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根基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英语课堂教学的源泉来自于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上好一堂课,犹如要写一篇好文章,必须整体构思课始、课中、课尾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离。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势在必行,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它能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如尝甘露,使学生如沐春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它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如诗如画;教学步骤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合情合理。
一、课始力求引导得法、引人入胜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写作是这样,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能为我们的教学增光添彩。
课始,一般指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两个部分。课始的成功与否常常影响整节英语课的教与学。教师在这一阶段,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知识上、能力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我们必须做到铺垫要有新意,导入要有力度。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要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中,抓住与新知识有关的连接点,“铺”在关键处,“垫”在要害上。合理的分配时间,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如在设计SEFC2B Unit 21 Lesson 82 Music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同时呈现一幅人物肖像,复习巩固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并以下列问题进行巩固复习:
1.Who is the man in the picture?(John Denver)
2.What is he?(A singer)
3.What kind of music does he sing?(Countrymusic)
4.What's the name of the music?(CountryRoads,Take Me Home)
学生先讨论图片的内容,再倾听和讨论优美的音乐,此复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当学生精力集中,情趣盎然时,我问:
Which lesson tells us John Denver and Countrymusic?
学生会马上回答:SEFC lA Lesson ll。
接着由Country music作为铺垫点出新课的主题Music。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课堂导入,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温故导入法、简笔画导入法、创设情景导入法、猜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竞赛导入法、人物导入法、挂图导入法……不仅为课堂导入艺术提供了种种可能,而且还能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二、课中力求四会并举、扎实有效
良好的开端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课中”。课中一般包括讲授新材料和反复操练两个部分。课中,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要完成“听、说、读、写”四会,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要完成课中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的教法必须灵活、内容必须充实、操练必须有实效。
1.教法要灵活,内容要充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灵活地、综合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博采各法之长。一课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以求得最佳整体效果。本人在讲授阅读课时,一般采用三个步骤,各个步骤,内容充实,方法有异。
第一步骤:表层分析。表层信息指为阅读而事先展示给学生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都与所读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学生可通过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课文中的内容,使课文信息再现。如针对Music,设计以下练习,其内容基本上都是课文中原句子的再现。
看屏幕(课文VCD光盘并配有课文录音),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 )1.All kinds of music were written down at first.
( )2.Many people write songs just for pleasure.
( )3.Folk music was not written down at first.
( )4.Folk music was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 )5.People usually learn folk songs from their families,relatives,neighbors and friends.
第二步骤:深层剖析。在捕捉表层信息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精读课文。深层理解问题,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传递的信息,凭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读物的“弦外之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分析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提出指导性问题。主要涉及总体篇章结构,中心内容和段落大意等。
2.提出细节性问题。主要是段落内的信息层次、人物关系、情节、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等。
根据Music这一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框架结构,课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以此结构为引导,进行交际性的两两合作来复述课文,以巩固和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第三步骤:整体评价。语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获得交际能力。这一环节是语言运用阶段。根据这一要求,在教完Music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按自愿,任选一题,讨论下列内容;
1).Who is the most famous singer in China?Why do you think so?
2).What are your favorite songs?Why do you think they are your favorite songs?
然后每组派一代表,上台发言。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话语如春风,掌声如春雷,整个气氛非常活跃!
Music这一课,很好地完成了“听、说、读、写”四个目标,能极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
2.操练要有度,练习要得法
操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并形成技能,因此重视训练的质量十分重要。为提高练习质量应注意以下“五性”:
练习的实效性。训练的材料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梯度,要对手头的材料作一番加工整理,不仅要考虑练的广度和深度,还要考虑练的顺序和方式。也要注重练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巧学巧记,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的针对性。练习的内容要围绕当堂课所授内容,针对教与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误点,增加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在Music这一课,我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画面——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用课文中的词组(earn one's living,pass on/down,in praise of,learn…by heart,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写一段话。这既巩固了课文的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形式的多样性。设计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变换,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并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如口头练习,扮演练习、书面练习等。形式的多变能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
难度的层次性。练习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解题时拾级而上,有“爬坡感”。
数量的灵活性。多则惑,精则明。笔者认为每一个班要想全班同学都是一个层次,这可能是天方夜谭。我会因人而异,分别制出难易程度,数量各异的A、B、C三级练习,以适合不同的学生。如Music这一课,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以下A、B、C三级练习。
A级.翻译下列句子:
1.她希望靠工作为生。(earn one's living)
2.请把这封信交给你的老师。(pass on/down)
3.力争把这些词语记住。(learn…by heart)
4.他正在写一本赞美乡村音乐的书。(in praise of)
5.气候对农业起着重要的作用。(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B级.看画面,听歌曲(《青藏高原》),用下列词组(earn one's living,pass on/down,in praise of,learn…by heart,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写一段话。
C级.请以“Music is beautiful”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短文。
三、课尾力求发人深省、韵味无穷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同样指出,“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如果我们能设计一个耐人寻味的具有“撞钟”效应的结尾,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让他们永远回味无穷。
“卒章显其志”,这对于做课堂结尾颇有借鉴。课尾,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我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尾总结全篇。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这堂课,我学会了……”,学生自由发言,你说、我说、他说、大家说,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有句格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贫乏无力;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
教学是一个不断“置疑”、“质疑”、“释疑”、再“置疑”的过程。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可以在课尾紧紧围绕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提出几个供思考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为学生继续学习埋下伏笔。使学生置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设疑”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高扬起再学习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