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发展与重新定位的思考_经济论文

深圳经济发展与重新定位的思考_经济论文

关于深圳经济发展及重新定位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后,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浦东新区比照经济特区实行相同的优惠政策,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流动格局开始发生了某些变化。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把上海建成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后,上海的发展势头越发强劲,至今已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对深圳经济特区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工作及思路上真正做出及时调整,以迎接和应对时势的变化和挑战。

深圳的优势

1.作为经济特区仍然享有最优惠的政策条件。虽然经济特区优惠政策大部分已被取消,现有的又被各地效仿“普惠”了,但征收15%企业所得税仍然是目前我国最优惠的特殊政策,因此可以说经济特区依旧是国内经济政策最优惠的地方。即使将来连这一条也取消了,那也只是与其他地区处于同等的政策条件水平上,本身并无劣势。

2.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早几年即在GDP、财政收支、银行存贷款等各项经济指标上全面超过天津,成为我国经济总量名符其实的第四位城市(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尤其是在财政方面,深圳由于城市新、人口平均年龄低、市场调节面广(相应财政补贴少),所以城市负担较轻,可用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的投资较多,使用得好可极大地促进深圳经济快速发展。

3.深圳连接香港。香港毕竟是全球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并且经济管制最少,法律体系极为健全,各种可兑换货币和资本均可在港自由流动,多年来被国际各类机构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深圳仍可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重要商贸中心的作用,利用其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良好的基础环境,连接国际市场,为我所用,发展自己。此外,深圳还可以直接从香港获取各种国际商务信息,具有资信灵通、及时、便捷等优势,有利于我们确立全球观念并从全球视角来考虑和寻求深圳的自身发展。

4.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深圳在建设过程中遵循了经济特区设立之初即确定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少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谁都承认:深圳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深圳引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所创办的企业,均是通过市场机制自主组合而成,极少行政干预,所以时至今日,深圳与内地其他城市(地区)相比仍保持了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制度领先的优势。

5.深圳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端,西衔珠江出海口,东临太平洋深海通道,建设海港的条件十分优越;并且直接连接澳、非、欧、美等世界各洲,海运位置极佳。从港口建设的腹地来看,深圳背靠珠江三角洲,又与香港结合在一起,既是全球最密集的加工产品制造基地,又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此外,地理上还处于东南亚各国的中心位置,香港国际机场通往亚洲各国任何一个重要城市的航班,其航程一般不超过四个小时。也正因为如此,深圳发展的短短20年中,加工业迅速崛起,进出口贸易连续十年雄居全国第一,2002年比第二名的上海多出口145亿多美元。而且,即使近两年都说深圳在全国的竞争格局中地位相对下降,但港口、机场的运输量却连年大幅增加,2002年集装箱吞吐量一举超过762万标箱,当年即净增253万标箱,并在世界集装箱港口排名中跃升第六,成为世界港口、海运发展史上的奇迹。因此,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这一国际商易中心的特殊位置,应是深圳长远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优势。

需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

1.过去深圳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主要是从特区建设的角度着眼,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而现在再企望利用优惠政策寻求发展的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发展思路,苦练内功,依靠真本事、硬功夫,真正与其他地区(城市)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公平竞争。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关键体现在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比较中,尤其对深圳这样一个市场化水平高、开放度大的经济体系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看深圳工作如何、情况怎样,关键就是要看能否在国内的地区竞争中始终保持一个最好的投资环境,而这一点在于国内外的公开评价即公认。只要深圳的投资环境能够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和一流水准,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即可保证城市综合竞争力长盛不衰。

3.目前我国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中竞争激烈,并且在各类资源的争夺中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不与其他城市作比较、害怕去竞争是不行的。但比较不是比规模大小,而重要是比质量、比内涵、比谁更具竞争力。深圳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示范市”的目标,规划到2005年人均GDP要超过7000美元,反映的就是一种质量指标。质量指标只有依靠提升经济质素和内涵才能达到,而绝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否则,深圳无法实现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的水平。深圳有过一马当先、独领风骚的年代,但今后更要学会在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中摆正心态,把握时机,赢得主动。

4.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城市,又是深圳的近邻,早期深圳向香港学习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至今香港对深圳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最大城市,其基础雄厚,管理规范,也有许多值得深圳学习的地方。但深圳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在于补己之短,千万不可盲目地照搬和模仿。这一点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文化等特点。香港本身经历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其高地价、高工资、高福利政策直接导致楼价昂贵,从而形成街道狭窄、房屋拥挤、空间不足的情形,尽管是一个国际营商中心,但绝不是一个恬静优雅、环境宜人的享受生活之地;并最终形成高成本及严重的经济泡沫。这些都是深圳不能学、不应学、也难以学到的。上海过去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至今行政管制过多,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不足,许多东西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这些在软硬件方面均留下明显痕迹,如城市拥挤、人口密集、交通不便,存在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旧观念,营商成本明显增高,等等,这些都是深圳不可学习的地方。如果深圳什么都学的象香港或上海一样了,人家来深圳干什么?这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一个城市要有自身的特色和风格,在软件的建设上,也必须要有深圳的长处和特点。深圳要向前看,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审视和发现自己,从中找到和产生属于自已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寻求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是生活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在意识上深圳要跳过香港、上海,向国际上领先的城市看齐,寻找新的坐标系。而发展方向应是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近期受各种条件和因素所限,深圳可以是一个国际化程度不足的城市,但在意识上绝对要成为一个超前并与国际接轨的城市。

深圳的新定位

以上我们分析了深圳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优势条件以及今后在发展中需要理清和扭转的主要观念。我们需要大刀阔斧地整合这些优势条件,使其在经济增长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最大效用,从而实现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核心在于:要从“商业通道”以及联合的角度来重新思考深圳的定位和发展问题。

十年前盐田港码头建设时,深圳的集装箱吞吐量不足10万标箱,当时不及香港吞吐量的一个零头;1991年深圳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时,客运量只有几十万人次,在国内机场排位中名不见经传,并且当时认为深圳机场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是不可能或遥不可及的事。但时至今日,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不仅在前几年早已超过广州、天津、青岛,国内排名稳居第二,而且短短几年又飙升为世界第六大集装箱港口,并继续向前列逼进;机场的发展同样出乎意料,不仅客运量在2002年即突破900万人次(预计2003年突破1000万人次),而且货运量增速更加惊人,几大国际著名航空货运公司纷纷抢占深圳国际航空货运业务,开通了欧美等重要的全货机国际航线,深圳正稳步向国际航空货运中心挺进。两港齐飞,发展现代物流业,早已成为深圳的共识,是深圳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尤其是人力资源,更因价廉物美、取之不竭而格外突出,在全球范围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使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加工类产品生产基地,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接受,并被欧美等国誉为“世界加工厂”。而在中国,最早从事这类加工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即是香港、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迄今已走过20多个春秋,目前仍然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加工产品生产基地。大量加工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销售,而香港、深圳又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所以这里自然成为货物运输和人流的集散地。这就是香港为何长期雄居世界港口排名第一的缘故,也是深圳进出口贸易为何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并且港口货物吞吐量成倍增加的原因。简言之,深圳地处国际重要的“商业通道”中心地带,这是深圳加工业迅速发展,海港、机场等客货运输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此外,从全球来看,这类国际重要的“商业通道”地带,在中国还有两个 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另一个是京津唐环勃海湾地区。这两个地区比较,环勃海湾地区因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较差,气候、地理环境、出海位置和建港条件也略嫌不佳,所以尚未对珠江三角洲构成太大威胁;而长江三角洲因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条件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环勃海湾地区,并且目前发展势头很猛,将对珠江三角洲构成严峻挑战,是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这当中,珠江三角洲出口“商道”在货运、人流上分散为香港、深圳、广州三个点,而长江三角洲则主要集中在上海一个点上。换句话说,如果从每个城市相对于两个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定位来看,港深穗的集合相当于一个上海。这正是近几年上海为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潜力足、后劲大的重要原因。但从几个城市进出口额、港口吞吐量和机场客货运输量来看,港深穗三个城市的总合显然又远比上海大得多,每一项统计指标都基本上是上海的2.5-3倍左右,这说明珠江三角洲到目前为止其加工产量、经济规模等又远在上海之上。总之,集中有集中的优点,分散也有分散的好处。分散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位置和所长进行合理分工和组合,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并且城市规模发展适度,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宜于提高运行效率,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等等。

根据深圳位居国际重要的“商道”中心地带以及在珠江三角洲所处的位置,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优势和所长,深圳在未来发展中应在三个方面苦下功夫。

第一是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港口和机场的发展。预计未来在若干年内深圳仍可保持极佳的发展势头。但当中要注意几点:一是抢占先机,超前做好规划和建设,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始终要在国内保持领先一步而不能落后半步;二是带动其他行业——主要是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大做强深圳整体经济,另方面也可为物流业的发展夯实基础和提供支持;三是积极主动地走出深圳,构建联通华南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扩展深圳的物流腹地,只有腹地广阔才能使深圳的物流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加工业。随着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的地价、工资等水平大幅度上升,始终处于全国的最高水平。但从全球视角来看,总体上深圳仍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仍然不失为一个加工类产品生产的最佳基地,具体有利条件有:深圳港口、海关(通关)便利,又靠近国际市场,货物进出口十分畅通、顺达;全年气候温暖潮湿,四季温度变化小,冬季白昼时间相对较长,便于生产的组织和销售;连接香港,进出境方便,宜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商务信息和开拓业务;深圳的人均收入水平虽然居于全国高位,但打工阶层劳动时间长、工作效率高、所创财富大,所以相比内地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组织生产所需的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金融等服务业创新意识强,服务水平高,创业条件佳,等等。只要深圳能够长期保持这样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加工业的发展,相信可以不断创出新的公司、新的产业,并成长壮大。深圳只有把现代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做强做大,才能保证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的长期发展。

第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如果按城市人口平均计算,深圳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的网点数量、密度、从业人数、人均银行存款、股民密度、保险的深度和密度等均为全国最高,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此外,深圳创办了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金融行业的科技含量、电子化水平、用卡环境也处于全国高水平。金融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深圳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水平,现代金融业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深圳应十分重视和支持现代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以此来不断进行金融深化工作。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应是主动迎接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一方面按国际标准开展业务,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按国际规范来要求和约束金融机构,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金融服务业。

从国际重要的“商业通道”出发,在明确深圳定位并牢牢把握深圳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在策略上深圳仍有许多需要做好的工作。第一要积极加强深港协作,密切关系、共谋发展。合作必须建立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合作双方必须从大局出发,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求大同存小异,自觉自愿地携起手来,合理分工,寻求合作和发展的新突破,并最终实现双赢。第二,深圳特区二线,随着时势变迁已越来越失去其早期的作用和意义,反而成为阻隔深圳与内地联系的一道屏障,并且也隔断了特区内外作为整体进行规化和发展。另外,目前深圳特区内已显容量不足,亟需扩大发展的空间。因此,总体上看,二线相对深圳的发展已弊大于利。所以,不失时机地撤消特区二线,应是深圳急待做出的明智之举。同时要结合撤二线的具体步骤,打破原来特区内外相互分隔的规划建设格局,从全市一盘棋整体考虑提前进行重新规划;在新的整体规划中要设计出一些新的重大建设项目,加大投资的力度和规模。只要深圳的投资规模迅速提升到每年1000亿元左右的水平,相信深圳经济增长的活力、后劲即可重新焕发生机,近一段时间来笼罩在深圳上空的那种忧虑、困惑等沉闷气氛也将一扫而光。

当然,在撤消二线的重新规划建设中,深圳一定要有超前的眼光,不能盲目投资,走内地城市建设模式的老路,再复制一个新的“旧”城。当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和留有最大的空间,不能联为一体成片开发,而是追求一种组块似的新型城市建设格局,中间以高速公路和快速干道相联接。还要做好“山海”文章,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深圳依山临海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多保留下来一些“山海”等自然景观,以造福子孙后代。

标签:;  ;  

深圳经济发展与重新定位的思考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