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IAD):附3例报告

网络成瘾症(IAD):附3例报告

一、互联网成瘾症(IAD)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娴,唐文清,武慧多,杨健[1](2016)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对2001年以来10年间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关于大、中学生网络成瘾与EPQ、16PF关系的文献进行计算机检索、筛选、评估及Met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带消极成分的人格因子上表现更多,而在带积极成分的因子上表现更少;大学生和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基本一致,具有相似性,但大学生的人格消极表现更为明显.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义不容辞.

高金红[2](2013)在《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的盛行不仅仅带了生活的方便,而且伴随其出现的还有网络成瘾行为。网络成瘾不只是对于其个人产生身体、心理等方面产生伤害,同样的对于其家庭造成不小的影响,网络成瘾行为的现状如此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学者开始注重对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不同领域对于网络成瘾行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同时提出来了不同的干预手段,但是很多的研究都是以问题和病态的视角来看待网络成瘾行为,以治疗的手段来解决网络成瘾行为,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是助人者和受助者的关系,工作者充当专家和权威的角色。然而与多数的理论视角所不同的是,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将关注的焦点从服务对象的问题上转移到服务对象个人、家庭及其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的优势上,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以合作的态度一起发掘其个性特征中的优点、优良的品质、经历困难、痛苦过程中得到的历练等,辨识服务对象周围环境所能给予其的支持与优势资源,运用这些优势资源去激发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而不是一直纠结于服务对象的问题的成因等已经形成的过去的事件,而是将着眼点放到未来的可能性,刺激这种可能性的发展,从而促进服务对象自发的去改变,去成长,对于自己的未来负责。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的内容:首先,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方法、以及文献的回顾。通过对于网络成瘾行为影响的介绍揭示出关于研究网络成瘾行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文献回顾的研究方法对其他的治疗手段的侧重点进行了解,引出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必要性。其次,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实践原则、评估的内容及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于优势视角的了解,掌握在实践中引用优势视角的需要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注意的事项,减少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介绍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基本思路,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再次,以一名具体的网络成瘾者为例,介绍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实务过程,包括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总结出服务对象的优势清单,与其制定目标计划,持续保持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态度,帮助其自己慢慢地远离沉迷于网络。最后,对优势视角在介入网络成瘾行为进行适用性分析,并找到他的缺陷,同时为优势视角本土化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叶桦[3](2010)在《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IAD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电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临床研究角度客观比较电针、心理治疗、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AD)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电位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在IAD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为临床该病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IAD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心理治疗组、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组(简称综合康复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20天和治疗40天中医证候积分、网络瘾自评分(YDQ)、症状自评分(SCL-90)、Zung氏抑郁自评分(SDS)、汉密顿抑郁评分(HAMD)、认知电位(EPR)指标变化。结果:(1)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YDQ评分、SCL-90评分、SDS评分、HAMD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单纯电针治疗、单纯心理治疗和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改善IAD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疗效。(2)综合康复治疗IAD在中医证候、网络瘾程度、心理症状改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和单纯心理组,综合康复治疗IAD在抑郁状况改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心理组。(3)ERP指标中,综合康复组治疗后MMN波幅较治疗前增高,CNV的B点波幅治疗后较治疗前增高,心理组治疗后CNV波面积较治疗前增大,电针组治疗后C点未回到基线出现率较治疗前降低,电针组治疗后C点未回到基线出现率较综合组和心理组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IAD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网络成瘾程度、抑郁状态、不良的临床及心理症状,与单纯电针治疗和心理治疗相比效果更明显,值得进-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杜宇鹏[4](2010)在《基于ET检测技术的网络成瘾康复治疗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康复治疗方法为手段,初步探讨治疗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ction Disorder IAD)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为IA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ET检测IAD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探讨针刺加心理综合康复治疗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IA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心理综合康复组(综合),针刺组和心理组。另设40例正常人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基线分析。针刺组应用南京产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取合谷,太冲,内关,三阴交四穴,进行针刺治疗,治疗时间间隔为隔天一次,共治疗20次;心理组采用行为-认知疗法,由专业人员进行治疗,治疗间隔为每5天治疗一次,于下午4-5时进行,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4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综合组采用针刺治疗加心理康复治疗的方法,针刺治疗同针刺组,心理治疗同心理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IAD自评,ZUNG焦虑自评,安菲莫夫校字量表,脑电超慢涨落图(Encephalofluctuograph Technology E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各量表评分显示,证候积分,IAD自评,ZUNG焦虑自评,SCL-90相关各因子比治疗前得分显着降低(P<0.05);安菲莫夫校字量总阅、总删、工作速度、IMC比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错漏和错误率比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脑电超慢涨落图s谱s2显着升高(p>0.05),s11显着下降(P<0.05)。a竞争图值显着升高(P<0.05)。三组治疗方法对IAD都有一定的疗效,治疗后三组间比较,综合组各量表值较针刺组和心理组有显着差别(P<0.05),综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组和心理组;针刺组和心理组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针刺和心理治疗方法无优劣之分。结论:(1)综合、针刺、心理治疗IAD都有一定的疗效。其中综合组疗效最显着,优于针刺和心理治疗方法;针刺和心理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对IAD的治疗无优劣之分。(2)综合治疗IA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升高患者中枢神经的谷氨酸水平,降低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水平有关。

余祖伟,申荷永[5](2010)在《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概念、诊断标准、成瘾的基本状况、成瘾的归因、成瘾的干预措施、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以后的研究趋势。

杜宇鹏,朱天民,金荣疆,钟兰[6](2009)在《近年来网络成瘾的病因及治疗学研究进展概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捷的同时,也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由此伴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显着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疾病,然而目前对其研究较多的则是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认识和干预。文章主要概述了网络成瘾的现状,发病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生物医学、心理学、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加以总结和探讨。以对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

阎媛[7](2009)在《网络成瘾的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文献分析法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治疗的方法;分析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的特点;对网络成瘾治疗方法进行了综合及比较,为网络成瘾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李赓[8](2009)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方法(1)总结网络成瘾青少年缺乏求治动机的原因、成瘾者的非适应性认知、成瘾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对应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2)以确诊的96例成瘾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给予本研究设计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八周后采用Beard修订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自动思维问卷(AT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同时采用YDQ减分率和来访者本人及家长的疗效报告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认知行为治疗后:(1)研究组YDQ总分、CIA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2)应对方式中求助因子分较治疗前显着增加;(3)SCL-90中抑郁、焦虑、敌对等反应情绪的因子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4)反应认知的自动思维总分、SCL-90中躯体化、应对方式中自责因子分在治疗后显着降低;(5)应对方式中退避等因子分、SCL-90中强迫因子分在治疗后显着下降;(6)SCL-90中人际关系和敌对因子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7)认知行为治疗后的显效率为59.1%(26例)、有效率为29.5%(13例)、总有效率为88.6%(3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自我和家长的疗效报告反应成瘾者的情绪明显改善;81.9%的成瘾者上网态度、学习兴趣、生活目标都明显改善;86.4%成瘾者能驾驭上网欲望,79.5%成瘾者能控制下网时间;75%成瘾者家庭关系改善、人际交往增多;结论(1)本研究设计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着疗效;(2)定向、共情、积极关注和重塑希望等技术能有效启发和维持成瘾青少年的治疗动机;(3)情绪识别、意向重构等技术能有效改善成瘾青少年的负性情绪;(4)检查证据、自我暗示、提示卡等认知技术能有效纠正成瘾者的非适应性认知;(5)行为契约、反向实践、放松训练、生活情景练习等行为技术能有效改善耐受性增加、戒断反应、强迫性使用网络等成瘾行为;(6)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可改善家庭关系、增加人际交往,促进成瘾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恢复。

赵萌,黄悦勤[9](2008)在《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概述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作为一种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2.1亿,35岁以下的人群占81%,其

缪金生[10](2006)在《也谈网络瘾的治疗》文中指出介绍网络瘾的治疗。

二、互联网成瘾症(IAD)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成瘾症(IAD)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编码与录入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2.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的关系
    2.3 大学生、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的关系比较
3 讨论
4 展望

(2)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网络成瘾的概念及界定
        (二) 网络成瘾的危害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关于网络成瘾形成的理论与研究
    二、关于网络成瘾治疗的研究
        (一) 药物干预
        (二) 认知、心理干预
        (三) 环境干预
        (四) 其他干预
    三、关于现有研究的分析
        (一) 理论分析多,治疗实践少
        (二) 注重外界干预,忽视网络成瘾者自身的能力
        (三) 缺乏社会工作理论视角下对于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
第三章 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理论框架
    一、理论内容
        (一) 理论脉络
        (二) 概念框架
    二、实践原则
    三、评估
    四、介入网络成瘾的思路
第四章 介入过程分析
    一、实务框架
    二、介入过程
        (一) 建立关系
        (二) 优势清单
        (三) 个别目标计划
        (四) 持续合作
        (五) 结束关系
        (六) 评估
第五章 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一、适用性分析
        (一) 对象的适用性
        (二) 方法的适用性与缺陷
    二、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三、本土化的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IAD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电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或脱落标准
        1.2.5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6 退出(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质量控制
        2.5 异常情况的处理
        2.6 随访
        2.6.1 随访目的
        2.6.2 随访方法
        2.7 技术路线
    3 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
        3.1 治疗方法
        3.1.1 电针治疗组
        3.1.2 心理治疗组
        3.1.3 综合康复组
        3.2 观察指标
        3.2.1 人口学资料
        3.2.2 安全性指标
        3.2.3 疗效指标
        3.3 疗效判定
        3.3.1 疗效判定标准
        3.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 使用试剂及仪器
        3.5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治疗前基线分析
        4.3 临床疗效分析
        4.3.1 治疗20天后三组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4.3.2 治疗40天后三组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4.3.3 治疗前、治疗20天、治疗40天三组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5 讨论
        5.1 中医学对IAD的认识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法
        5.2 西医学对IAD的认识
        5.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5.2.2 现代康复干预措施
        5.3 电针结合心理治疗IAD
        5.3.1 针灸治疗
        5.3.2 量表的使用
        5.4 疗效分析
        5.4.1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分析
        5.4.2 网络瘾自评量表结果分析
        5.4.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分析
        5.4.4 SDS量表结果分析
        5.4.5 HAMD量表结果分析
        5.4.6 ERP结果分析
        5.5 结论
    6 课题特色
    7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量表
附件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ET检测技术的网络成瘾康复治疗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技术线路图
3 治疗方法
    3.1 针灸治疗组
    3.2 心理治疗组
    3.3 综合治疗组
    3.4 主要仪器选择
    3.5 观察方法与指标
    3.6 异常情况处理
    3.7 随访
    3.8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基线分析
    4.3 治疗疗效统计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网络成瘾的认识
        1.1 互联网的影响
        1.2 人格素质观
        1.3 认知-行为观
        1.4 神经生理学变化
    2 祖国医学对IAD的认识
    3. 综合康复治疗对IAD的治疗作用
    4 脑电超慢涨落图(ET)S谱与IAD形成的关系
    5 α-竞争图与IAD患者大脑功能及认知障碍的关系
    6 网络成瘾患者大脑功能与情绪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7 疗效分析
        7.1 证候积分量表
        7.2 IAD自评量表
        7.3 SCL-90量表
        7.4 安菲莫夫校字量表
        7.5 s谱神经递质分析
        7.6 α竞争图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研究
    1.1 关于网络游戏成瘾的概念
    1.2 网络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
2 关于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率和行为特征的研究
    2.1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率
    2.2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特征
3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归因研究
    3.1 理论探讨
    3.2 现实因素探讨
        3.2.1 个人因素
        3.2.1.1 人格特征
        3.2.1.2 心理需求
        3.2.2 社会因素
        3.2.2.1 家庭和学校教育
        3.2.2.2 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
        3.2.3 网络游戏本身的特点
4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措施的研究
    4.1 药物治疗
    4.2 心理治疗
5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研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5.1 存在的问题
    5.2 发展趋势

(6)近年来网络成瘾的病因及治疗学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成瘾发生的内在机制
2 网络成瘾的治疗现状
    2.1 心理治疗
        (1) 认知疗法:
        (2) 行为疗法:
    2.2 药物治疗
    2.3 中医
    2.4 其他治疗方法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7)网络成瘾的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心理治疗
    1. 强制性戒网瘾法
    2. 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3. 团体心理辅导
    4. 系统家庭治疗
二、 药物治疗
    1. 单纯性药物治疗
    2. 网络成瘾的药物加心理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 物理疗法

(8)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定义
    1.2 临床表现
    1.3 PIU的特点
    1.4 PIU的分类
2 诊断工具以及相关调查问卷
    2.1 Young的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诊断标准[7]
    2.2 Beard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诊断标准[17]
    2.3 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IAII)[18]
    2.4 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IRABI)
    2.5 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Davis Online Cognition Scale,DOCS)
    2.6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19]
3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3.1 PIU的患病率
    3.2 PIU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4 病因学及理论模型研究
    4.1 病因学
    4.2 理论模型
        4.2.1 Young的ACE模型[13]
        4.2.2 Davis的认知一行为模型[14]
        4.2.3 Grohol的阶段模型[45]
        4.2.4 生理-心理-社会模型[9,46]
5 PIU的防治
    5.1 健康宣教
    5.2 心理干预
    5.3 药物治疗

四、互联网成瘾症(IAD)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Meta分析[J]. 李静娴,唐文清,武慧多,杨健.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2]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D]. 高金红. 南京大学, 2013(10)
  • [3]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IAD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电位的影响[D]. 叶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3)
  • [4]基于ET检测技术的网络成瘾康复治疗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杜宇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3)
  • [5]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与进展[J]. 余祖伟,申荷永.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2)
  • [6]近年来网络成瘾的病因及治疗学研究进展概述[J]. 杜宇鹏,朱天民,金荣疆,钟兰. 辽宁中医杂志, 2009(10)
  • [7]网络成瘾的治疗现状[J]. 阎媛.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8]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治疗[D]. 李赓.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9]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进展[J]. 赵萌,黄悦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11)
  • [10]也谈网络瘾的治疗[J]. 缪金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04)

标签:;  ;  ;  ;  ;  

网络成瘾症(IAD):附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