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3年信息工作论文作者统计分析_情报学论文

《情报资料工作》1999-2003年论文及作者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情报论文,作者论文,论文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情报资料工作》于1999-2003年发表的论文及作者队伍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队伍建设,为社会科学情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1 统计源的选取

本文采取文献计量方法,选取1999-2003年出版的《情报资料工作》为统计样本。该刊为双月刊,每年6期,5年间共出版30期,共发表论文667篇(不含专稿、特稿、讲座、书讯、信息窗、文稿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信息科学的发展,紧密关注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该刊于2001年进行了改版,由原来16开本改为大16开,每期48页增至80页,并对栏目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扩大了载文的容量。

《情报资料工作》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从1980年创刊伊始已经历经了24个春秋,它在构建我国社科信息理论体系,活跃我国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交流,凸现我国社科情报学实践和事业前进的轨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国家级唯一专门探讨社科信息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论性及指导性专业学术刊物。尤其是2004年年初,党和国家重申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之时,选取此刊物进行统计、分析是比较理想的、适时的。

2 作者发文量

发文量不仅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之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1999-2003年期间,论文作者实际人数为582人,共发表论文667篇,平均每位作者发文量为1.15篇。虽然各年作者平均发文量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稳中有升。分析每年论文作者人数及平均每位作者发文量变化,可以看出该刊5年间始终能够吸引众多的论文作者,注意重视依靠社会力量,积极组织各方面稿源,海纳百川,形成了连续稳定且不断发展的论文作者队伍,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社科信息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

表1 作者发文量统计

注:总数栏中的人数是实际人数,不是5年间累加的作者人数。

3 主要论文选题分布

研究刊物发文选题类型的分布,可以了解该刊物在社科信息学这一领域内所研究的内容范围及其特色,洞察社科信息学改革和发展的动向。本文参考该刊的栏目,分别列为理论探索、文献分析研究、事业改革与发展等13个专题,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论文选题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该刊的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既有社科信息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又有社科信息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化建设的研究。其中理论探索方面的选题有141篇,占论文总数21.5%。其次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117篇,占论文总数的17.8%;社科信息需求与服务111篇,占论文总数的16.9%;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83篇,占论文总数的12.6%。回顾总结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该刊论文选题分布量符合我国社科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实际。

社科情报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建设、理论体系正在发展完善阶段,同时又经历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等新理论的冲击,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实现,也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情报学的理论构建,这就迫使社科情报学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对出现的新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所以理论探索和信息化与网络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就多。如2002年理论探索方面的论文就有45篇,信息资源建设29篇,分别占当年论文总数的28.7%和18.5%。社科信息需求与服务也是讨论的重点主题,发表的论文也比较多。因为社会迫切的信息需求是信息工作的动力,服务满足于社会信息需求则是信息工作的目的,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特点的急剧变化,社科情报理论工作者就如何建立社科信息市场,如何服务于信息市场等热点问题进行着大量的研究,显示出了我国社科信息服务研究的飞速发展,社科信息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在该领域取得不同层次的丰硕成果。

4 活跃作者队伍

《情报资料工作》其深邃影响力的形成是同其背后著者群的支撑分不开的。因此研究该刊的著者构成,统计其核心作者或活跃作者,不仅有助于期刊的自身建设,也有助于我们对社科情报学前沿动态的把握和了解。所谓核心作者应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位居关键地位的一个或多个著者,即在本学科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突出影响力,既要考虑其发文数量,还要考虑其发文的质量。而本文仅依据作者在《情报资料工作》期刊上的发文数量这单一指标进行筛选,未从论文质量、作者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故称为活跃作者比较合适。依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确定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称为活跃作者,该刊的活跃作者如表3所示,共18人。从表3和表1可以看出,活跃作者占论文作者总数的3.1%,但是他们却发表论文64篇,占论文总数的9.6%。活跃作者人均发表论文3.6篇,而全体论文作者人均发表论文仅有1.15篇,可见活跃作者是名副其实的,他们业已成为该刊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且大部分作者都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其中有本学科学术造诣深厚的博士生导师、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如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等。这充分表明该刊能广泛吸引作者队伍,注意形成活跃作者团体,重视依靠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以提高作者队伍的素质和稿件水平,保证了刊物的质量。

表3 活跃论文作者姓名、各年发表论文篇数

论文年代分布(篇)

姓名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合计

王知津 1 1 2 1 5

周晓英1

1 2 1 5

邓小昭1

2

1 4

包和平 1 1 1 1 4

邱均平2 2

4

卢小宾1 1 2 4

马海群1

1 1 1 4

杨沛超 1 1 1 1 4

高洁 1 1 1 3

马文峰1

1

1 3

肖勇2 1 3

邵小鸥1

1

1 3

刘传标1

1 1

3

王东艳1

1

1 3

包敢 2

1 3

徐久龄 1 1

1 3

陈传夫 2 1 3

王涛2 1 3

合计 105 16171664

5 作者合作度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一种期刊在一定时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评价某种刊物论文作者合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论文作者合作智能的发挥程度。应该说,一篇论文有适量的合作者,那么在研究问题的理论深度、科学方法及作者本身具有的知识结构诸方面可以取长补短,更充分地发挥群体智能,提高研究效果和研究水平。特别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国际间同行的交流日益扩大和频繁、迅速,图书情报工作面临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模式及传统的情报学理论构建已不适应发展的新形势,许多新课题则需要具有情报学、图书馆学、计算机网络及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学者,共同合作,进行一体化综合化的研究探索,推动社科情报学的发展创新。《情报资料工作》近5年作者合作度如表4所示。

表4 论文作者合作度

合作作者论文篇数论文作者 合作率

年份 论文篇数 作者人数 1人完成 2人完成 3人完成 4人完成 合作度(%)

199991

112 76 10 4

1

1.23 16.5

200096

121 75 18 2

1

1.26 21.9

2001164 210 122 38 4

1.28 25.7

2002162 206 122 36 4

1.27 26

2003154 209 108 39 5

2

1.36 29.9

合计667 858 503 141 19 4

1.28 24.6

由表4可见,5年间该刊每年作者合作度为1.23-1.36,基本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1999年最低值为1.23,到2003年出现最高值达1.36。在667篇论文中,有503篇是单一作者撰写,占论文总数的75.4%;有164篇论文是合作撰写,占论文总数的24.6%。在合作论文中,既有同单位的作者合作,也有不同单位的作者合作;既有相同学科的作者合作,也有跨学科作者的合作。可见,该刊物论文作者合作度的潜力很大,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空间。

6 作者系统分布

在分析统计中,本文将作者(均按第一作者统计)所属的系统分为中国科学院系统、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学院(系、所)、党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其它等6类,并统计出各类分别占当年总发文量的比例(见表5)。

表5 作者系统分析

从表5显示,在6类系统中,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发文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36.6%;其次是图书情报学院(系、所),占总发文量的32.5%;两类合计为69.1%,反映出高等院校人才济济,科研能力强,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水平高,是现代信息科学研究、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主力军。党校图书馆居第三,占总发文量的9.3%,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占总发文量的8.2%,两类合计为17.5%。这表明党校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有相当数量高水平的社科情报学研究人员,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是社科情报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表6 论文地区分布情况

地区 数量(篇) 地区 数量(篇)

地区 数量(篇)

北京 137 天津25 山西5

江苏 62

福建20 云南4

湖北 52

安徽20 甘肃4

广东 49

辽宁19 贵州3

黑龙江

34

河北18 宁夏3

上海 33

湖南11 广西2

浙江 32

四川10 海南2

吉林 32

江西9

内蒙2

山东 31

陕西9

新疆1

河南 30

重庆8

合计667

7 作者地域分布

从地域角度统计《情报资料工作》作者分布状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情报资料工作》的作者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情报资料工作》在国内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中享有盛誉,而且有相当的影响力。从表6可以看出,作者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有的地区高达百人次以上,有的地区仅有1人次。按作者人次的多少,大致可将《情报资料工作》的作者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反映出各地开展专业研究的程度和水平不尽相同)。其中北京、江苏、湖北3地区的作者人数最多,共有251人次,占作者人数37.6%,表明这3个地区是我国社科情报学研究水平高、比较普及的地区,是产出《情报资料工作》高水平作者的主要“基地”。这些地区都有一批研究力量比较强的单位和水平高的作者,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单位都有一批社科情报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在该地区乃至全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广东、黑龙江、上海、浙江、吉林、山东、河南等7省、市是社科情报学研究的中等发达地区,作者为241人次,占总人数的36.1%;其余19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合计作者为175人次,仅占总人数的26.2%,由此可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社科情报学的科学研究发展极不平衡,这种失衡状况与该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状况有着直接关系。

8 结语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社科情报学科的研究现状以及该刊的办刊特点

(1)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学合作研究呈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科学领域学科间交叉渗透,不断加剧,科研课题规摸与难度的加大,许多课题都必须依靠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研究者结合起来,进行合作研究,充分发挥群体的智力,才能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科学情报学研究来说,合作的优势更是如此。根据表4的分析可以看出,5年间《情报资料工作》期刊论文合作度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合作率直线上升,增加的幅度更大。表明合作研究不仅是近年来社科情报学研究的大趋势,而且也是产出高质量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2)作者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办好刊物的关键。通过统计分析证明,该刊已形成了连续稳定且不断发展的高素质的论文作者队伍。作者队伍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越来越多。以活跃作者为例,18位活跃作者中就有8人为有关高校信息学、图书馆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为本学科副教授;6人为工作在社科情报学第一线的副研究馆员或研究馆员。其次,作者队伍中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占相当的比例,他们年轻,学历高,知识面广,观点新,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未来社科情报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这些都为提高刊物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刊物坚持推陈出新,栏目设置特色突出。创刊于1980年的《情报资料工作》,伴随着我国社科情报学事业的发展整整走过了24个春秋。它一如既往地坚持追求理论精品,面向工作实际的办刊宗旨,形成了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兼容,基础研究与前沿热点相并重的办刊风格,当之无愧地多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为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科的发展和图书情报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4-07-20

标签:;  ;  ;  

1999~2003年信息工作论文作者统计分析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