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新编初探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教材新编初探_地理论文

新编初中地理教材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编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编的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以下简称“新教材”)同以往的初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由于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从以往的“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以为升学服务和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为主要依据”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的、以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现实社会需要以及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为依据”。因此,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有较大的改革。下面根据我校三年来的试教实验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1、新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增加了文地理知识。

旧教材的初中地理内容,以区域自然地理为主,加上按地志形式编写的教材结构,罗列了过多的地理事实材料和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又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地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学习负担重、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教材克服了旧教材的上述缺点。首先,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述人地关系为主要内容。例如,初一年世界地理,先以总论形式讲述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人文环境,继而以分区地理的形式讲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环境以及人们是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处理人地关系的经验教训。

新教材采用了全面渗透法,在各部分内容中除了加强经济地理之外,还有机结合增加一些有关人口、民族、宗教、文化、语言、风土民情等人文地理内容。例如“日本”一节增加了“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个专题内容;“印度”一节增加了图文并茂地描述印度妇女的衣饰、就餐习惯、宗教习俗等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的内容。新教材这一改革,不但使地理内容更为丰富和接近现实社会,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教材加强了思想教育,树立正确观念。

由于新教材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正确阐述人地关系为主线编写而成的。在世界地理中增加了当前世界存在的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和各国各地的人们是如何处理人地关系以及有关种族、宗教等内容。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人地观、种族观、宗教观等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地理教材中,则把国情教育纳入地理教学主渠道。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势与成就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祖国的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不利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新教材增加“选讲课文”和“阅读材料”,扩大了适用范围。

新教材将大纲中打星号(*)的内容(一般难度较大,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不做为考试要求)和虽然大纲中没有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一些内容,以“选讲课文”形式出现,可以提供条件较好的学校选用。同时,新教材增设了“读一读”栏目,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的用以举例说明正文观点或使正文内容具体化;有的以形象的材料补充正文;有的用以拓宽或加深正文的理论知识;有的是补充一些与正文有关的新资料、新信息或新知识。这些阅读材料,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做为课文组成部分在课内使用,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则可做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使用。因此,新教材具有较大的弹性,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使用。

4、新教材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新教材除了进一步加强联系生产实际以外,又增加了大量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物、学生生活等实际的联系。并且通过“想一想”和“做一做”栏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联系实际和解释实际问题。例如讲到“地图”便联系“导游图”,讲到“气温”便联系“当前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讲到“地球形状”便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找出大地是球形的证明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结构的改革

1、新教材建立了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材体系。

首先,新教材的编讲顺序由原来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世界地理”的体系改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新体系。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便于把一些涉及全球的规律性知识同世界概述部分结合起来讲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新教材中的区域地理由原来的“总论——分论——总论”体系改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新体系。这样,更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人类的活动,体现出正确的人地关系。主题明确,线索清楚,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社会实践。

2、新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组织教材。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单纯按照地理学科的逻辑系统组织教材为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组织教材。例如“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旧教材是放在第一册的第一章“地球”里讲述,虽然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系统,但学生这时尚未形成抽象的时空观念,难以掌握。因此,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改放到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即第二册的最后一章),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这一角度来讲述。这时学生已学完世界地理,初步树立了全球的空间观念,对于“时区和日界线”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3、新教材建立了开拓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材结构。

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那种从概念出发,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情况下,就急于把抽象概念和现成原理教给学生的“注入式”教材结构,彻底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在讲述每一个概念或原理时,都尽量从事实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在课文的开头或其中,穿插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小实验、小故事等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地进行地理思维,同时穿插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各种地理图象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且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读一读”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得出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做一做”、“想一想”小栏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见,新教材的结构,比较有利于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检验的认识过程;能够把学习与思考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和研讨知识。是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材结构。例如第一册第50页讲“天气和气候”时,先从每天的天气预报出发引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紧接着通过“想一想”栏目列举许多日常生活实际中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判断,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又应用来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4、新教材简化了知识层次,重点突出。

新教材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结构,由原来的“世界概述——大洲——地区——国家”四个层次简化为“世界概述——地区(或大洲)——国家”三个层次,重点讲述的内容由原来的“大洲概述”和“重点国家”两个层次转变为“大区”一个层次。而且重点讲述的13个大区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综合考虑,并侧重于人文特征而划分的。同时,单独讲述的国家由原来的42个减少为15个,涉及的地名由原来的2000多个减少为500多个。此外,中国分区地理也由原来的八大区简化为四个大区。因此,新教材的区域地理内容更加简炼、重点更为突出。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有较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掌握重点内容和培养各种地理能力,更加符合了现代地理学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标签:;  ;  

初中地理教材新编初探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