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兼论博物馆与历史教师的进一步研究_博物馆论文

走进博物馆--兼论博物馆与历史教师的进一步研究_博物馆论文

走近博物馆——浅议博物馆与历史教师的进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物馆论文,教师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21世纪的教改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我们该如何开展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有不少新课题。我们作了一次尝试,在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的支持下,办了“博物馆与历史教育”专题研究班。一年来,我们利用上海地区的博物馆资源,请专家讲课,考察遗址、遗迹,鉴赏文物,研讨并编写了有一定质量的教材与教案。

结业之际,学员们依依不舍,余意未尽。我们也深切感到:博物馆是拓展历史教育、美育、创新教育的天地,不能忽视这条教师进修的重要渠道。

(一)将博物馆纳入教育渠道,是现代教育的趋势

16世纪的欧洲曾涌现过一批不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直到1682年,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1793年,法国成立了世界第一所自然历史博物馆。19世纪大英博物馆展示了达尔文与一些生物学家采集的标本。博物馆与科学结缘,推动了进化论的传播,打破宗教对教育的垄断,帮助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愚昧。

中国第一家博物馆诞生在南通。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他让学生与当地人民在博物苑内观摩、参观、实验、研究,有力地配合了学校教育,宣扬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将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收藏、研究、教育是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三项基本功能。近代的有识之士早就有此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也早已把博物馆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成年人理想的终身教育学校。

立国才200多年,人口只有2.5亿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就已拥有3.8万座博物馆。首都华盛顿就有10家国家级的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2000年,法国文化部规定,全国34座省级以上的博物馆,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对公众免费开放,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享誉世界的卢浮宫,每个免费日平均要接待3.5万名参观者。

相比之下,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拥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才1500多座,而每年参观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9%!一位老教师曾感叹说,有年暑假,他去余姚“良渚博物馆”,参观者仅他一人。连不远的著名的“河姆渡博物馆”,也不足10人。

上海现有59所各类博物馆,拥有作为文化标志性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但仍有好多历史教师从未去过。有的即使去过,也只是带领学生走马看花,一瞥而过。博物馆,有多少历史教师真正走近它,了解它……

参观博物馆,不仅能开扩视野、陶冶性情,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反映,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是体会不到历史文化深沉的蕴含的。

将博物馆纳入教育渠道,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今天,如何利用现有的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与历史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不是值得我们好好探索的吗!

(二)走近博物馆,与历史对话,与美育携手

历史教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的大量背诵,也不只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而是有血有肉,生动而又立体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中国历史学的开创者司马迁,20岁时外出寻迹访古,解决了10年在书房积累的大量疑问。今天学历史,也应走出课堂,博物馆更是非去不可的寻迹访古的新天地。

博物馆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足迹与创造,是一部最生动的立体教科书。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首先要了解她的文化,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她的文化,博物馆无疑是最好的去处。

走近博物馆,就是开始了与历史的对话。文物、遗迹就是历史的丰碑,上面镌刻了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历史进程,为我们解读先人的智慧,感悟人生的哲理,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这次我们有幸观摩了“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展”。难得一睹的奇珍异宝,浓郁特色的雪域文化,不只是文明的载体,更是显示了西藏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的文明渊源。

其中有一件明宣德年制的五彩盅,是内地绝迹,仅存西藏一件的孤品,它补充并证实了文献中记载的,传说中的宣德五彩瓷确实存在过!还有三颗元、明、清皇帝封赐法王的佩玉印,以及神秘夺目的金奔巴瓶,忠实地记录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文物可以补充、修证文献古籍的不足和谬误,又是历史有力的见证。学习历史要学习一点文物知识,博物馆是最好的老师。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与德育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以往在历史教育中却不被重视,是一个薄弱环节。其实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一种趣味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它并不依附于德育,却与德育相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将德育真正渗透到教育之中,渗透到师生的身心之中?美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真是“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孔子曾说:“立于礼,成于乐”。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声疾呼,提倡美育。

其实历史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杰出人物的灿烂人生,闪光的思想与人格,古今中外的名胜古迹与珍贵文物,把一条历史长河映照得绚丽多姿、光彩照人。

而博物馆捕捉住这些闪烁的美感,再现一个美的世界。博物馆是美育的艺术殿堂,融汇了美的信息,散发出历史的魅力,有着历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

在历史教育中注重美育,这对高尚的人格,与民族精神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走近博物馆,试着与美育携手,学会美的欣赏,接受美的熏陶。一年来学员频频进出博物馆的大门,在国宝级的展品前,聆听专家的讲课,课后还沉浸在博物馆里仔细浏览、回味。面对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神与物游,思接千载,心中涌动的是挥之不去的民族自豪,油然而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走近博物馆,从欣赏中学会研究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更是教改重点、素质教育中的热点。

而博物馆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大学校。科学伟人爱因斯坦、霍金等人少年时代皆是博物馆的常客。

因为博物馆的本质就是创造。博物馆是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诞生的,是人类进行新的发现和发明的起始站,许多藏品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博物馆的有些研究方法也给学员很大启发。

博物馆的研究,强调观察,从物象入手观察,见人所不见;强调想象,敢于合理想象,想人所未想;强调综合与重级物象的文化信息,从具象中抽象出本质……这些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为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成功之路,也开拓了学员的思维视野。

有的学员对春秋战国时代的货币形制进行观察,从它们分别以刀、铲、纺轮出现的形制、分析了货币从劳动工具而来的史实,从而解读了当时经济、政治和社会风貌,以此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涵。

更多的学员开拓思路,在校开展对陶瓷、古建筑、民俗等研究型课程,开展比以前内容丰富,更为扎实的课外兴趣小组,如对汉字的研究,对科举制度的考证,对家乡遗址、遗址的调查等。大大丰富提高了历史教育课堂内外的内容质量。

一年来的专题培训,学员们编写了图文并茂,颇有质量的教材与教案,并附有学生的思维训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的视角。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从博物馆的学习中学会欣赏,从欣赏中学会了研究,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了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这是一种广博的文化基础,也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它能开拓教师的知识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道德情操,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所必须具有的素质。

举办《博物馆与历史教育》宗旨在此。

标签:;  ;  

走进博物馆--兼论博物馆与历史教师的进一步研究_博物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