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如歌——浅谈《关雎》中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论文_张淑雁

爱情如歌——浅谈《关雎》中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论文_张淑雁

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 731200

摘 要:《关雎》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带给人们无限美感,给人们吟唱了一首朦胧的爱情之歌,让人们无限向往。把它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教材编写者可谓是用心良苦。如何在《关雎》的教学中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关键词:《关雎》 情感价值观 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所在。《关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价值观呢?

爱情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但是也可能是最危险的情感体验,的确需要好好指引和把握。中国的学校缺少了爱情课,真是一大遗憾。爱情教育应该是随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教育。它应该像基本的道德教育、健康教育一样,被当成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情感发展、自我人格完善的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授《关雎》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诗歌阅读和鉴赏的表述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关雎》开篇运用了起兴的艺术手法,借眼前景物水鸟和鸣,隐喻男女求偶,男女之间感情的和谐。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文中的主人公他左右求索,追求恋人的痴情,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形象的动作,委婉而含蓄地表现出来,形象可感。但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仅限于理解《关雎》的诗歌大意,学会诗歌的写作手法,也不是把这首诗烂熟于心。而是在古诗词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的陶冶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在青春期,青少年身体开始发育,此时学生很自然地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尽管许多父母和老师无法接受学生成熟的事实,爱情毕竟还是实实在在走进了中学生的心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时的双方,并不懂得自己的恋爱有何目的,无法预测爱的结局,往往是身不由己地陷入某种情结,因此将朦胧的好感当作爱情的萌发,就匆忙地与某个特定的异性建立深厚的个人关系,他们也就被扣上了“早恋”的帽子,被家长所不耻,被社会叱责。中学生最大的困扰也是异性交往问题,主要有四种:感情沟通的困扰,取舍的困扰,单恋、失恋的困扰,发生性关系后的困扰。这些困扰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有人能给他们指点迷津。出现爱慕异性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学生在“情感浪潮”到来之时,得不到完善的树立正确爱情观方面的疏导以及性教育。

青春期男女之间彼此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心理发展正常阶段。孩子在青春期的父母,会发现孩子突然不怎么和他们交流了,喜欢把自己锁在自己的房间里独处。父母、教师总是把自己的三观强加给孩子,没有给让他们感悟生活、领悟生活的时间,也没有给他们成长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想让正在需要心理成长、经历生活的孩子们直接跳入成人模式。所以导致青春期孩子问题不断,家长头疼,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劣。如果在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有人能及时帮他们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爱情观,那么就可以避免学生随意支配自己的感情,也就避免了因情起性或为情所困的冲动。

《关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这是一种德与美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的男子,而“窈窕淑女”,也是兼有体貌之美和德行之美的女子。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理想的婚姻。再次,是诗歌所写的恋爱行为也是有节制性的。仔细品读可以发现,这诗虽然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到双方的正面接触。“窈窕淑女”求之不得后也只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张生跳墙”、卓文君“隔墙听琴”之类的激情好像完全感受不到,“君子”和“淑女”他们爱得很守规矩,很委婉,但也很痴情。《关雎》所表达是对情感控制看法,也就是说是凡事要讲究适度的中和之美。《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是以婚姻和谐为目的的爱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体悟“中和之美”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美之所在,我们就已经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爱情观。

爱情教育实际上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潜在课程或隐形课程。当然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鼓动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要用“理解、尊重”的态度把爱情讲得美好、自然、公开,将他们青春的觉醒、爱情的萌动,向精神层面上提升,教育他们真正懂得爱,懂得美,成为真正的人,获得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朱熹 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诗集传》。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第263页。

论文作者:张淑雁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爱情如歌——浅谈《关雎》中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论文_张淑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