庞大,据统计,目前古籍数量至少在3500~4000万册以上,是古代文明智慧的结晶[2]。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古籍生存状况堪忧。很多古籍破损严重,缺乏古籍保护、整理和修复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面临失传,许多珍贵的古籍也流失在海外,古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手段比较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比较突出。古籍文献的珍贵价值和古籍的存藏状况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把古籍保护计划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经费投入不足等现状,使得古籍保护工作急需深入开展。

古籍自产生以来,损毁现象即随之发生,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籍难以完好保存,因而能够传承至今的古籍,尤显珍贵。“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图书馆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机遇,发挥图书馆古籍信息资源优势,在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古籍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价值,更快更好地做好古籍整理工作,为传承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图书馆古籍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发展“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战略,需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创制了各种材质、形式和装帧的书籍,从甲骨、简牍到绢帛、纸书,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体现并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精神。这些古代书籍,因为刻印的时代、地点、刊刻者、内容等各具特色,每一部古籍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在历代收藏者之间辗转流传,留下许多独特的印记。每一部古籍,都有一段精彩历史,它们映射着多姿多彩的中国优秀文化。

我国这些丰富的文献典籍,包括经、史、子、集、从各部,在文史哲的典籍中,又蕴含着无数的科学技术资料和社会文书,它载负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科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认为一部古籍,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本、一部生动形象的简史[3]。自古以来,借古籍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交往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研究中发现,单一分析基因与性状的关联很难模拟真实的情况,这也可能是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力比较低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动物生物技术团队前期对母猪的超排研究中,利用PMSG+hCG组合进行超排处理,可以得到大量的卵母细胞/胚胎,并且超排试验经过近30年的重复发现结果一直很稳定。这说明在母猪的繁殖上,母猪的“垂体-下丘脑-性腺”这条激素调控轴是起主导作用的。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大发展,就要深挖掘古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要通过文化传承、保护、整理、修复等方式,为古籍赋予新的内涵,增添新的文化魅力。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是繁荣中华文化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担着莫大的责任。依靠“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发展契机,依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大部分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雨季发展和降雨增加,在集中降雨期的之前、中期和后期的不同阶段,同一坡面的 7Be含量变化情况的差异明显(表2)。

3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下的古籍保护进展

实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离不开古籍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推动。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这些古籍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凝聚着中国人智慧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可以使中华典籍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如何利用好图书馆拥有的古籍资源,做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交流辅助,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与增进民族情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3.1 古籍保护与抢救已见成效

大多数图书馆完成了古籍普查工作,摸清了古籍家底、夯实业务基础,建立保护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改善存藏条件、加强书库建设,加快古籍修复、推进原生性保护,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大型专题展览、系列知识讲座、古籍修复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古籍保护知识,阶段性展示古籍保护成果,培养普通大众的古籍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梯状发展,提升了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古籍保护工作者学历教育、注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古籍保护志愿者队伍等一系列举措,发挥古籍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古籍整理与出版工作大放异彩

古籍整理研究既承担着建设中华文化文献传承体系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发掘文献内涵的精神元素以助推文献传播活力的使命。古籍工作者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给古籍保护工作带来的机遇,紧跟时代发展,通过收集、整理、还原实现古籍文献的再现与保护,发掘文献内涵的现代性实现古籍的接受转换,增强典籍的传承价值和受众范围,提炼文献所蕴含的具有超越性、永恒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凝聚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丰富了古籍的历史使命。古籍保护工作者要围绕着传播好古籍、使用好古籍来开展工作。要加强整理出版和古籍数字化、促进古籍开发利用,充分依托重大文化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形成出版一批重要学术精品,古籍整理事业的繁荣,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专家学者投身于此,需要我们充分尊重专家的劳动和智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大家的良好机制,以此吸引、鼓励、培养更多的学人投入到严谨的学术文化中来,更好地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4 结语

古籍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的反映,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研究中国历史必不可少的载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古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支持,也是不完整的。几千年来文明留下卷帙浩繁的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根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当今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图书馆古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渭生.中国典籍与传统文化[J].杭州大学学报,1992(03).

[2]刘育民.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论述[J].大众文艺,2016(04).

[3]亓风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J].时代青年,2018(18).

中图分类号: G25

标签:;  ;  ;  ;  ;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古籍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