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183号;五种货币形式的继承变化;货币数量理论_货币数量论论文

货币183号;五种货币形式的继承变化;货币数量理论_货币数量论论文

货币#183;货币五种形态演替变化#183;货币数量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五种论文,形态论文,数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分工产生货币 货币始于产品交换,产品交换始于劳动分工。一旦人类社会发现,劳动分工能够取得更高的生产率,带来更大的利益,使社会成员获得更多的幸福,那么,货币作为产品交换的媒介而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位一体的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被称作商品。大千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的自然物,但是并不是每一种自然物都能被人们认为是商品。人们承认某个自然存在物是商品,则是由于它具备着三个彼此不可分割的要素:价值、使用价值和同种商品数量。

价值 某个商品的价值为人们在生产它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使用价值 为人们对于某种商品的最后一个(边际)使用的效用所决定。

数量 对于某一个商品,这个商品的本身总包含着它自有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这无需证明。但是,一个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体现必须是与人发生着关系时才能体现,它体现于人与物的生产与消费相对关系中。人与商品发生关系的时候,人总是与商品的复数形式打交道。如饭总是一碗碗地吃,衣总是一层层地穿,庄稼总是一亩亩地种,零件总是一批批地生产。一个商品(商品的单数形式)在与人关系中体现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却是同类商品集体表现。每一个商品都带着它自身对人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却非得通过同类商品共同作用而共同体现。这就像是班中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对于全班的平均成绩都有影响一样。依据商品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同类商品中某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于是可知,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与着同类商品的数量有着绝对的关系。而商品又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因而,价值也与着数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商品数量因素的重要性 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仅把商品规定成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而忽略了商品数量这一相当重要的因素。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体现离不开该类商品的数量。从而,商品不光具有两重性,而是具有三重性,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自然物。一个商品在体现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同时,就非得把同类商品的数量带入构成自身要素不可。商品具有的这种“一滴水反映着太阳七彩”性质相当隐蔽,既难以被人发现,也易以为人所忽略。然而,正是因为忽略商品数量这一要素,长期以来,使得人们在理解货币的本质上也出现了偏差。

货币本质是转移人对物的所有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的发生,就有着我生产的产品不是我需要的,而我需要的产品不是我生产的。某一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对于特定的拥有者来说,它呈分离状态。因而,克服产品内在的分离状态,向着价值与使用价值结合状态的回归运动就顺应发生,产品由着生产者向需要者的转移也就必不可免了。两个产品在两个拥有者之间的转移是有条件的,其理想状态是达到两个相等:其一是,两产品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其二是,两产品具有的边际效用替换值相等。当这样的交换进行之后,参与交换所有者双方得到的产品既没有任何损失,也没有任何剩余。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将具有这种两个相等形式下的产品交换称为商品交换。为了使得商品交换能有效与顺利进行,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货币形态来适应这种社会性的需要。货币的本质就是在两个相等的必在条件下进行人对物所有关系转移。

货币自身的规定性 货币在从事人对物所有关系转移中,具有它自身的规定性。在教科书中,定义货币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认为货币具有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五项职能中,世界货币职能只不过是货币在一种特殊的领域中运用,它本身并不构成货币的某种规定性。取消这项职能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于货币规定性的讨论。

价值尺度与使用价值尺度的统一 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其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是对商品进行衡量。它就像是天平上的砝码,虽以某种金属作为它自身的材料,但对于任何其它质料的重物均能给以称重。然而,上面曾说过,一件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因而,货币的尺度就应包含价值与使用价值双方。即它的尺度具有两重性,一是价值尺度,另一是使用价值尺度。它对于商品的度量应该同时度量价值与使用价值。如果我们仅强调它具有价值的尺度,而不认为其具有使用价值的尺度,就有一种造船而让船空载的可能,这种认识在实践中的危害已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明显凸现出来。“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在我国1958年大跃进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样生产结果在货币上的体现,就是为各种劳动支付出的货币不能在市场上购得与其内蕴使用价值相称的商品,从而整个市场显得物资匮乏。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经营机制的革命,让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重塑经济运行微观基础。从经济运行角度上说,企业通过投入产出过程,以人类劳动的投入,换得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产出,在市场上以价值尺度进行出售竞争活动,以货币的获得为标志完成了循环。劳动者以其在企业中的劳动投入获得了货币报酬,依据其使用价值尺度,在市场中对来自各个企业的生产产品,依据各种商品边际替换率的顺序进行理性购买。通过这么一种起于生产、终于消费的过程,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回归运动得以实现。而为之作嫁衣的货币,也在循环运动中得以体现它的两种尺度功能。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外显 上面所说的货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尺度,指的是货币的内在性质,但货币具备了内在的这一性质,却能引发出另一功能,就是将该统一尺度给予外显。打个比喻,用天平称重物,其机理是重力对于物体的吸引,但表现却是砝码的加值。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数量的判定,就是通过货币的数量将之外显,使之以着一种物质的形象出现在人的面前。原本是人与人之间、介之于物发生的相对关系、所决定的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通过了货币的外显异化作用,现在却以着一种物的纯粹形式出现在人的面前。这使人非常易于迷惑。各种货币拜物教的起因就是如此。

流通功能、计量功能、贮藏功能、借贷功能 正由于货币能够具有纯粹物的形式,所以它就得到了流通功能、计量功能、贮藏功能和借贷功能。流通、贮藏、借贷功能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有描述,在此尽可省略,仅对于计量功能作一概述。由于货币的内涵有着价值与使用价值,外显又成为一种纯粹物的形式,于是,利用着货币的物质形式,而又有着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这二个等价关系,就可以对社会的物质财富生成与人类劳动力的消耗进行量的计量。一方面,由货币可以计价值的功能,我们能够在某个时期中,小至一个人,中至一个工厂、公司,大至一个国家以至整个世界,对于生产中人类一般劳动力的支出进行测量。另一方面,由货币可以计量使用价值的功能,我们又可以对于某个时期中,人类从自身劳动产品中获得的效用予以计量。现代经济统计中的GNP,就是利用了货币的计量功能,对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总量进行统计的结果。同时,正由于这种统计功能,我们又可对于各个国家的生产率水平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生产率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要是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货币的这种计量功能,那么,整个现代经济的分析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货币五种形态 货币从发生之日开始,截至今日,已经经历了五种形态:第一形态,商品自身;第二形态,金属货币;第三形态,具有含金量的可兑换的纸币;第四形态,不可兑换纸币;第五形态,以信用卡为代表的虚体货币。这五种形态的货币组成一种渐进演替的过程。

货币的商品自身形态 货币的第一种形态——最原始的形态,就是商品自身。当一个商品参与交换易手后,却不能够满足易手后持有者的特定需要,这时,这个商品对于该持有者来说,它的使用价值等于乌有(严格地说,使用价值不可能乌有,只不过在他心目中的商品效用替换顺序上,这个商品次序排列在后)。但是,这个商品却含有他人在生产它时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而在交换易手的过程中,是用了自己的某种消耗了劳动时间的商品对应调换。于是,在持有者的心目中,这个商品无疑具有着自己所消耗了的劳动时间。换句话说:这个商品在持有者的眼中,丧失了使用价值,但仍具有价值。商品持有者并不害怕拥有它会引起损失(只要该商品不腐烂、变质,即只要它能够保持着它的使用价值),这是因为,在之后的某个时期,他完全可以将它用来交换具有自己所需要使用价值的另一类商品。

对于拥有者持有的用于今后交换的商品,无疑就是一种货币。如果,我们探讨它是否具有货币的功能,那么无疑必然存在。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应具有的功能,无疑商品本身也必然具备。但是,这种货币形态还显得非常原始而且难以辨析。然而,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最原始状态的货币事实上已孕育着金属货币的萌芽。

货币的形态也正是沿着从商品本身往金属货币的方面演进。古代历史上,贝壳、毛皮、牲畜、绢帛等都曾经是货币,甚至于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像美国内战时期,烟草还被充当着货币。

货币的金属形态 货币的第二种形态是金属货币。对于社会中的任一特定个人来说,金属货币都没有使用价值。(与上述的分析一样,严格地说,金属的使用价值并不可能没有,只不过在他心目中的商品效用替换顺序上,金属的次序排列在后。如果不能保持着这一点,那么金属货币就有可能被挪为它用。有宋一代,“钱荒”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规模铸塑铜器和铜佛。“缁黄之家,兑礼铜像,易模变巧,动必满堂……由以钱为之耳。”(《李觏集》卷十六,转摘自叶坦著《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第210页,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因为金属具有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蕴含劳动量大即价值大,便于携带等,取得了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地位,从而充当货币。历史上,中国很早就确立了金属货币,秦汉时期,就以铜制币。而将银这种贵金属确立为货币,大致始于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货币一直是银铜复本位制。

与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数量三大特征相比,金属货币明显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属性,但仍保留着价值和数量这两个特征。

金属货币的确立,标志货币所有功能统一过程的完成,这大大方便了商品交换。自然,方便的交换媒介也强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商品交换的强劲扩张需要有充足数量的货币供给,金、银等贵金属毕竟是稀少之物,而为从自然界中提炼它,人们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劳动,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巨大的劳动消耗显然是一种浪费。

由于商品交换过程中,金属货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尺度功能和流通手段功能仅在交换的一瞬间发挥作用,只要货币充当着交换媒介时,能够保证着卖出与买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等,那么,人们在实际交易中就不用关心手持的交换媒介——金属货币——是否具有着足值的价值。正由于此,以符号代表足值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就可能产生。

先开始的是金属货币的赝品。宋人李觏曾议:“销一法钱(国家铸钱),可铸四五(私人铸钱),市人易之,犹以二三,则常倍息矣……。国失法钱,而民得恶钱(赝钱)。”(《李觏集》卷十六)而后则是,国家与银行(钱庄)有意识地运用信用担保,发行不足值的金属货币以至于最终是完全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这样,一种新形态的货币形态就出现了。

可兑换纸币 国家与银行(钱庄)以一定量的金属货币储备,发行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并且宣布,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无条件地保证按纸币上记载的货币数额兑换金属货币。

最初,国家或银行发行纸币时,有着百分之百的金属货币准备,即以一个单位的金属货币发行一个单位的纸面货币。至今,在货币单位上仍留有这种痕迹,像英国货币法定单位——磅,中国古代的银票也用重量单位“两”,就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在社会化的商品交换中,货币起着一种不停地周转于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润滑剂作用。在这种周转流通中,当货币以其符号的形态出现在各商品交换者手中,同时意味着,它所包含着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以观念形式出现在货币拥有者的意识中。于是观念驾驭着符号,不足值的货币甚至没有任何价值的货币就代替着足值的货币,这使得国家或银行(钱庄)可以以自身拥有的金属货币,超值发行货币的数量,也即超额发行纸面货币。只要不面临着的是全社会纸面货币的拥有者同时要求兑现回金属货币,就不会出现信用危机。

关于这一点,在历史上,各国的政府与银行都早已认识到了。我国早于北宋天圣年间,就在四川发行了官营交子(纸币),以三年为一界(相当于三年旧交子换成新交子),“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备本钱三十六万缗”,(即金属货币铜钱的准备率为28.6%强)。

同时,国家与银行发行纸币还有利可图。宋代统计实施交子后的结果:“常有三分之一之利”。因为纸币“盖必有水火之失,盗贼之虞,往来之积,常居其一。是以岁出交子公据,常以二分之实,可为三分之用。”(《浮沚集》卷一《上皇帝书》,周行已,转摘自叶坦著《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第227页,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可兑换纸币虽可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但自身已失去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然而它还保留着货币三大特征之一——数量特征,即纸币有着由着金属货币所决定的数量限制,它无法随意发行过于庞大的数额。不然,将面临着挤兑危机。纸币像是一只高飞的纸鸢,其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所持有,所运用,是因为它的线仍拴在具有十足价值的金属货币身上。

商品货币、金属货币与可兑现货币的储藏保值功能 以上三种货币形态,之所以在商品交换中,为人们所接受,所持有,所运用,是因为它们在沉淀时期,具有着一种保值的功能。这三种货币的拥有者,在他自认为合适的地点、时间、情况下,都能够利用这些货币,换回含有或标有的等量价值的需要商品。即使是国家主体与国家主体之间,以黄金或英磅、美元(因为发行这两种纸币的国家,以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作其货币的信用担保)作为最后支付手段时,国家之间的支付也只不过利用了它们贮藏期间的保值功能。

货币的生息功能 如果在货币运行机制中,能够出现一种新的功能,取代了货币的保值功能,那么,可以预期“商品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纸币”这三种货币形态会被一种新货币形态所代替,或者说,被不可兑换的纸币取代。那么,有什么功能能够代替着货币的储藏功能呢?

货币的本质虽然是人与人在生产与消费中形成关系,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但是,货币的外显,却是与拥有着一定的社会物质相对应,它表现出一种人对物的所有关系。拥有着货币,意味着可以拥有、调度、控制一定数量的物质。对于这些物质的处理,可以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消费),也可以将之投入生产领域(再生产)。

将货币投入生产领域,不仅可以获得货币形态的本值,而且可以获得货币形态的增殖报酬。这种报酬的来源,可以归于两个方面,一是剥削,二是由于货币自身循环运行与商品实物运行的矛盾所带来(关于后一种来源,作者已探究得其机理,但限于篇幅,将在另文中予以揭示)。这样,当将一定数量的货币投入到生产领域中,不仅可以保值,还可以生息。

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个人,与其将货币贮存,不如将货币重新投入再生产,这种趋向就如同水往低处流淌一样自然。

当然,拥有货币与拥有一定的生产手段并不是一回事。然而,现代经济的两大支柱,银行制度、产权制度。却可以将闲置分散于个人手中的零星货币,聚集起来运行。于是,拥有货币者的理性行为,就不再是将之闲置,而是将之存入银行获息,或者将之购买股票生利。

这样,货币必须具有内在价值的最后一道防线——贮藏保值功能,就被货币的生息功能所攻破。从而,观念的货币就堂而皇之地取代了足值的货币。不规定含金量的货币(不兑换货币)与可兑换货币功能完全一样,在微观,任何个人使用时没有任何不方便之感,而宏观,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也不由于两者的不同而显出异样,而且,由于总体经济上不再需要拿出大量劳动去提取昂贵的贵金属,整体劳动的使用就更为合理、节约、有效。

不兑换货币 正由于货币的生息功能代替了货币的贮藏功能。国家就可以发行不兑换货币。这种不兑换货币,已完全失去了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仅仅是一个观念上的符号,但仍保留着它所具有的数量特性。这时,总体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不再是一个外生变量:由着贵金属矿发现的多少与发掘的难易而变化波动,它成了一个内生变量,受控于社会商品的实际生产量与国家意志的调节。在这之前,货币数量由商品交换的需要与生产金属货币所用的劳动数量所共同决定。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国家都无法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货币数量的多少。但是,不兑换纸币就不同了,它的数量可由着人的意志(如国家)来决定。在社会商品的实际生产量与国家意志两者之间,国家意志起着更为主动的作用。当然,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体系,必然有一个合适货币数量与之相应。国家虽有着发行货币数量的主动权,但由着经济安全运行的实际需要,货币发行数量还是受限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如果,国家发行货币的数量不依据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而定,那么,整个合理有序的经济运行机制就会打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国民党统治后期的中国,以及现在的南斯拉夫、俄罗斯等国,都饱尝货币天文数字般超量发行的通货膨胀恶果。

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的贸易结算,也有着与不兑换货币相适应的形式,由货币的生息手段取代了货币贮藏功能,即由国际短期债务形式代替了金本位制时期的黄金结算的手段。

那么,是否国家控制住了货币发行总量就一定可以保证货币总量与经济运行相适应呢?不一定!在下面的虚体货币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确认,货币总量还有着另一种增殖途径。

货币的生灭特性 从经济运行机制可知:现代经济中的商品生产者也就是商品消费者,他付出了一定量的劳动,要求获得内含等值劳动量的商品以供他的消费。货币作为这种生产形式中的运载体,形成与商品实物流运动方向相反的货币流。而由于生产与消费的不间断性,货币呈现出周而复始、川流不息的循环特性,从而作用于从不间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上述的货币循环作用特点,是由于社会生产与消费的交替性呈现出来的假象。如果采用时间加项目的隔离法,货币却显示出一种生灭特性。例如,某一人员或者机构,当从事某种投入产出活动的初始,投入为完成该种循环所需的货币,投入产出活动结束后,它仍收回该笔货币。该笔货币就有为该项活动的需要而生,由于该项活动的结束而亡的特性。货币的此种生灭特性诱发人们产生一种想法:不必要有着真正的货币投入,只要有强有力的信用担保,使得参与该循环过程中的任一环节的人都相信,信用担保着的虚货币与拥有着实货币绝无不同。那么,该种投入产出活动就能顺利地完成。

虚体货币 于是,利用货币的生灭特性,由信用担保着的虚体货币即信用货币就应运而生。当然,并非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发行虚体货币。虚体货币的发行者必须要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卓越的信用声誉。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只有银行等一些巨大的金融机构才有此实力和担保力。并且,由于现代银行拥有一张触及全社会各个角落的网络,以及信用卡与支票的广泛应用,这在机构上也保证了虚体货币为人们所接受和卓有成效地运作。

正因为虚体货币不是实体货币,它不像贵金属货币和纸面货币有着一种实物存在形态,虚体货币的数量,不像贵金属货币受控于贵金属矿的多少与开采难易,也不像纸面货币受控于国家意志的发行,它仅受控于金融机构的决策行为。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都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实体货币准备金作为虚体货币的信用担保,但是,因为准备金比例多少随决策人员意志而上下浮动变化,从而货币总量呈现出机动性和随意性。比如,信用卡的透支行为,就会造成货币的总量增多。

于是,即使本来由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与经济实际运行匹配良好,但由于各个金融机构自行发行的虚体货币增殖,使得参与商品交换的货币总量过多。虚体货币的出现破坏了一元化的国家垄断货币发行体制,使得货币发行权由名义上的国家一元制变化成实际上的多元制。

这种虚体货币数量的任意性必然影响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行。经济繁荣时期,信用货币大大扩张,助长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时期,信用货币死死收缩,把经济进一步推到萧条的深渊。

为保证经济正常运转,国家必然要对货币的数量供给进行宏观调控。现代经济中,一个国家的通货总量,不仅取决于国定自身发行的纸面货币总额,而且还取决于各个金融机构所发行的信用货币总额。国家规定各个金融机构货币准备金的最少比例,并以自己的代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数量与法定准备金比例两者的互动来调控通货量。一国流通中的通货总量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真实货币,由国家中央银行发行,二是以真实纸币为基础的虚体货币,由银行按法定准备金比例以信用创造。

虚体货币与实体货币同样,它本身既无价值,也无使用价值。并且,如果不是超经济(国家)力量的压抑,它本身会没有数量的约束。这意味着虚体货币将突破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所具有三要素的最后一重——数量的约束。

货币的递进演化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底蕴与表现形态。货币的底蕴就是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各自相等的条件下进行人对物所有关系转移。但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它的表现形态却不尽相同。从初始态至现在,它在人们的面前递进演替了五个形态:商品本身→贵金属货币→可兑换纸币→不可兑换纸币→虚体货币。通过上面的对于五种货币形态的阐述,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五种货币形态演进时,货币本身的性质也有着一些重要的变化。

五种货币的共因子 下面极简略地列出五种货币的性质:商品本身(价值+使用价值+外生数量)、金属货币(价值+外生数量)、可兑换货币(外生数量)、不可兑换货币(国家意志决定数量)、虚体货币(国家意志与准备金比例决定数量)。在此可以看到,随着货币形态的演进,货币自身规定性就越来越纯化,从最初的三位一体规定性至最后仅存的数量规定性,从数量的外生性变为内定性。在此,可以发现,五种货币形态都包含着一个共因子——数量。反过来说,对于货币的一种学说——货币数量论,可以适应用于每一种货币形态下。在货币 的早期形态时,货币还具有几重规定性,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于货币,而对于货币的现代形态,货币仅有一个数量的规定性,仅受着数量这一个因素的作用。所以,货币数量论以越来越纯净的面貌出现在经济学家的面前。

发生与断面的研究 对于一个事物的研究,一般均应把对时间间断面的研究与对时间反溯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于货币的研究也应该如此。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货币不但有着数量因素,而且有着价值与使用价值。而由现时时间断面研究,货币仅显示数量特性。如果研究的各方均操一面之词,那就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在我们的经典教科书中,货币含有着价值。但是,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中,已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包含着价值(含金量),包括我国的人民币。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要以现代的科学成果,对于现时的现象予以科学准确的说明。人在胚胎早期有着鱼鳃。如果以成人的身上无鳃说明人身上从来就没有鳃,或者以人在胚胎早期有过鱼鳃来断定成年人必定有鱼鳃,都不是全面准确的论断。对于货币的研究理应持全面、动态和辩证的观点。

标签:;  ;  ;  ;  ;  ;  ;  ;  ;  ;  

货币183号;五种货币形式的继承变化;货币数量理论_货币数量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