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统计分析_供应链管理论文

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中国论文,制造企业论文,供应链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34(2005)02-0002-06

1 引言

中国经济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向前发展,但由于忽视对环境的关注,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部分企业甚至因此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识别和研究环境问题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加入WTO后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传统关税降低甚至取消,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正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环保型产品,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型的商品支付超额的价值[1]。面对各种来自外部环境管理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和自我生存的压力,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竞争手段已不能适应目前这种生态化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法是现代中国企业主动挑战环境危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2]。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制造业自身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薄弱环节,从而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2 国内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综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术语,可以包括一个公司各种环境管理的内容,以及与供应企业等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它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至今,相关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供应链的潜在能力,却忽略了供应链管理实施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诸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供应链管理能否进一步优化的瓶颈。因此把环境因素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把环境问题融入供应链管理中,它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到投资回收全过程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3]。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一些学术机构及学者对此进行研究。1990年Schot等人研究了13家荷兰化工企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分析企业进行绿色采购的动机和期望[4]。1994年Frosch研究了采购和供应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识别如何通过改进生产过程减少废物的产生,通过对30家企业各个部门的访谈,发现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可通过紧密联系提高环境绩效[5]。国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结构化[6]、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7]、绿色采购(green purchasing)[8]、全面质量环境管理(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9]、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10]、企业绩效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系[11]以及供应商的环境检测[12]等方面。目前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延伸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末端处理阶段如何与环境相融,即逆向物流研究。很多研究者都认为逆向物流也是企业回收投资的一种方式,有些国家目前已开始进行立法,要求企业对其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并处理,即建立生产者延伸制度。国内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内涵和特征[13]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特征[14]、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模式[15]、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体系[16]等方面。而对于具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如何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展开研究的。

3 我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为全面科学分析中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现状,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基本内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专家意见以及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设计了26个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见表1)。对每一个问题,根据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5个等级.分别为:1=没有考虑,2=计划考虑,3=已经考虑,4=有所实施,5=成功实施。我们选择与环境问题直接明显相关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它们的所属行业主要包括汽车58家(占32.8%)、电力35家(占19.8%)、电子电器24家(占13.6%)、化工16家(占9%)、医药14家(占8%)、钢铁10家(占5.6%)、石化8家(占4.5%)等。为使调查分析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注意调查对象涵盖不同所有制企业,分布情况为:国营企业62家(占35%)、民营企业41家(占23%)、合资企业48家(占27%)、独资企业26家(占15%)。

问卷调查时间从2002年9月~2003年4月,共发放28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7份。问卷通过两种方式发放,即到天津开发区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实地发放问卷(大部分企业为合资和在华独资企业)、向大连理工大学MBA培训班学员发放问卷(全部是东北地区或山东省大中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在每一次问卷填写前,我们都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确保问卷回答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所了解。对所获问卷整理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被调研的177家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26个方面的均值几乎都介于3~4之间,表明这些企业已经考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实施问题,其中部分企业已有所实践。

3.2 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现状与不足,我们对调研问卷进行因子分析。所谓因子分析就是研究相关矩阵内部依存关系,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显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17]。通过对26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5个新因子(分别设为)作为26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5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1.54%,即他们可以反映原始26个变量71.54%的信息量。提取5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

对5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7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调查题项均值 标准差 样本数

向供应商提供设计说明书(包括对所采购3.24

1.32 173

产品的环境要求)

为实现环境目标与供应商合作 2.98

1.36 173

对供应商内部管理进行环境审计2.78

1.32 167

对二级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环境保3.12

1.31 164

护实践的评估

供应商的ISO14001认证2.68

1.33 167

与客户在生态设计方面的合作 2.67

1.34 171

与客户在清洁生产方面的合作 3.06

1.28 168

与客户在绿色包装方面的合作 2.98

1.30 165

与客户在减少产品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方3.22

1.24 172

回收(或销售)多余存货或材料3.45

1.29 168

销售废料或已使用过的材料3.50

1.22 172

销售闲置的设备资产 3.35

1.22 165

设计产品时考虑减少使用材料或能源3.70

1.10 166

设计产品时考虑产品或零部件的再利用、3.31

1.16 167

再循环和材料的恢复

设计产品时考虑避免或减少使用有害的材3.56

1.15 170

料或对环境影响严重的制造工序

来自高层管理者的环境管理承诺3.77

1.18 173

中层管理者对环境管理的支持 3.57

1.09 175

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企业内各部门合作 3.62

1.12 174

全面环境质量管理3.61

1.14 172

遵守环境法规或环境设计的计划3.71

1.06 170

ISO14001认证3.21

1.33 164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3.36

1.20 171

全面质量管理(或监控)计划 3.80

1.05 174

实施物流即时系统(JIS)

3.11

1.26 162

ISO9000系列认证 4.12

1.09 171

产品的生态商标 2.91

1.34 162

表2 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Table 2 Elgenvalue and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Factors

表3 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Table 3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依据因子分析原理,5个主因子之间不具有相关性,而每个因子与所包含的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表3中的系数为旋转因子载荷估计值,其统计学意义是变量与因子的相关系数,也称之为载荷。针对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及提取的主因子反映的原始信息,5个主因子可重新定义,用以说明主因子没有包含的信息,其累计贡献率设为28.46%(1-71.54%)。所提取因子及其意义如表4。

表4 提取主因子及其意义

Table 4 Factors and Meanings

根据5个主因子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贡献率(见表2)得出企业环境实践行为表达式为

上式表明,目前中国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更关注实施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45.5%;其次企业对选择供应商及与供应商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相对也比较关注,但系数只有8.9%,这也说明中国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采购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投资回收的贡献率为8%,表明中国企业在废料废物的回收和闲置资产的利用上已经有所行动,只是这一系数相对较小,反映其实施的力度还很不够;对于生态设计和建立企业绿色形象,其系数都非常小,说明中国企业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他们对企业环境实践行为不会带来显著效果,同时也说明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没有实施这两方面的环境管理战略。

3.3 小结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环境战略,它要求企业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虑经济及环境问题,即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企业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企业产品设计、企业内部管理、营销以及投资回收的整个环节中都要考虑环境问题。也就是要求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下开展各项生产管理活动,即实施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选择、生态设计、内部环境管理、绿色营销以及逆向物流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间的协作,企业需要慎重选择其上游的合作伙伴。国外领先企业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自身要求以及环境法规要求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获得供应商在这些指标方面的数据且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为选择供应商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好供应商后,企业还应考虑如何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监督和评估供应商,而是指导和支持供应商,并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在我国目前这种供大于求的市场中,更要求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而且也可以使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因此企业应逐步培养与供应商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如向供应商提供采购产品环境要求设计说明书,帮助供应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等;生态设计要求企业要用环境因素帮助决定设计决策的方向。由于从产品的开发过程就开始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企业可以避免和减少后续一些环节对环境的影响[18]。但以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还很薄弱,企业在设计产品过程中很少考虑所用材料是否可以再循环利用以及尽量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等,因此应逐步加强对企业管理层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主要包括绿色制造、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如高层管理者重视环境管理承诺,企业为改善环境而进行各部门沟通合作等,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度包装、建立生态商标意识不足等;对于绿色形象和投资回收(即逆向物流),整体的意识和行为都很薄弱。根据以上分析,中国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①虽然目前中国企业也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所考虑,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实施这一战略;②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些方面,但仅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关注的很少,如绿色采购、生态设计、绿色企业形象以及投资回收等。

4 启示及建议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了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企业生产的末端处理方式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污染高、投入高、产出低。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环境压力的增强,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必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因此,要求企业培养并树立环境管理理念,不能被动的服从政府的环境管理法规,而应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增加出口或者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的供应商。只有对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及制造、销售、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实施环境管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此,首先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的源头抓起,强调绿色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全面实施绿色采购,走出“末端治理”的误区,真正实现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源头减少”策略;其次,企业也必须重视产品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以及废弃物投资回收等,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没有资源与废弃物之分的、完全循环的生产方式;再次,我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逐步减少,而绿色壁垒却成为我国出口产品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国企业实施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营捎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绿色企业文化等将成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赢”的保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国际声誉,加入到国际知名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同时,通过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我国企业可以减少环境风险,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和环境绩效[2]。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上的一环,并在全球化绿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收稿日期:2004-10-19

标签:;  ;  ;  ;  ;  ;  ;  ;  ;  

我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统计分析_供应链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