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个性化阅读论文

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个性化阅读论文

刍议个性化阅读中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一:个性化阅读只眷顾少数学生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观摩课,课文是《与朱元思书》,为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设计了比较阅读的环节,请学生比较鉴赏课文与叶文玲的散文《乌篷摇梦到春江》对富春江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由于比较阅读的文本篇幅较长,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充足,加之两文写作的时代相距久远,教师的点拨又不到位,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只有四五名,有的说喜欢《与朱元思书》,有的说喜欢《乌篷摇梦到春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其他的学生则表情木然地看着他们争论。

对策:个性化阅读应关注绝大多数学生,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是切实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因生活背景、学习背景、生活积累、学习积累不同,因而阅读期待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自然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期待的视野,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个性化阅读并非少数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就《与朱元思书》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可以多角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篇课文是骈体文,意境清新,情韵悠长。文章语言散整结合,参差错落,音韵和谐。首先,诵读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可以高声朗读,可以浅吟低唱,也可以涵泳默读,教师应该适当提示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可引进竞争机制,鼓励那些发音规范的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判出优胜者。其次,本篇课文用笔传神,描写的奇山异水空灵而生动,令人神往。应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解读文中的意境,品味文中的艺术形象。可请学生用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文中的奇山异水。这一教学环节给那些语言积累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再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探究文本蕴涵的情趣。可以请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文,并选择一些与课文进行比较鉴赏。这一环节给那些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学生创设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他们体验到了积累的成功感,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二: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生成新奇的观点,忽视整体感知,导致无效探究

一些教师认为只有产生新奇的观点才可以称为个性化阅读。在这种狭隘观念的指导下,师生常常花费很多时间对一些貌似深刻的问题进行表面的探究。实际上,个性化阅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发挥个人的才智,获得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冯骥才在《世俗奇人·刷子李》这篇课文中使用了富于地域特色的语言,描写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简洁传神,情趣盎然,极富表现力,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欣赏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方面,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情感作恰当的评价,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教师只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结束了文本分析,进入探究的环节:“假如你是刷子李,第一次到某地开始你的事业,你准备怎么推销自己?”“假如刷子李来到了我们这里,你有问题要请教吗,你准备向他请教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绝活吗,能给同学们表演一下吗?”

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我是刷子李,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到处发广告。”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必须发影像广告。”一个学生说:“我要问刷子李,你收徒弟吗?”有的补充说:“请你刷墙可不可以优惠?”而学生的绝活表演,变成了魔术比赛。这样的阅读游离了文本,并不是个性化阅读。究其原因,在于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学生对文本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

对策:熟读文本,多层对话,促成真实的体验。

学生只有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描述的情感世界,才能产生真实的体验,才能产生交流的愿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阅读空间,创设对话的情境。

就《世俗奇人·刷子李》一课来说,只有让学生熟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才能对文中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生成个性化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很有特点:先进行侧面描写,设置悬念,渲染铺垫;然后正面描写,人物个性凸显。教师抓住细节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例如文章中写曹小三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灰点,用了很多笔墨,此处可以设疑:“这样写是不是多余了?”学生可以理解为:“刷子李是作秀,曹小三好奇是很正常的。”也可以理解为:“曹小三的好奇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使文章引人入胜。”也许学生的回答难免幼稚,但确实是一种真实感悟。其次,可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鉴赏,要求学生揣摩文章的语气、语态,让他们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品味文中浓郁的“津”味。另外,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有的学生会认为:“社会充满了竞争,所以要有自己的手艺,才能找到饭碗。”有的学生会想到:“练成绝活太难了,看来做什么都不容易。”有的学生会认识到:“有绝活就可以很骄傲地生活,有才华的人什么时候都会被尊敬。”有的学生会认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即使很卑微的工作,只要有自己的绝活,就能博得他人的敬意。”

总之,只有熟读文本,学生才能和文本对话,和作家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思考、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熏陶。

问题三:多道德伦理评判,少审美感悟和体验

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阅读教学中应该贯穿道德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却忽视了审美感悟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往往成了道德伦理内容的说教。

琦君的《春酒》,语言典雅隽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一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很简单,所谓的鉴赏就是读读文章,解决一下字词障碍,请学生讨论几个简单的问题:然后拿出几张画,其中有圆月图、中秋月饼图、年夜饭的水饺图,请学生谈感受;之后列举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腊八粥》进行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选择礼物送给台湾友人,把文中蕴涵的乡情升华到了爱国情。这节课,教师本来希望启发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认识,但是脱离了文本的审美认识,学生很难产生心灵的悸动。相反,他们只会热衷于附会文本的意义,无法形成个性化的思想情感。

对策:“立人”要通过审美鉴赏来实现。

个性化阅读要实现学生情感感悟、道德认识的提升,必须通过语言的鉴赏来实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因此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通过文本中的精彩语句对自然、人生产生审美的认识。

就《春酒》一文来说,学生只有品味了精彩的语言和细节,才能感受文中蕴涵的风俗美、人情美,领会文中流淌的浓浓乡思。例如文中关于春酒、会酒,“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淳朴厚道的精彩细节描写,可让学生细细品味。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起儿时去农村的老家过年的情景,虽然风俗不同,但是那种快乐祥和的气氛是相同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们从小生活在城市,春节没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作者描写的人都是那么热情好客,令人难忘。真的希望我们也那样过年。”当学生有了更多个性体验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意蕴做深入的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

标签:;  ;  ;  ;  

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个性化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