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文化与世界文明共生论文

中国“和”文化与世界文明共生

武治国

摘要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文明互鉴”消除各国之间的隔膜,维护世界文明多样化,使文明成为各国交流互动的纽带,这将带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和”文化是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让世界消除犹疑接纳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影响深远。

关键词 】“和”文化 世界文明 共生 繁荣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古代“和”早就以甲骨文、金文形式载入史册。在《易经》中“和”为和善、和谐之意;在《尚书》中“和”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在《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道家认为“冲气以为和”,“和”是阴阳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物质,更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概念蕴含着与人相处的智慧,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

中国“和”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价值

所谓“和”就是用和睦之情交流互动,营建和谐、和平发展氛围,消除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以“和”为纽带形成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并在这个统一体中互相包容、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和”文化是消除矛盾、营造和谐稳定发展氛围的重要手段,践行“和”文化理念有利于实现不同文明的共生与繁荣。

在左右旋转位与左右侧屈位运动的图像采集过程中,患者的腰椎任一方向运动后回到中立位,停顿1~2 s以利于图像的配准,使图像的采集更加精确。

首先,践行“和”文化就是要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膜。当前世界范围内冲突不断,地方保护主义、贸易壁垒、逆全球化理念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隔膜,不利于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和”文化不是无视矛盾、规避矛盾,而是正视矛盾、承认矛盾、解决矛盾,在互相依存、对立统一中找到各国共生、繁荣基点,打造和谐、平衡的和合体系,将争议范围划定出来,倾听各国对于矛盾的看法,择优淘劣、优势互补,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产生新问题,在攻克新问题的同时促进客观事物良性发展,继而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膜,顺应新时代国际社会发展潮流,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和”文化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的积极意义。

其次,践行“和”文化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长治久安。各国政治理念、经济实力、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科技教育等发展因素不尽相同,形成了多元共荣的文化体系,使世界文明得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赋予世界文明无限生机。可以说,“多样”是世界文明繁荣的基础,虽然世界各国交流互动的频次增加、距离缩减,但文明差异客观存在,任何想要取代、消灭、吞噬他国文明的行为都不利于世界文明共生繁荣,也会受到抵制。中国“和”文化基于不同文明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将各国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体系中,关注各国文明发展状态,在彼此尊重、化解冲突的过程中推动各国文明融合发展,在“和”文化关照下让文明相互碰撞,引导各国接受他国文明,继而消除文明偏见,化解世界各国冲突,推动国际社会长治久安。

第二,要积极研究,不断学习。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可知,我国文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在与他国的合作交流过程中研究不同文明的本质,吸纳先进的、科学的文明。例如,我国在革命时期学习苏联文化,积极引入“红色文化”,为我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又如,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被实践反复验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断指引着我国的改革与发展。这些历史事实都充分体现了“和”文化在我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借鉴。在“和”文化指引下,先进文明的引入与学习并非最终目的,将外来文明与本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文明效用,在共生繁荣的文明发展氛围中开拓进取。

“和”文化是我国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气质,“和”文化可以成为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的基础,能营造和谐、稳定的文明共生与繁荣的氛围。

世界文明共生繁荣的中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标准:(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2)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3)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4)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来源;(5)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6)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7)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8)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等。

第一,要互相尊重,深入了解。世界文明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任何文明都应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尊重,相互借鉴、共生繁荣,在相互了解中消除偏见,在多种文化碰撞中焕活世界文明生机。马克思认为,世界文明发展必须打破国家、地区、民族界限,实现世界文明互通共荣的目标。我们应尊重文明差异,对异质性文化进行保护,加强中国与世界互动共荣,为世界文明共同繁荣提供中国智慧。世界文明共生繁荣前提是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与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不同之处,并与本国及国际社会现有文明进行对比,秉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从大局着眼发展世界文明。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借鉴中国“和”文化理念,以中国“和”文化为纽带建立互通互联的文明体系,搭建文明共生共长平台,使中国“和”文化成为世界文明构成要素之一,求同存异、一视同仁地对待世界各国文明,秉持尊重、探索之心走进世界各国文明,将平等、共生、繁荣视为文明发展基础,使世界文明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吸纳优秀文明,摒弃落后文明,使世界文明得以共生繁荣。

最后,践行“和”文化就是要为反霸权主义提供依据。当前世界范围内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以亨廷顿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学家认为“文明冲突”将取代经济冲突、意识形态冲突等,成为国际冲突的主基调。“文明冲突理论”将世界文明割裂成若干区域,并认为各个区域一旦相互接触将产生震荡,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更不利于西方国家自身的发展。中国“和”文化面向世界文明提供解决冲突、化解矛盾、互不干涉、和谐共处的“中国方案”,即“文明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进行文明互鉴,在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的世界文明的同时保留本国文化特色,摒弃滞后、腐朽文化形式,为各国文明综合创新、融会贯通、共生繁荣提供基于“和”文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最终实现反霸权主义目标。

第三,要搭建良好的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各领域互通形成文明共生繁荣网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文明隔阂最有利的方法就是走向文明、了解文明,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融合发展目标。同时,将文明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建立文明共生与繁荣的网络。文明不仅以历史背景等形式予以体现,还与教育、科技、政治等领域关系紧密。在中国“和”文化背景下,将世界各国文明纳入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各个领域,使世界各国文明共生繁荣目标得以实现,为化解包括教育矛盾、科技合作矛盾、外交矛盾等在内的国际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奠定基础,在“和”文化氛围下实现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发展目标。例如,2019年组织召开的亚洲文化论坛,为各国文明交流互动创造了契机。世界各国都应秉持有容乃大的精神,诚邀他国文明走进本国文化体系,通过交流互动吸纳文明精华,弘扬本国优秀文化,在文明碰撞中迸发共生与繁荣火花,消除世界文明发展矛盾,推动世界文明和谐发展。

第四,要提高文化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中国“和”文化并非将多种世界文明简单杂糅,而是根据各国发展需求作出调整,赋予文明多样化表现形式,使世界文明更加繁荣,并在不同文明融合发展中产生新文明,这就需要各国加大文化型人才培育力度,组建文明共生与繁荣研究小组,积极接纳、了解、学习他国优秀文明,继而推动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

综上所述,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工作应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在成本控制管理意识、管理体系、施工材料等问题方面要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开展战略成本控制,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

①王灵桂:《中世纪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伊斯兰文明对世界和中国文化的贡献》,《当代阿拉伯研究(第3辑)》,2007年。

②惠晶:《心灵环保世界和谐记2016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中国宗教》,2016年第7期。

③梁文婷:《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立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编/韩拓(见习)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  

中国“和”文化与世界文明共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