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有效课堂初探_抗原决定簇论文

生物有效课堂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06-0014-03

当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齐鲁大地时,旧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已经遁逃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有效课堂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可见,有效课堂就是教师要在有限的45 min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生物教学而言,本来就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探究活动。但是,由于生物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有时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不知道如何构建知识体系。那么生物教师如何把握45 min,创建有效课堂,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4个细节问题。

1 增强备课力度——有效课堂的基础

奥苏伯尔认为,每门学科都有一个分层次的概念和命题结构。这个结构顶端是一些包容性很大的抽象概念,结构中处于较低水平的是较为具体的概念,如现在常提的知识树。从关于学科和认知结构的假设出发,奥苏伯尔认为教材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组织方式一样,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应遵循不断分化策略和综合贯通策略。

不断分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对知识进行由上位到下位,由一般到个别的纵向组织,类似于循序渐进,相当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自学、尝试探索或学生讨论。

综合贯通,就是加强对教材中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消除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与混乱,以促使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综合贯通的策略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将前后出现的连贯观念表面上或实质上不一致的地方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自学、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共性疑问,此时,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因此教师的备课要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

(1)备教材。

首先是教师将知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教材准备充分,教师就能在讲台上做到胸有成竹,语言连贯,思维活跃,同时对讲台下的学生也是一种感染,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课堂,融入教师所讲的内容,思路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走。思路能够跟得上教师的学生,学习上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包袱,学习兴趣就会与日俱增。

(2)备学生。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只了解现任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掌握多年来各届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必修二的“遗传的基本规律”为例,每年学生学到这一知识点时,特别是关于概率的计算,理解模糊,思路不清晰,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与学生交流起来,他们都叫苦连天,“太难啦,太难啦!”可是,当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复习到这一模块,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认为整个高中课本中最简单的就是遗传规律的计算。在几次诊断测试中不难发现,关于遗传规律的计算题一般不会出错,通过率相当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必修二时,还没有从必修一理解识记型思维模式转换成必修二逻辑推理型思维模式,所以对计算题都感到棘手。但是在高三综合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网络已经建立,知识内容也就融会贯通了,所以对于这种简单计算都能应对自如。于是,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地讲解,一边给学生打气:“现在不会做只是暂时的,等学完这一章后,可以综合运用算题方法,一切就迎刃而解啦!”虽然学生听完后都半信半疑,但是学习生物的信心却倍增了。只有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认知事物思维模式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45 min内跟得上教师的思路,与教师形成互动,活跃于课堂之上,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转换提问方式——有效课堂的关键

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常被教师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以往常规的提问方式不过是开门见山地提问相关概念、原理或者生理过程,这种提问换来的回答不过是简单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提问就会有什么样的回答。

案例1:教师:“请问:人体内的消化腺有哪些?它们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中所含酶的作用各是什么?”

学生1:“人体内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分泌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胆汁、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和胰脂肪酶。肠肽酶、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和肠脂肪,可以水解蛋白质、淀粉、脂肪三大营养物质。”

学生2:“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胃腺分泌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肝脏分泌胆汁乳化脂肪,将大的脂肪分子乳化成小的脂肪微粒;胰腺分泌四种消化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和胰脂肪酶,能够水解相应底物。肠腺也分泌四种消化酶,分别是肠肽酶、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和肠脂肪酶,也能水解相应底物。”

在本案例中,学生2比学生1的回答更系统一些,而且思路清晰,但是仍不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

案例2: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体内的免疫调节,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谁能概述一下这两种调节的机理?”

学生1:“细胞免疫(图1)就是:绝大多数抗原进入体内,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抗原决定簇,然后再呈递给T细胞,T细胞马上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导致抗原无藏身之处而被体内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凝集成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将抗原消灭。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T细胞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另外,当抗原第二次入侵机体时,可直接刺激记忆T细胞,使其快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

图1 细胞免疫过程示意

学生2:“体液免疫(图2)是指:绝大多数抗原侵入体内后,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抗原决定簇,然后再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抗体,然后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凝结成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将抗原消灭。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相应的体液免疫。另外,当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快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

图2 体液免疫过程示意

本案例中的学生1和学生2均能够全面复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但是都没有联系实际,也只是空洞的描述,没有任何相关性。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人体内是共同抵御外来入侵的。

如果教师在提问前能够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进行情境设问,结果会怎样?如在案例1中,教师问:“同学们,假设我早餐吃的面包和鸡蛋,喝的是纯牛奶,这些食物进入我的消化道后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呢?”学生一定会积极动脑,沿消化道进行思考:首先,面包中含有淀粉,可以在口腔中初步少量地被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水解。然后,食物经食道进入胃中,其中的蛋白质可以被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水解成多肽,当然这也不是完全的。最后进入小肠,这才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因为这里含有的消化酶的种类最齐全,有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脂肪,有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就这样,食物消化完了,相应的消化腺及其分泌物的功能也复习完了。这种课堂的建立,才是知识的有效积累。

又如在案例2中,教师可以改变提问为:“假如流感病毒侵入我们机体,我们又没有患流感,那么我们的机体是怎样引起免疫反应将其消灭的呢?”学生一定会从病毒的特征入手——病毒在活细胞内繁殖,一定会引起细胞免疫,但在之前还会被体液免疫阻挡它的传播。所以最终整理的答案一定是先体液免疫,再细胞免疫。

3 设计实验步骤——有效课堂的延伸

生物学教学离不开生物实验的操作,而且学生也最喜欢动手做实验。但是如果生物实验只局限于课本的步骤进行第一步、第二步……的操作,而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操作进行思考,那么实验课也就形同虚设了。所以每次实验课之前,教师都应建议学生自己写出实验步骤,然后与教材的步骤逐一对比,找出自己存在的或者是教材存在的问题,探究最合理最科学的实验步骤。

案例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3只试管,各加入2 mL唾液淀粉酶。

第二步:将3只盛有唾液淀粉酶的试管分别置于0℃、37℃、100℃3个水浴箱中保温10 min。

第三步:同时向3只试管中加入2 mL淀粉溶液,保温10 min。

第四步:分别取3只试管中的溶液与班氏试剂进行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许多学生提出异议,淀粉溶液是室温下25℃状态,如果淀粉溶液加入后改变了0℃酶的温度,由于酶的高效性,0℃情况下淀粉是否也会被水解成麦芽糖。为了保险起见,学生集思广益,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6只试管,其中3只试管加入2 mL唾液淀粉酶,另外3只试管加入2 mL淀粉溶液。

第二步:将每2只试管放入0℃、37℃、100℃3个水浴箱中保温10 min。

第三步:将各水浴箱中的淀粉溶液倒入唾液淀粉酶中,保温10 min。

第四步:分别取3只试管中的溶液与班氏试剂进行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这样的实验设计既简单又严谨,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出击,有的放矢,体会到成就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有效课堂的价值。

4 促进学生自我反馈——有效课堂的巩固

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判断。正确的评价能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提高的欲望。同时,通过反馈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是否高效进行小卷测试,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结果及时反馈等。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教师应尝试、探索,使其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

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发现学习。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找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教师引导学生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因此,老师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有效课堂中进行发现学习吧!

标签:;  

生物有效课堂初探_抗原决定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