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财政宏观调控决策体系_宏观调控论文

财政宏观调控决策系统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财政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财政具有分配、调节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因此,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主渠道之一,是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之一,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化、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监督手段。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与财政宏观调控乏力关系密切。因此,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财政宏观调控需要细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性。本文拟就建立财政宏观调控决策系统的方法,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财政宏观调控决策系统设置的主要思路是:对财政收支结构进行分析,着眼于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财政整体信息,建立科学的财政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确定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从信息占有的角度分析其结构,并细化为具体的统计指标体系;利用经济计量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财政统计指标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利用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结合一定的定性分析,制定财政宏观调控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制定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以达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

一、财政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建立

财政宏观经济统计可以从多方面建立,在建立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标准:

1.可度量性:即能及时得到准确数据;

2.可控制性:即被选择的指标具有充分的实现其指标的机会;

3.相关性:即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相关;

4.可行性:即被选择的指标能体现管理效力,以影响社会稳定;

5.一致性:即被选择的指标有一致的度量单位,有同等的衡量变量尺度和相关解释效用。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初步选用了14个财政宏观统计指标,这些指标及1982~1991年各项指标样本数据如表1~1所示。

财政宏观统计指标及样本数据(1982~1991) 表1~1

通货膨胀宏观统计指标及样本数据(1982~1991) 表1~2

此表数据取自《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一些数据经过换算。

二、宏观调控目标统计指标的建立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应确立其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目标是国家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出发,根据国民经济一段时期内的整体运行态势而确定的。一个新的宏观调控目标确定以后,国家就要调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对其进行调控,调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需要一些宏观经济的统计指标表现出来,这些宏观经济的统计指标就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具体量化和细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就是对这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统计指标进行调控,所以,宏观调控目标确立之后,应建立起宏观调控目标的统计指标。建立宏观调控目标的统计指标,也应遵循前面讲到的五个标准。在本章中我们是以1982~1991年为例证样本,对1992年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抑制通货膨胀”进行财政宏观调控决策实证分析。根据以上标准,表现通货膨胀的统计指标可设立为以下两个:1.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2.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其1982~1991年的指标样本数据如表1~2所示。

三、建立财政宏观调控决策分析模型

财政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调控目标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最终实现服务的,因此,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及政策的建立依赖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确立,一旦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确定下来,财政宏观调控目标就应该建立起来。下面我们以1982~1991年为例证样本,以“通货膨胀”为宏观调控目标,利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找出财政统计指标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建立和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根据。分析的主要思路是对宏观调控目标的统计指标与财政统计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与宏观调控目标关系密切的财政统计指标。

宏观调控目标的统计指标及样本数据如表1~2所示,财政统计指标及样本数据如表1~1所示,分析的过程是在IBM~486微型计算机上运行spss6.0统计软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由于财政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着共线性,因此,不能直接对宏观调控目标的统计指标和财政统计指标这两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此先对财政统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然后利用旋转后的因子得分与宏观调控目标的统计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从软件运行的结果可得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X15=-0.678890FAC-1.993917FAC2-0.174248FAC3+106.250000

X16=2.582341FAC-1.314745FAC2-3.487313FAC3+106.960000

X15+X16=1.903451FAC1-3.308662FAC2-3.661561FAC3+213.21

从上面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及因子分析中各因子对各解释变量的载荷中可看出,有下列解释变量对“通货膨胀”起促进作用:X3、X4、 X5、X6、X7、X8、X12、X13、X14。

四、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建立

上一节已经利用统计分析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找出了财政统计指标中与宏观调控目标通货膨胀有密切关系的指标,下面对这些指标的宏观调控意义进行剖析,以便建立财政宏观调控目标。

X3~基建拨款占财政支出(%):从表1~1中可看出,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呈下降趋势,1982~1986年间这一比例虽有一定的波动,但未改变下降的局面。这反映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但基本建设支出比例不可能无限下滑,国家仍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财政投入,在现有的条件上,对这一指标进行调控,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围为宜。

X4~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从表1~1中可看到,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到1990年前后,已达到90%左右,这一变化是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将部分权力和利益下放给不同层次上的经济活动主体的结果,它在改革的初期,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上的各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对改革的迅速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措施是以减少财政收入,增加预算外收入为代价的,长久下去必然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从表1~1中可看出,同期的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例逐年下降,到1991年已降到了17%,这一数字说明中央的财力已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与预算外收入的膨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国家所担当的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任不相符合,近几年已有“大政府小财政”之说,每年国家财政安排都非常困难,财政赤字迅猛增长。所以,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应作为财政宏观调控的一个目标,其调控的方向是逐渐减少预算外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但对这一目标进行调控,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X5~财政价格补贴/ 财政支出(%):价格补贴的产生是由于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价格改革的领先与其他方面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为缓解矛盾,政府运用财政补贴这一经济杠杆,对原有的分配格局进行矫正和补充。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配套完善,各方面的矛盾趋于缓解,价格补贴应逐步减少。从表1~1中可看出,1982~1985年间这一指标处于增长状态,1986~1991年间这一指标开始下降。虽然价格补贴作为一种杠杆在推进改革、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近来补贴名目繁多,数额过大,范围过宽,降低了财政补贴的经济杠杆作用,导致了社会消费畸形、浪费现象的发生,引发了通货膨胀和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

X6~各项税收占财政收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表1~1中可看出,各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逐步上升,这说明国家财政的增长中,主要是依靠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时也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入,税收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强化税收手段,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是增强国家财力的主要手段。所以,应把各项税收占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宏观调控的一个目标,其调控的方向应是使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X7~债务收入/财政收入(%):从表1~1中可看出,1982 ~1991年的10年间,除1985年以外,国家财政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在不增发货币和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必然要发行国债。在我国国债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债不仅有保证财政收支平衡的作用,更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发行国债可以将一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调整产业结构,保证重点建设等等。但发行国债要受国家偿债能力的制约,从国家财政的角度来看,每年的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扣除当年财政正常支出以后形成的偿债资金是有限的,如果当年需要的偿债资金过大,财政正常支出又不能减少,就必须发行新的国债,这样将导致恶性环,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所以,我们应该把这项指标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

X8~行政管理费/财政支出(%):从表1~1中可看出,自1982 年以来,国家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迅速提高,1984~1987年间曾有短暂的平稳,但是1988年后又迅速爬升至“新记录”。行政管理费支出的迅猛增加,其中固然有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机构膨胀和行政人员增多,行政经费失控,在国家财政支出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坚决抑制这项指标的上涨,大幅度裁减臃肿的机构和行政人员,降低行政管理费的支出,减轻财政不必要的负担。

X12~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前面已经谈到过, 当国家财政出现赤字时,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在不增发货币和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必然要发行国债。但国债的发行是要还本付息的,这要依靠财政的支出能力,否则,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要使经济正常发展,就必须控制财政赤字的增长。当然也不是财政赤字越小越好,因为赤字融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赤字融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国家财政又非常困难,可以想象,在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赤字财政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应作为财政宏观调控的一项目标,使其始终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这一指标在15%左右为宜。

X13~文教、科学、卫生费/财政支出(%):从表1~1中可看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而且一直降不下来,这说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在我国财政中有稳定的较高支出。建国以来,我国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始终是单纯由国家供给的福利事业。这使国家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吃大锅饭的状况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应该根据这项费用支出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特点,建立一种福利原则与市场原则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新体制,使国家有可能减少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支出,降低财政负担,把国家有限的财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去。

X14~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财政支出(%):这项指标对通货膨胀的统计指标影响较大,似乎应该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即在财政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应缩小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从1992年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经济要腾飞,基础靠工业,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陈旧,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偏低,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表1~1中可看出,十几年来这项指标稳中呈下降的趋势,说明国家欠帐很多,因此,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除企业自身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外,国家必须在财政支出中增加这方面的支出,不断给企业注入新的科技能量。所以,项指标不能作为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通货膨胀,确立的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调控指标如下:

1.基建拨款占财政支出;2.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3.财政价格补贴占财政支出;4.各项税收占财政收入;5.债务收入占财政收入;6.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7.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8.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

以上是依据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财政宏观调控目标,它是利用历史样本数据建立起来的,但有时只有定量分析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定性分析作补充,这是因为一些最新的信息指标并没有历史数据可查,因此,它在数量分析模型中也无法体现出来,必须进行定性分析,另外,任何一种计量统计方法,都是从表面的数量关系出发,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因此,都有一定的方法角度缺陷,因此,也需要一些定性分析作补充。根据前面的定性分析,还应增加以下调控目标:1.房地产收入/财政收入;2.国有资产收入/财政收入;3.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增加这三项财政宏观调控目标是因为, 房地产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将是今后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其对缓解财政困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的财力保证,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可以减少一些臃肿的财政负担。

五、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确立以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以保证调控目标的最终实现,对于上节确立的财政宏观调控目标,其相应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为:

1.严格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超常增长

行政支出的超常增长,不仅是财政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必须从严控制。控制行政支出,除控制人员编制、控制开支标准和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以外,还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

2.把财政补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近两年来,随着价格改革的加快,财政补贴已有所减少。今后随着价格改革和住房改革的深化,财政补贴会逐渐减少。但是,从根本上讲,财政补贴是实行财政调控的产物。所以,财政补贴作为一个财政宏观调控手段将继续存在,问题在于把财政补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凡涉及增加财政补贴的改革,必须量财力而行,否则,就会助长通货膨胀的发展。

3.扩大财政投资的调控作用

财政投资最能体现国家的意志,财政投资对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都能起到直接的调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基建拨款占财政支出”这一指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这是正常的,但下降过多也不利于宏观调控,一般控制在20%左右。

4.扩大社会保障支出的调控作用

社会保障支出在实现分配比例合理的调控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此项调控,对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对于就业,对于社会安定,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是一种应当大力发展的财政调控手段。但社会保障支出不能由财政支出全部包下来,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结构正向老龄化发展,如果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财政支出包下来,这无疑会加重财政的负担,刺激通货膨胀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筹集和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把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成社会全面参与、国家积极调控的新格局。

5.调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的供给办法

我国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既不能是单纯由国家供给的福利事业,也不可能是完全自负盈亏的盈利事业,而应当是把福利原则与市场原则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以往,其经费由财政供给的比例太太,加重了财政的负担,今后,应逐渐实行自筹经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

6.坚决控制财政赤字,控制债务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财政赤字分为刚性赤字和弹性赤字,我们应该在不轻易扩张刚性赤字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弹性赤字,使债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降到最低点。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中央财政的支出更有效,调控更有力,循环发展更加稳定、健康。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国家的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体制改革的进程。

7.实行彻底的分税制改革,保证中央财政的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分税制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规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这样就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来源。分税制改革彻底实现以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基本已经理顺,中央财政收入得到了保证,并且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稳步的增长。这样就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央财政调控乏力和被动的局面。

8.加强财政收入的管理,压缩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从目前来看,加强财政收入的管理,压缩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的可行方法有:加强预算外收入的管理,坚决落实中央关于集中预算外资金的有关措施,促使其合理流向,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度膨胀,同时,利用间歇资金支持生产,扩大流通,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挖掘潜力,培养新的财源,变预算外收入为预算内收入,如重视房地产、国有资产事业的经营,通过改革,使它们由财政负担变为财政增长的一大财源;杜绝随意减免各项税收,防止财政收入的外流。

9.强化预算约束,保证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

国家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必须遵照组织实施,一切有预算收入征收任务的机关,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将应征收的款项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以保证预算收支任务的圆满实现。

10.进一步完善财政信用的调控功能

财政信用分为三种类型,即债务型、债权型、和债务债权型,其调控作用一个比一个大,但财政信用调控的运用是三者有机的结合,是综合调控的结果,只是在调控的过程中有主有次。从目前来看,应在普遍发展债务型财政信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债权型财政信用,谨慎发展债务债权型财政信用。

以上针对前面确立的财政调控目标,探讨了相应的一些财政调控政策,这些政策是一个整体,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最终实现,依赖于这些政策的制定和综合运用。

标签:;  ;  ;  ;  ;  ;  ;  ;  ;  ;  ;  ;  ;  ;  ;  ;  

建立财政宏观调控决策体系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