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无线通信基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张运凯论文_张运凯

探究无线通信基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张运凯论文_张运凯

摘要:通信技术发展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加深,使得无线通信基站的建设成为了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而在当前的行业发展条件下,无线通信基站工程在施工管理中仍然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必须得到相关行业人员的重视。由此,本文从无线通信基站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入手,在基站选址、站址定位等内容上,提出具体的执行策略,并以此作为参考内容,供相关研究参考。

关键词:无线通信;基站建设;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引言:通信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基本实现了大规模的网络化普及,并在应用水平上,通过数据、影响、语音等形式的多媒体融合形成了新型的无线通信业务。因此,无线电基站的建设水平,必须与社会对通信的需求相对接,并在不断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技术优势条件,使无线通信基站在使用过程中,能发挥出更好的价值作用。

一、无线通信基站工程施工的常见问题

无线通信基站工程的施工建设工作,仍然处于典型的处方性发展模式,在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并在与时代发展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差异化内容。

首先,在基站选址工作中,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条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整体规划,尤其在城市空间的建设中,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得影响,无法在合适地区进行基站建设,这也使得选址的合理性条件,必须经济问题作出让步[1]。然而,选址合理性的缺失,也同样发生在偏远地区基站的建设中。由于交通条件相对闭塞,发展存在明显的阻碍性条件,使得山区地区的无线通信基站建设工作,在质量条件上有着明显的不足,甚至在后续的运行维护工作中,也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使其故障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置。

其次,在设施条件的选择上,由于建设工作计划性的不足,使设备使用与基站建设条件不能发挥出成本最大化的特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完成建设项目后,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预制的设施条件无法发挥出功能的特点[2]。例如,在城市中的无线通信基站建设,经常会由于周围建筑环境的影响,降低信号的传输水平,如果能与其他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此类问题是可以避免并消除的。

另外,在工程施工项目中,由于岗位工作人员在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条件,因此,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违规作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带电作业的过程中,对于使用工具的绝缘防护,是技术操作人员经常遗忘的内容,不仅对无线通信基站的建设水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二、无线通信基站工程的优化管理策略

(一)基站选址工作

无线通信基站工程在施工建设之前,必须重视选址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在兼顾地形、交通、用户分布、地价等条件的基础上,使选址地点更适合与信号的传播,将信号直射的覆盖范围可以得到更好的覆盖[3]。在基站类型上,应将容量站尽可能的设置在话务量相对较为密集的地区,从而有效的吸收与整合周围的话务工作。

同时,基站在站址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的利用地势条件,使自身的高度高于周围的环境与建设。以此保证对于信号的接受与发送,从而尽可能的较少建筑物对于天线的阻挡条件,使通信线路更加畅通。通常情况下,在城市中建设的通信基站,其高度条件应在30m-40m的区间内,而在郊区或是农村的基站,其建设高度也不能超出40m-60m的限值。而基站的选址建设中,还需避开人为噪音较大的空间环境,并减少环境条件下的电磁干扰水平。例如,在城市中的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天线电视发射台的通信基站的建设中,应在选址之初,就尽可能的避免建筑施工中出现明显的干扰,并降低人为建筑空间对于信号的影响。

另外,在乡村或是偏远地区的基站建设中,必须遵照成本最优化原则,避免在高山上进行基站的建设。高山上的基站,不仅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水平,在运行与常规性维护的工作中也十分不便,大大的增加的通信企业的成本消耗水平[4]。又由于高山站的信号人口覆盖率有限,并经常在信号塔下出现“塔下黑”的问题,所以,无论如何都必须禁止高山建站的内容,并在偏远地区的站点站点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出管理优势,从而提高站点建设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提高信号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站址定位方法

对基站的定位工作,是保证基本建设工作的中的基础,也是为基站提供基础数据资料的重要内容。在对无线通信基站进行定位的工作中,主要通过手持式的GPS定位测量仪器来完成。使用GPS设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的完成站点经纬度与海拔条件的确定,也能在山脚海拔的指导下,明确基站的海拔,从而更好地的确定基站站址的空间位置,得到基站建站高度数据。

在工作实务中,如果发生塔桅与机房距离过大的问题,应在分别对机房的建设点与塔桅的建设点进行测量,并在GPS设备的精度控制下,通过传统的经纬定位法与小数点定位法两种办法进行记录,从而帮助经销商更好的选择数据参数,使无线通信基站的服务优势被明显的凸显出来[5]。

完成站址拟定工作后,需使用数码相机对基站站点与周围环境进行拍摄,并在留存记录。在拍摄照片的内容上,首先应对机房的平台环境进行记录。然后,将站点正北0°作为起始点,沿顺时针方向进行360°旋转拍摄。在记录方法上,可以将45°作为一个标段,完成所有数据的采集。另外,还需对拟建基站的覆盖环境进行拍摄,并尽可能的用图片的形式将所有影响通信信号传输条件的环境拍摄下来。注意,如果基站建设是在野外完成建设的,必须要对引入基站的高压电线的图像资料记性采集。

(三)载频配置操作

基站建设的载频配置条件,必须跟据基站覆盖范围以及相应的业务量水平进行确认。在进行载频配置的工作中,应对基站覆盖范围下的环境空间进行信息调查,在统计人口密集化程度的同时,确定其分布条件,并直接使用相应的数据模型计算出该基站所承担的基本业务量水平[6]。然后,再根据以上的话务量级与无线频道呼损率指标,查询相应的爱尔兰B表,从而得到相关规定管理下的配置指标,完成载频话音与控制信道数据的内容。

例如,在某次无线通信基站的建设中,确定了该站的配置标准为S4/4/4的条。在小区共计的32个信道内容中,包含了29个业务信道,还有3个控制型的信道,确定了基本的信道类型。在对此载频配置进行操作的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假设其呼损率条件为2%,在查询爱尔兰表B后,得到的话务量指标为21.03Erl。由此,进行进一步推理,当每户的最忙话务达到0.025Erl时,可以通过210.3/0.025=841的计算,确定该小区拥有841×3=2523(户)居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完成基站的载频数计算后,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与数据化的系统计算,确定该基站所需应用的设备条件。例如,当小区人数在500以下时,配置一个载频设备就可满足日常需求;而当此站处在山区环境时,同样的人数条件就需配置两个载频条件才能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

(四)天线系统选型

对于基站建设天线系统的选型,必须在分集方式、增益条件、水平半功率角、垂直半功率角等内容上,进行明确的区分,以此保证天线选择的合理性条件。在整体网络构成中,城区的基站覆盖较为接近,距离条件相对较短,使用中等增益条件的天线,将参数条件控制在15.5dBi就可完成信号的传输[7]。而在山区或农村地区,由于覆盖距离条件相对较大,因此,必须在天线选择上,使用增益水平较高的设备,并将参数维持在17dBi左右,以此才能保证天线使用的合理性水平。

另外,在天线类型上,还可将其分为典型的空分天线与双极化天线。首先,空分天线中,通产会采用空间分集的方式进行处理,将使用环境与空间的随机变化条件作为信号的分集指导。空间距离条件越大,多路径的传播差异内容就越明显。在此条件的影响下,势必会降低深度衰落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系统的优化。其次,在双极化的分级方式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畸形发展特征,既水平极化与垂直极化,并在信号内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内容。在理论内容上,这两种极化的表现,不会发生相互干扰的问题,然而却在移动通信的传播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互耦合的问题。但这种能量的泄露相对较小,在计划的分集中,仍然可以实现良好的增益内容,并在福田县的辅助下,就可完成整体系统构建的,并达到节约成本消耗的作用。

无线通信基站的工程建设中,有很强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对各个工程细节进行严格把关,通过有效的约束,才能发挥出基本的技术优势内容。由此,对于天线的安装,应当对技术内容进行充分的管理,以此保证技术指导内容的全面性。实务工作中,必须将相关的技术管理规定内容作为基础,在保证安装高度与位置条件合理性的同时,将天线与塔身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5m以上,然后对其方向与仰俯角度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技术的全面性。施工作业处理的内容上,应在做好防水、防电处理后,根据“三上三下”的基本原则进行处理,并使用馈线防水盒对天线进行处理,在绝缘胶布的缠绕下完成整个操作,并记录天线安装的数据信息。

(五)塔桅设施选择

塔桅是支撑天线的基础性结构,在形式上有多重类型,必须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基站的基本建设条件,对塔桅进行选型处理,从而使其发挥出应用的功能价值,在保证天线稳定性条件的同时,尽可能的提升信号传输水平。尤其在机房楼面的塔桅上,必须进行特殊化的处理内容,并通过专业化建筑施工方法,对其承重能力进行检验与增加,以此保证项目的建设水平,切实发挥出工程管理的中要指导性内容。

在塔桅建设的建筑参数上,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据空间环境的差异化条件,对其建设水平进行有效的约束,可以很好的实现管理工作的落实。首先,在整体高度条件上,应将塔桅的高度控制在20m-80m的区间范围内容,并将拉线角的钢塔高度控制在25m-35m之间,使拉线杆塔维持在9m-21m之间,另外,在抱杆高度与围拢高度上必须分别达到6m与12m的规格参数,以此保证整体塔桅建设的统一性,使管理工作能以严格的标准执行。

另外,在特定的环节中,必须对细节性的数据内容进行调整,维护塔桅参数的适应性条件,提高整体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当基站建设在郊区环境时,天线挂高条件应控制在45m左右,并尽量保持在稳定的水平面上。市区中的基站建设,应将这一参数缩减到35m,且根据周围环境中的建筑物高度,进行详细设定。在山区中的基站条件,必须将周围的植物作为参照物,高出植物5m-10m就可达到标准,因此,郊区的高度参数通常在18m-20m之间。

(六)设备加电管理

施工处理过程中,设备加电问题不仅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也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在进行基站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中,制定明确的管理策略,对这一内容进行约束与控制,从而更好地的完成管理项目。

实务工作中,对于需要加电的施工环节,必须要求工作人员穿着绝缘防护装备,并在使用装备前,对其质量与完好性水平进行检查,以此保证使用中防护装备的有效性。同时,在装备处理上,必须对使用的工具进行特殊化处理,将其适用带有绝缘功能的胶布进行防护,并在多次缠绕的过程中,保证绝缘面在工具上的覆盖范围。而在设备处理上,应先在进行操作前,对通电设备进行检查,用电笔或是万能变等工具,查验设备的正常性水平。

另外,在进行施工前,还需对所有电力线缆进行检查,防止驳接问题对施工处置的影响,如果发现驳接点,必须用绝缘胶布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此完成密封优化。而加电设备的操作上,应严格落实行业作业标准,将电源DC机内部地线与直流电源进行检查,确定其固定状态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

由此作为引申,在进行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还需对工程操作中的技术方法与设备选用规格进行进行不明确,从而提高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安全意识,从而形成企业整体化的规范性管理内容,更好地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总结:无线通信基站作为通信工程建设中核心的控制点,必须在推进通信手段发展的同时,尽可能的提升建设过程中的先进性与合理性。通过对现阶段发展问题的优化,将整体无线通信基站施工与建设推向更具优势的地位,从而在不断突破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并通过经验的深入总结,避免以往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现自身工程优质化的同时,推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姚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软基站技术分析及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07):26-27.

[2]王开武.无线通信基站防雷设计与接地方法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07):71+73.

[3]蒋阅,刘海林,王强.基于基站休眠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能源协作策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8,35(02):69-74.

[4]吕小平,王卿.无线通信网络中基站设备的维护技术探讨[J].通讯世界,2017(14):27-28.

[5]刘泽恒,杨力,黄俊,等.基于无线通信基站三维定位问题的求解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47(14):183-191.

[6]吴成昊.研究山区农村无线通信基站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7(13):54-55.

[7]张福林.基于GIS技术无线通信基站选址与网络优化[J].通讯世界,2017(07):41-42.

论文作者:张运凯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  ;  ;  ;  ;  ;  ;  ;  

探究无线通信基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张运凯论文_张运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