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记者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及发展建议研究论文_张恺玥

机器人记者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及发展建议研究论文_张恺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新闻生产速度已经跟不上现实的需要,迫于生存的压力,机器人记者应运而生。机器人记者相较于人类记者而言具有报道内容更精确和新闻生产更高效的优势,但同时其存在着很多的发展局限。本文通过分析机器人记者对媒体行业产生的颠覆性改变,说明机器人记者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穷,再深入挖掘其目前的局限性,结合大数据的时代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机器人记者;媒体;局限;人机协作

一、机器人记者对媒体行业的影响

机器人记者使报道内容更为精确化。真实和准确是新闻的生命,在人工采编数据的过程中,个体的主观性会导致新闻报道出现错误,而这种错误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但是机器人记者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即使面对庞大的数据,它的准确度并不会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信息的收集精确化。机器人记者的信息源都是从权威数据库搜集而来,且能够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另外在将数据转换成新闻报道中,减少了人为的控制,数据化、智能化的运作全面减少出错率;其二,信息源的甄别精确化。机器人记者在判定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时,无需如传统媒体从业者深入第一现场,只需实施全程监控或者精确分析相关社交媒体账号,从而筛选出真实信息;[1]其三,外文的翻译精确化。虽然智能翻译在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上逊色于人工翻译,但是其在拼写、语法、专业术语等校对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机器人记者的发展局限

机器人记者在给媒体行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自身在普适性、深广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这也是未来机器人记者发展中必须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普适性不强。机器人记者终究只是机器,不像人类有感情、有思想、有创造力,它只能做一些存在大量客观数据的新闻报道,例如模式固定的金融新闻、体育新闻、财务数据、球员信息等。对于一些需要抒发真情实感的新闻,需要进行现场报道的新闻,机器人记者往往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强烈的现场感是事件新闻的一大特点,许多重要细节都是需要亲临现场才可以获得的,这一点机器人记者显然存有缺陷,其特定的程序无法准确地拿捏情绪收放、语气轻重缓急的分寸。

深广性不够。深度的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进行深入调查,不仅需要梳理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厘清其中的人物关系,还需要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类工作显然对于现阶段的机器人记者是无法完成的。机器人记者生产新闻主要靠数据的提取,然后再套入固定的模板自动生成新闻报道,这类新闻往往只是表面化、简单化的数据罗列,内容往往是简单枯燥,表达不明确的,严重缺乏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大量读者的流失。

灵活性欠缺。笔者认为一篇吸睛的新闻报道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趣、有温度、有创新,而机器人记者产出的新闻明显达不到这三点。现阶段,机器人记者的新闻生产流程比较固定,就是将筛选的数据直接套入既定的格式中,这就导致了撰写的新闻报道机械化、程序化的问题十分严重,缺乏模式的创新和随机应变,同一类新闻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在数据上进行了变更,如此便会造成阅读疲劳,不利于新闻的传播。

安全性挑战。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机器人记者的出现更是加大了信息安全保护的难度。因为机器人记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互联网来搜集信息,再通过精确化甄别,最终筛选出有效的数据,整个过程中机器人记者需要实时监控分析一些社交账号,这极有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如果不加快明确新闻报道搜集的数据信息和个人信息间的界限,将会阻碍机器人记者的发展。[2]

四、发展建议

(一)拓宽报道领域

其实早在几年前,美国为了保证战争前线的时效性就开发出了“阿富汗探险者”用于战争报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未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机器人记者所生产的新闻肯定不能只拘泥于金融财经类和体育新闻报道类,应当逐步扩展到突发新闻类,比如战争、刑事案件以及自然灾害领域,甚至还可以涉及到医疗咨询等方面。

(二)多维度挖掘隐性关联

目前机器人记者的工作流程是依靠大数据和编订的程序来搜集信息并寻找新闻事件的关联,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进行简单地整合,再套入到既定的模式中,这样产出的新闻往往深度不够,读起来乏味可陈。所以在未来需要突破单一维度的局限性,深度挖掘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然后再合成新闻稿件,如此才会大幅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适用性,才能让新闻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刻。以娱乐八卦新闻为例,要想博取公众眼球,增强其深度广度,可以通过互联网用户搜索的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列出两个明星之间的相关人物,根据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再进行分析推算,这样所产出的新闻真实性更高。[3]

(三)加强新闻可视化生产

机器人记者产出的新闻之所以缺乏可读性,有一大重要原因是没有图像,然而新闻本身是一种文字和图像相互映衬、相互交织的艺术,没有图像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新闻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所以机器人记者如果想要打破同类新闻几乎没有差别的局限,就必须完成对自身的全面改造,从而优化数据新闻操作。在未来,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与文字相匹配的图像或是实现对新闻的快速抓取。

(四)采用“人机协作”,创造工作机会

德国的机器人专家普拉德曾说过:“未来的智能工厂不会变成‘无人工厂’,而是‘人机协作工厂’。”可见“人机协作”必然会成为处理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虽然机器人记者具有信息搜集精准化,新闻生产高效化等优势,但是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人类记者所特有的语言组织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是机器人记者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超越的。如果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机器人记者将更多地是辅助人类记者采访写作的一种工具,智能地为人类记者直接编写出成文的稿件,从而节省了时间,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还能够腾出时间让人类记者专攻深度报道,去从事体现人类智慧的工作。[4]因此,“人机协作”是一种能够让人类记者和机器人记者和平相处的有效模式。

(五)提供个性化服务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指专业的媒体组织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对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开展大规模的信息传播,具有公开性、社会性和大众性的特点。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传播更多是在私密性较强的社交平台上进行,因此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必将成为未来媒体行业传播的主流方向。基于此,机器人记者可以通过将传播内容细分成多个类别,采用多样化生产方式,从大众化转向个人化,为公众提供自动生成的数据分析服务或者只供个人阅读的文章。这种面向个人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业态延伸,必然会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机器人记者甄别信息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编订的程序自动比对海量的信息内容,并互相验证,从而判断该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二是通过监控某新闻事件关联度最高的媒体、个人或机构的反馈再进行分析判断。

[2]参见张硕:《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机器人记者现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8期。

[3]参见管琼:《“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现状与趋势》,《新型传媒》2017年第2期。

[4]参见鲁烨:《“机器人记者”在发酵》,《中国传媒科技》2015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恺玥,女(1997—),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方向:新闻学

论文作者:张恺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机器人记者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及发展建议研究论文_张恺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