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试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试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试

韩 林

摘要: 失地农民由于骤然失去土地,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这在回迁区表现得相对明显。如坐吃山空现象、骗局盛行现象、迁居后的不适应现象等。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农民调适生存状态,保障其心理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尤为重要。以文化振兴充实农民心理,可以通过发扬民间优秀道德传统,参与地方志及家谱、家训的撰写和整理,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等,来提升农民素质,重建其精神家园。

关键词: 乡村振兴;拆迁;失地农民;精神;心理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有所提高,城乡融合度进一步加强,人们的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其中,乡村的主体农民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地农民,由于骤然失去土地,其心理上难以迅速适应。精神领域的问题是大事,发现问题,重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发展。

一、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

失去土地使农民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对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在回迁区表现得相对明显。

生理需求骤然地过度满足导致的非理性生活方式。回迁区常能见到坐吃山空的现象。动迁居民得到大笔补偿款,对于大部分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突然得到这样一大笔钱,一些农民出现了不理智的现象。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进城买房、买车;去高档消费场所挥霍;有的与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在一起,染上赌博等不良嗜好。年龄偏大的农民大部分没有再就业,依赖补偿款生活,无所事事。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城郊失地农民将获得的征地补偿款转化为未来长期生存的资本,尽量避免因征地补偿产生的暴发户心理而导致的非理性消费”。〔1〕

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削弱导致回迁区成为实施骗局的高发地。失地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无事可做,成为一些不法商家瞄准的对象。这些商家有正式的工商注册,标榜合法经营,专门针对这个群体设计了很多项目。如以免费赠送礼品为由把农民聚集在一起进行宣讲活动、免费体检、免费试用保健品、免费使用医疗设施、投资理财免费聚餐、洗温泉、旅游等。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商家群聚于此,不是没有理由的。首先,动迁居民手中有钱,有消费能力。其次,动迁居民有时间,他们没有工作,不事生产,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召集起来,不受时间限制。再次,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容易被说服。最后,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需要亲情和关爱,这些商家培训了数量庞大的业务员,他们对客户嘘寒问暖、端茶倒水、洗脚敲背、送水果鸡蛋,做得比子女都周到。此外,动迁户的居住地一般都比较集中,为扩大宣传提供了便利。动迁居民一般都比较集中于几个小区,此前都是一个个村庄,动迁后还是邻居,大家都熟悉。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看到有认识的人在做,就会觉得很安全,便跟着熟人一起参与。商家采取介绍人提成的办法,使实施的项目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受害群众损失钱财是一方面,精神打击才是致命的,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后果而上演了很多悲剧。

(3)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综合异常指数的计算,认为当异常元素较多,组合特征不明显时,综合异常Z2既不会遗漏异常元素,圈定异常面积适中,又有利于查证工作等突出优点,建议采用此种形式异常圈定;当异常元素较少且组合特征明显,综合异常Z3更有针对性,此时采用Z3形式圈定异常较为合适。

地方志的撰写及家谱、族谱、家训、家规的整理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第29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鼓励乡村史志修编”。〔4〕之前乡村的文化工作多是政府派人来做,是自上而下的。这样做的优点是工作人员文化水平高,缺点是对乡村文化本身不够了解。而由当地农民来做自己的文化工作,就不存在这种隔膜,但缺点是文化水平不高。前者是旁观者,而后者是亲历者,二者各有所长,能够取长补短。可以由文化部门派人对本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发挥农民对自身文化了解的优势,主要做基础工作。同时,由文化部门派来的专家进行指导,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二、满足农民心理需求的措施

满足社交需求,促进社交往来,丰富精神生活。拆迁破坏了原有的社会关系,重建这种社会关系才能使失地农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轨道。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熟人社区,促进情缘关系、地缘关系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增强失地农民的归属感。社会关系的重建不能强行介入,应该发掘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并发展。第一,激发人们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的热情,如武术、打陀螺、抖空竹、踢毽子等,促成集体娱乐的氛围;召开大型运动会。第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活动也应该保留并发展壮大。共同的参与定势是当地居民心灵的寄托。第三,社区广场舞。失地农民空余出很多时间。社区广场舞只需要一个音响设备就可以开展起来,吸引相当一部分人。与城市广场舞的不同在于,小区里有办丧事的,当天广场舞就会临时暂停。失地居民区的人们原本生活在相同或邻近的村庄,能够照顾彼此的感受,更具有温情。第四,集市及庙会活动。此类活动是已经形成传统,定期举行的活动,在相近地域内大家都熟知其时间地点,民众会自发地参与其中。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通过此类活动的维护加强人们的交往,维系情感。

满足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分两种,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美国女作家简·雅各布提出了“街道眼”的概念(《大城市的生与死》)。她认为,传统的聚居群体会形成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人们的面孔、建筑等,使居民彼此认同,形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公共生存空间。“拆迁意味着城市内部移民过程的发生,被拆迁人将要远离曾经生活的那个充满地缘与情缘关系的熟人社区。”〔2〕动迁区老年人的安全需求最强烈,这也是骗局盛行的原因。应该完善医疗养老产业,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令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动迁安置房区骗局盛行的现象非常严重,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但单纯的“堵”是行不通的,还必须采取措施来“疏”,预防或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上述骗局针对的是平时的保健、常规慢性病、老年病等非突发的身体不适而设计的。可以与社区合作,采用政府支持,商企合作的办法成立专门的机构部门。政府可以联系医院、社保部门等开展包括常规体检、慢性病医疗咨询、日常保健指导、空巢老人突发状况应急预案、日常吃喝娱乐旅游项目等。费用由政府补贴一部分,同时也由居民承担一部分,居民所承担的部分一定要低于市场价格。有政府做后盾,价格又低于市场价,便能够取信于民。心理安全的满足是全方位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便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拆迁占地补偿款、安置房等解决的是生理需求,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上述问题的产生,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遭到外力破坏的结果。所以重建和满足这种需求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针对性地满足动迁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马斯洛的理论,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努力:

满足生理需求,即生存发展的需要。动迁时所有的补偿措施都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可以成立心理工作指导小组,在动迁前就做好心理指导工作。第一,补偿款的使用。首先需要解决补偿款的合理分配问题。乡村有一个普遍现象即大家庭中有些不动产的所有权不明确。由于成年子女走出乡村发展,家里的房子及土地一般就由留居于农村的老人及其子女来打理,在老人在世的情况下,很少明确地提出房产及土地的归属问题。但当补偿款一下发,资金在老人与成年儿子及女儿之间的分配如果处理不好,便会引起纠纷,这也是老年人动迁后最苦恼的问题之一。心理指导小组应该专门针对这一问题,做好准备工作。指导合理分配补偿款,防止因分配不均引起纠纷及养老纠纷等。其次,按比例分配资金的使用,包括生活必需品的购置,日常开销、存款、保险等比例。最后,引导农民理性消费。第二,未来的职业规划。不从事农业之后,如何进行再就职,需要做哪些相应的准备等。第三,日常生活的安排。心理工作小组主要是解决动迁户的心理问题,如果直接公开使用这一名称估计是门可罗雀,大部分人对“心理”一词是很忌讳的。所以建议心理工作小组与动迁工作中的相关部门合并开展工作。在动迁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失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放眼未来,科学理性发展等。

挖掘民间优秀道德传统,提升农民素质。传统道德是农民的文化基因,尤其是“孝”文化根深蒂固,回迁区老人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关爱老年人,发扬孝文化,具有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动迁房及补偿款为子女尽孝提供了场所及资金支持。除了健全养老制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硬件”措施外,更应该从“软件”着手,发挥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老人在时,尽心尽孝,身后之事,老人没时,“丧尽礼,祭尽诚”。孔子曾经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传统中国乡村经过历史沉淀而显现出的特点,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提升道德。

三、以文化振兴提升农民素质

刚才打开门时,眼睛看到地上躺着一封信的瞬间,他以为又是退信。那种“查无此人”的退信,他收了一百多封。再看时,他的眼睛放光了,不是退信,千真万确的北京来信。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动迁使农民失去了生产的方式,人生价值无从体现,所以要采取措施,使失地农民找回自我价值。可以开展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培训,使居民处于学习及享受学习的成果之中,充实日常生活。开展这种培训的目的有三:第一,获得自信。学习是获得自信的途径之一,通过培训使其具有一技之长,得到天生其才必有用之感,自然而然会产生上进心。第二,充实生活,使无工作之人也有事可做。通过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充实精神生活。同时,也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并能加强职业技能。第三,在原有村民所熟悉的领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如种植、养殖、修理、木工、瓦匠等。此类工作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基础,提高比较快,有助于解决生计问题。

安全与社交需求的缺失导致回迁后的不适应现象。从乡村民宅迁居到楼房,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尤其解决了农村家族最大的负担即青年的婚房问题。但对于年龄偏大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在生活上有很多不适应之处。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奔向城市,老年人密度大,“空巢老人”现象比较普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思维方式等与城市差异较大,不适应感比较明显。因为失地农民有钱,有时间,精神生活不够充实,所以才会形成坐吃山空的现象,成为不法商家瞄准的对象。自身角色转变太慢,导致迁居后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情况。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拆迁为新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拆迁在改变物质的同时,对传统的旧观念形成了冲击,如重男轻女思想。调查中发现因动迁而出现的部分家庭财产纠纷,多数是因为男性继承人排斥享有同等继承权的姐妹,要独占财产而造成的。个别纠纷最后对簿公堂,结果,所有的子女不分性别,依法享有同等继承权,所有财产平均分配。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及只有男性才有继承权的思维定势是引发此类事件的根源。而法律的介入,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对“养儿防老”思想意识的挑战。客观上推进了男女平等,有利于促进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有破有立,是文化演进的动力。拆迁破坏了乡村文化秩序,解决这一危机的途径是建立新秩序。这种新秩序不是简单的乡村文化的重建,而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互哺”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类型,其重难点在于农民精神家园的重建。应该采取措施,“重构农村精神文明,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其树立“大文明”观念”。〔3〕当前的学术研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举措,这里仅从文化角度提出具体措施。

2013年6月从佛山当地种植的“鸿运金钻蔓绿绒”快速繁殖无性系群体中筛选到10 株变异株,与亲本“鸿运金钻蔓绿绒”相比,颜色更加丰富鲜艳。对1 株变异单株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栽培和育种目标性状稳定性观察,结果表明,突变单株易工厂化繁殖、后代性状稳定,综合性状好,符合育种目标,命名为“鸿福金钻蔓绿绒”(表1)。

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利用乡村优势,挖掘民间文化,尤其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起到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作用。拆迁切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土壤,原住居民正是这些文化的承载者,可以在政府的倡导下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传承。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艺性、技艺性项目,如剪纸、风筝、医药、酿酒等,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同时,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民俗文化由于失去了存在场所而面临危机,可以寻求替代途径进行转移传承,这在客观上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名的并不多,有些价值不大,有些在拆迁过程中才被发现,也有没及时发现便被破坏的,这些都是以前农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文化部门的宣传倡导,使人们具有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下午,我们哥几个在工厂的更衣室里。脱了便服,换上工装,离倒班还有几分钟,我们都闭着眼睛,用指头在膝盖上打鼓点。哥们儿朝洛蒙走进来。尽管他咳嗽一声,涮涮嗓子,但我们谁也没睁眼看他。

在政府的主导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主要有三大力量:一是乡绅、乡贤的作用。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前多是族长等,在当地民众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了这部分人的参与,有利于开展工作。“乡贤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资源体系,我们可以借助乡贤群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发展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的乡村经济。”〔5〕二是乡村精英反哺。历代都有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离开家乡,在外面打拼新天地,但却从来都无法割舍那份乡愁,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这是乡村发展的先天人才优势,他们的支持,会为乡村工作的开展锦上添花。同时,挖掘乡村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加以培养。三是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文化服务。街道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与高校、医院、科学研究所、企业及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中获取人才支持及智力援助。

深栽造林用到的乌柳枝干春季截取母树上生长健壮的1~3年生萌生粗壮枝,插干大头直径在2~4cm。选择无机械损伤,无抽条干缩,无畸形,无弯曲和无病虫害的枝条。剪除枝条全部的抽条,剪取枝条中部作插干,插干长约110~120cm。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价值体系存在两种需求,一种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降低的低级需求,另一种是随着生物谱系上升而产生的高级需求。满足了低级需求之后,追求高级需求,追求真、善、美,从而完成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这两种需求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失地农民的心理必须调试好,才能安放自我,消解矛盾,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才会有和平稳定的大局。而这种心理调适,应该以文化振兴为内核,这样才会更加持久,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唐云锋,解晓燕.城郊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心理障碍归因及政策干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6):148.

[2]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5(3):57.

[3]孙玉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的重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2):41.

[4]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1958.htm,2018-09-26,21:10.

[5]赵春草.乡贤文化重塑与乡村治理优化[J].人民论坛,2019(1):67.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Landless Peasant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n Lin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udden loss of land,imbalance of peasant,the landless peasants have a series of social psychosocial problems,which are obvious in the relocation area.Such as unemployed phenomenon;The prevalence of scams;Inadaptation after relocation.According to Maslow’s theory,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guide peasant to adjust their living conditions,protect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social needs,security needs,respect for needs,and selfrealization needs.To enrich peasants’ psychology with cultural revitalization,we ca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asants and rebuild their spiritual homes by carrying forward the outstanding folk moral tradi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writing and collation of local records and genealogy,participa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etc..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demolition,lost farmers,spirit,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2019)11-0070-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 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失地农民的精神重塑研究”(项目编号:L18BSH011)、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院)2018 年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大连动迁居民的心理调试研究”(项目编号:2018dlskyb1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韩林,大连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严 瑾

标签:;  ;  ;  ;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