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工业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策_汽车论文

汽车工业高技术化趋势与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技术论文,汽车工业论文,对策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汽车工业作为传统的资金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高技术应用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不断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从60年代以来,汽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汽车性能质量的不断提高,几乎都是汽车工业高技术化的结果。

我国是发展汽车工业的后起国,现有的汽车产品大都是引进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产品,仍以传统的结构为主,其规模经济性、燃油经济性、排放、安全、舒适性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未来几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汽车工业能否在下个世纪初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支柱产业,关键在于我国能否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在高技术化程度和水平上的差距。因此,加速高技术化进程,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首先研究了汽车工业高技术化的作用机理,接着分析了高技术化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汽车工业高技术化的对策。

一、高技术对汽车工业的作用机理

高技术对汽车工业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用于设计和制造过程,以提高设计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成本,使汽车更宜于规模化生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IMS技术、空间加工技术、柔性加工系统、自动化材料处理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等;二是作用于产品本身,以提高产品的舒适性、经济性及在排放、安全等方面的性能,如激光技术、先进的检测技术、新能源技术、传感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进一步用技术轨道理论来分析高技术对汽车工业的作用机理,可以发现,高技术一方面不断提高现行主导设计(Dominant Design )汽车的性能/价格指标,从而使现有的技术轨道不断延伸;另一方面,以新能源技术中的电池技术为代表的电驱动系统技术正在孕育着汽车产品新的设计模式——电动汽车。虽然电动汽车当前的性能/价格指标离实用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随着地球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日益深重及各国政府对现有的燃油汽车的经济性、安全、排放等问题管制的日趋严厉,从发达国家研制电动汽车的计划日程表来看,在2020年前后,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成为新的主导设计是可以预期的。就当前而言,高技术的应用已经使汽车技术形成新的技术轨道。上述原理如图1所示。

二、高技术化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技术化已经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是发展汽车工业的后起国,高技术化既带来更为严重的发展壁垒,又孕育着潜在的发展机遇。

1.发展壁垒

在现有技术轨道的延伸上,高技术化的进程将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发展壁垒。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技术壁垒

首先,随着高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国际汽车工业在R&D、试验、 生产、维修等方面将形成越来越多的标准、专利和专有知识。这种知识壁垒作用将使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成本,不论在时间还是金钱上,都越来越高昂。目前,在很多技术上,自主开发并使之产业化,一般都比引进技术的成本要高4~5倍。

图1 高技术化导致的汽车技术轨道的延伸与更替

其次,高技术化作为竞争的战略手段,国外先进企业对其核心技术绝对保密,我国不可能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赶超的目标。这点可以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市场换技术策略屡屡重蹈“创新追赶陷阱”的事实来证明。随着国外汽车工业高技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速度来看,两者的技术梯度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可从两者轿车产品不同的电子化程度看出,国外先进轿车电子系统占整车成本的比例1995年已达20%,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将达30%;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不足3%),这将使我国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目标更加难以实现。 因为精彩的技术购买博奕需要相应的实力,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难免会落得国外资本采取“田忌赛马”的策略的结果。

(2)投资壁垒

高技术化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的投资壁垒主要表现在:

首先,高技术化所要求的高R&D 投入远远超出了我国汽车企业现有的能力。若从静态比较,我国大型汽车企业的R&D投入能力起点很低, 如表1所示的数据,我国汽车企业的R&D投入强度(R&D 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例)远低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而绝对投资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从动态角度,我国企业的现有能力也无法满足汽车工业高技术化所带来的R&D投入高增长的需要, 这种需要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如表2所示。

其次,汽车工业的高技术化日益要求企业以精益的生产方式来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要求生产设备从通用性转向专用性,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和规模经济性。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巨额设备投资,也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升级换代的障碍。

表1 我国大型汽车企业与美国企业R&D投入的静态比较

企业 通用 福特 克莱斯勒我国大型企业

(1991年) (1991年)(1991年)

(1992年,平均)

投入强度 4.8% 4.2%

3.2% 1.5%

投资额(美元)58.87亿

37.28亿 9.55亿

约0.25亿

表2 现代汽车公司R&D投入的增长趋势

年 份19751993 19952000(计划)

R&D人员(人) 1973800 4200 5000

投资额(美元) —

390万6.25亿 15亿

其三,在汽车工业高技术化进程中,为节省产品设计生产的时间和成本,要求提高通用部件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而这与一国的工业基础配套能力紧密相关。我国基础工业对汽车机械控制系统、电子系统的通用部件及机电元件、电子组件的配套供应能力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大了汽车工业高技术化的投资要求。我国汽车产品目前的通用部件比例与国外的差距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与国外汽车企业通用部件应用比例

日 本 美 国 欧 洲 韩 国 中 国

通用部件比例(%)28 25 32 13 10

(3)市场壁垒

高技术化给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所造成的市场壁垒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技术化使我国汽车工业进一步丧失了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禀赋的比较利益优势。而更为重要的是,高技术化所带来国际汽车市场结构的大整合,给我国布局“散、乱”的汽车工业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近年来,高技术化所带来的高投入和高风险迫使许多国际汽车企业也实行了强强联合的跨国兼并,如1998年宝马与大众、克莱斯勒与奔驰。甚至在以分散生产为传统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一片兼并、合并和联合改组中高度集中起来。如:1994年,美、欧、 日刹车系统市场, Bosch、Bendix、Lucas等6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87%;CKN一家占了世界匀速轴(CV Joints)市场的40%。另据国际汽车行业绝大多数经理预测,到下世纪初,全球年销售额高达500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能够生存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不会超过20家(Burt 1996, Griffiths 1996 )。这种由高技术化所带来的国际汽车工业的整合浪潮,进一步拉大了与我国汽车工业的实力差距。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加入WTO 的临近,我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潜在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潜在的发展机遇来自高技术化所形成的汽车新的技术轨道。在新轨道上,由于技术壁垒和投资壁垒相对较低,此外,相对于先进国家,后起国在新旧轨道的转换成本上也占有优势。故只要运作得当,我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高技术化所带来的跳跃式发展的潜在机遇。

目前,先进国家在新轨道上发展电动汽车的策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策略,其特点是整车和专用总成的技术水平不是很高,而追求的是实现传统、成熟的电驱动技术与目前内燃机汽车技术的完美结合;二是以美国通用为代表的技术领先策略,其特点是全车几乎所有零部件都是经专门开发,在车体轻量化技术、电驱动系统技术、整车(低风阻、低滚动阻力系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规划目标都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跟随者策略,为目前国外大部分汽车公司所采用。至于哪种策略方案将成为未来的主导设计,还有一段相当长的竞争历程。我国企业和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

三、促进我国汽车工业高技术化的对策

汽车工业高技术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就当前总体而言,这个进程给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威胁大于机会。

显然,在现有技术轨道延伸段上,单靠我国企业的现有实力,已难以与国外大汽车公司相抗衡。而在当前市场换技术模式下,我国企业突破各种壁垒取得超常规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大。据统计,到1994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已建立了353家三资企业,涉及整车、零部件、 监测仪器和设备等领域,这些企业散兵游勇式地被纳入跨国资本的国际分工体系,即便有国家产业政策调控,企业利益也很难与我国汽车工业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认为,对我国汽车产业组织进行适当的制度性安排比短期内一定的技术增量和投资增量来得更为重要。依据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提供的视野, 我们更强调产业组织的制度变迁对我国汽车工业高技术化进程的决定性作用。故我们认为,当务之急的治本之策是尽快实施我国汽车工业的战略性整合,根据发展的需要与分工,分别在整车、零部件、监测仪器和设备等有关领域组建几个大企业集团,从而在一定实力和国家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资本的供求关系和它们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分别与跨国公司进行长程性的大规模合资或合作。这样,一方面经整合后的大企业投资不确定性降低,实力有所提高,在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的过程中有利于突破技术壁垒和投资壁垒,也有利于加强企业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经整合后的企业合资项目,能够纳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分工体系,有利于我国汽车工业的高技术化进程和协调发展。

面对新技术轨道上潜在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国家除了通过科技攻关立项进行跟踪研究外,还应通过在有关国家设立技术窗口和选派针对性留学人员等方式,收集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和预测国外不同策略方案之间的竞争态势,适时地调整我国的策略和技术路线。此外,国家还应当设立风险资金,并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新技术轨道上的开拓和创新。

标签:;  ;  ;  

我国汽车工业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策_汽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