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经验和责任中实践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对实践生命教育的初步思考_生命教育论文

在爱的经验和责任中实践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对实践生命教育的初步思考_生命教育论文

在爱心体验与责任担当中践履和提升生命价值——关于实践性生命教育的初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论文,爱心论文,价值论文,责任论文,中践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2)02-0044-04

如何开展好“生命教育”,提高全民的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认为,生命教育就其效能而言应当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生命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让教育者的愿望与同学们产生心灵共鸣,使每一个人都在他的生命过程中,去认识、体验和践履生命价值,产生出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愿望,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爱心体验体现并强化着生命的尊严价值,责任担当实现着生命的奉献价值。应当把爱心体验和责任担当贯注在生命发展和生命教育的全过程。

一 生命教育就其效能而言应当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

首先,从生命本身的特点来看。大家知道,生命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的个体性。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而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存在于他的生存和生活活动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活动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在生命活动中,人如果感受到积极、健康、幸福,感到生活与存在是有意义的,他就会积极、热情,充满着冲动,甚至不遗余力地去向往、实践生命的价值;如果他感到生命的意义的丧失,甚至是一种负面的价值,那么,就有可能采取某些极端性行为。从生命的体验性来看,关键在于如何体验生命价值。而这样一种生命价值,包含着他对于现实生活状态甚至身体状态的感受与感悟,也包含着对于生命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在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种矛盾,即个体的自我认同与他人、社会对他的认同之间会产生一种差距甚至背离。也许对于某些个人来说觉得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在他人和社会看来则不一定有价值,甚至是负价值。于是,某些人的生命价值追求就会受到阻止,受到批评,受到谴责,甚至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在这种时候,他(她)会产生一种心灵的困惑。如果心灵的困惑达到一定的程度而又不能及时解除,那么,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就会发生异常,甚至是发生一些突变。现代突变论告诉我们,在复杂的过程中,当许多复杂要素相互激荡的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或变化都可能带来过程的异动,甚至带来系统的崩溃,对人来说则有可能导致生命的终止[1]。我们在大学、在中小学、在社会都不断看到有人无端地(至少在外人看来是无端地)终止自己的生命,而对于这些人来看,则可能认为是有足够充分的理由的,否则他们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就表明:对生命的理解,不能仅仅依据外部的标准,还要更多地考虑到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与评价。如果离开了这样一种生命的体验,个人、他人、社会对生命的认同可能会有极大的反差。当我们向所有的学生,包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如果这种教育不能真正被他们所认同,则这样的教育是不太可能收到实效的。

其次,从教育的本性来看。教育本来就应当是一种体验性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科学和技术越来越强大,我们的手段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离开了人性,离开了人对生命的个体感受性。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当是能够融入生命体验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困惑: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向所有的人提供了同样的教育设施,按照同样的教育纲要、同样的课程设计、同样的日程安排对我们的许多同学实施同样的教育,但是我们却发现,在这一系列的“同样”面前,我们的不同学生的成长状况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从最优秀的到最恶劣的人之间的差距有时真的有如天使与恶魔的差距,出现了乐于助人奉献自我的到残害他人的各种类型的极端生命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教育无论多么好、多么完整、多么全面、多么丰富,其中有多少能够融入到个体内在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件需要我们去深度探究的事情。

再次,从生命教育的特点来看。生命教育无疑更是如此!既然是教育生命,那么在本质上就是生命的自我教育;既然生命是个体的,那就只有个体的自我教育才能奏效;既然生命是在生活中实现的,那么我们所有的教育都只有在生活的活动中、体验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却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中所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我们的教育者比较喜欢简单地用普遍性的生命理解去面对极度特殊的个性化的生命,以理想化的人生价值去指导面对复杂挑战的现实性人生,用理想化的人生价值去指导那些遭遇着各种具体复杂挑战的现实性人生,以规范化的人生模式去引导单一不可逆的过程性人生,如此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是不太可能想象,我们的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美好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美好的教育辅助设施和环境等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的。

由上我们看到,无论从生命的特点,还是从教育的特点,尤其是从生命教育的特点来看,我们都应当特别关注生命教育所具有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二 爱心体验凸显了生命的幸福价值

人为什么活着,可能会有很多的理由,但究其终极原因而言,是要追求幸福。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因为我们还不够理解它们。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所有人生活在世,如果说有一种目标,那就是追求幸福。温家宝总理说:“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人民感到幸福、更有尊严。”[2]我以为,幸福与尊严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新境界。

那么,人怎么样会有幸福的感觉?这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知道,幸福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但对每一个不同的人来说,幸福却又有着非常不同的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幸福是针对每一个人而言。到底是住上了大房子叫幸福,吃上了大餐叫幸福,生活在舒适环境中叫幸福,还是实现了人生的理想价值才有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得到不同的体验。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幸福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表征着人的价值目标,实现着人的追求。

怎么样才能有幸福?我觉得,爱与被爱才能真正给人以幸福。一个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他(她)会感到安全,感到很幸福;一对父母看到孩子在健康成长,他(她)会感到很幸福;一个老师看到同学的健康成长,他(她)会感到幸福;一个企业家看到自己的事业健康发展,会感到幸福;所有中华民族的成员,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会感到幸福。但是,这些幸福都是现实的、都是具体的。爱这样一种东西,是既看得见摸得着,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从我们作为孩子对父母的爱,从我们作为家人对亲人的爱,从作为同事对同事和朋友的爱,一直到对中华民族之爱,对人类之大爱。这里边可以分出很多层次,而对爱的每一个层次的体验都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因为,每一个人只有在这种爱的体系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和他人的价值。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爱和被爱同样重要。当我们的教育者以“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来赋予我们的同学们以爱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要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被爱!而被爱的感觉与我们赋予爱的感觉往往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以他们的挚爱之心带给孩子们过重的负担,以致于孩子陷入崩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种爱有可能带来极端的、恶劣的结果。合理的爱、恰当的爱、适度的爱,这种爱是“三生教育”所应当追求的。

而被爱同样重要。被爱是让一个人感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要让人获得被爱的感觉,就会要求使爱切合被爱者对于爱的理念。什么是爱?什么是合理的爱?什么是适度的爱?这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引导,尤其是需要每一个个体去体验的。在爱的不同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爱的不同境界得到不同的提升。在我们看来,大爱体现着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怀与崇高境界。梅贻琦先生曾经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3]而我们更要说,大学,乃大爱之谓也。甚至可以说,所有教育、所有学校,它的真正价值与使命就在于赋予所有被爱者以真正意义上的大爱。就在这样一种爱的教育中,我们会对今天的教育有一种严厉的批评,有一种深度的反思。最近,我们都看到社会上有一种见义勇为的消解,看到爱心的淡漠,以致于让我们感到痛心。其实,在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爱的体系与一个诚信的体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爱心的体验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体验生命价值,感受个人的尊严与幸福。

三 责任担当实现生命的奉献价值

我们的生命不仅仅需要爱,还应当承担责任。从生命的个体性来看,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她)不是一个单个的个体,他(她)本身就承担着父母、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甚至是人类的责任。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动物自然地采集自然界所赋予的各种食品而生存,而人类却需要不断地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存条件,于是,人有了责任。

作为主体的人,首先是担当责任的人。现在全社会都在讲“以人为本”,我总是感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有偏颇的。我们往往以为,给人好处就是“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更深刻的内涵是让人成为自觉的、自主的主体。而这样的一种主体,既是消费的主体,更是奉献的主体、创造的主体。人不可能在人以外找到任何力量来帮助人实现目标,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在这样的意义上,责任担当,就是人实现自己社会责任的重要的条件。当一个人承担着特定社会责任的时候,他(她)的智慧与勇气就有了正确的作用方向。我们的志愿者在作为“三生教育志愿者”宣誓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向社会作出一种承诺,准备承担“三生教育”的责任,准备承担赋予社会大爱的责任。他们的爱心也许意味着奉献,奉献为什么值得,就在于他们的爱心与责任构成社会体系的内在的、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讲责任,既要有责任的赋予,也要有责任的担当。大家知道,责任的赋予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只有信任了,才有可能有真正的责任的赋予。而责任的担当,不仅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需要热情,需要自信。在这样的意义上,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责任体系,恰恰也是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今天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多样化,多样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进步。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问题:在多样化的进程中,谁是中国社会价值主体的担当者?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变得比较模糊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仅仅希望从社会获得好处,而不希望在社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奉献,履行自己的责任,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将是一种虚无,就是不可能的。而对于个体人来看,无论是作为婴儿,作为幼儿,作为少年,作为青年,作为成年,还是作为老年,他都有与他的成长程度相应的责任。而这样一种责任体系是需要我们有意地、自觉地去加以建立的。

四 把爱心体验和责任担当贯穿在生命发展的全过程

爱心体验与责任担当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逐渐展开的,承载着丰富的内容,是一个渐进的、多元的过程,贯穿在生命发展的全过程。

首先,爱心体验与责任担当应当有丰富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应该根据每一个人生命活动的性质、他(她)的生活的特点、他(她)的生存的方式来赋予。我们不太可能用一种价值统摄性地告诉所有人:你只能去践行这样一种价值!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应当在他(她)的多样化的现实生命活动中得到表现和实现,造就丰富的人生。

其次,爱心体验与责任担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人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生命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其具体的内涵,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改变其形式,增加其内涵。比如说幼儿园时期,孩子们的成长刚刚开始,如何体现爱?主要是家庭父母之爱、同学朋友之爱、叔叔阿姨之爱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为自己的小朋友履行一点责任,可能会让他们会感到非常的快乐与幸福,促进其健康成长。

再次,爱心体验与责任担当应当贯穿在生命发展的全过程。在人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工作实践的发展历程,人生有不同的使命,爱心有不同的内涵与表现,责任也有不同的层次与形式。为此,我们的生命教育要有成效,就要加强针对性,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命状况而开展教育和引导。我认为,我们的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调查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制定更加详细的方案,有针对性的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们的生命教育应当是开放的,是多元的,是渐进的,是持续的,是有针对性的,同时它也应当是充满着丰富内容的。只有这种具有丰富多样内涵的生命教育,才能让我们的每一个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为社会作出更好更多的奉献。

华中科技大学多年来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我们组织同学们开展“烈士寻亲”,为那些为共和国的建立而在太原解放战争中牺牲了生命的烈士们寻找他们的亲人,帮助他们魂归故里。我们在所有大学生中开展“公德长征”,教育他们作为一个好市民,提醒他们在处于角色意识不是特别清晰的场合时,比如说走进了食堂,走进了图书馆,走上了马路,等等,也能够守公德、有爱心、担责任。我们的同学们开展了“衣援西部”、“医援西部”活动,向贫困地区的人们送温暖、献爱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的同学们一方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报答了社会关爱,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发展了自己,丰富了生命的价值,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标签:;  ;  

在爱的经验和责任中实践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对实践生命教育的初步思考_生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