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问问题多读书_中学生论文

少问问题多读书_中学生论文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读点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这种呼声很多也很久了,但是,很多学校好像往往做得相反。语文课堂基本上是“讲堂”,课内课外基本上是“题海”。据我了解,很多中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去过阅览室,甚至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很少去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有几个学校落实了,又有几个学生读了几本名著呢?更不要说新课标推荐的那一长串名著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不读书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即使一些同学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大多无目标性、计划性,阅读取向不合理。我们读一读,比一比各地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能不承认,广东中学生的满分作文的“思维品性”“语文素养”“文化底蕴”与外面的世界差距很大。前高考语文阅卷组总负责人柯汉琳教授感叹说:“要挑出一篇拿得出手的满分作文真的有些难啊。”广东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状况,这与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多做题、懒于读书很有关系。华南师大粤教版教材副主编,高考阅卷组负责人之一陈建伟教授在分析2007年的高考作文情况时,曾发出了“广东小孩要多读书”的呼吁。这是非常有见地非常及时的。我也多次将陈教授的呼吁刊发在《中学生报》《高中新读写》上,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提高广东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广东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任务。我们必须审视新形势,对现状进行反思,借着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引导中学生“少做点题,多读点书”,以提高广东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高考语文命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读书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新动向”。但是,现在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中学生阅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考这根指挥棒。我这里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就是爱好语文的,不一定得高分,爱阅读有思想的,不一定在应试中得到高回报,与语文素养平平的同学拉不开差距。这主要是命题和阅卷造成的。现在,语文阅卷还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众所周知的语文阅读主观题,要不就是阅卷太死,用唯一答案来衡量,忘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鉴赏规律。要不就是“闭塞眼睛捉麻雀”,为保不出错都在23分中浮动打分,这都是你知我知的无奈。由于语文阅卷人员相对较少,时间特别紧,哪有时间去认真分辨比较呢。作文阅卷就更难说了,一篇作文几十秒就评完,评分的主观性、随意性更大。我们读到的一些所谓高分满分作文,就很让人纳闷,(这里我不想举出实例)何况还有数万篇没有“曝光”的呢!读了很多书的同学,考试不一定成绩好,与没读书的也拉不开差距,不像数理化那样效果明显。这给中学生读书泼了冷水,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语文变成了“鸡肋”。这样学生当然是“何苦读书呢?”同时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助长了教师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一直是语文的一个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我们建议,语文高考命题应该根据“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做一些调整,命题导向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读书。同时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给语文安排足够的高水平阅卷人员和足够的时间,这非常重要!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的胆子也要大一些,我们可以学学上海。多从“引导学生读书”方面出题,要让爱读书的同学得高分才好。我们可以在阅读方面设十道八道题,增加分值,这样不想读书也要读啊。现在广东语文命题总是在求稳,这也没错,但好像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去考虑的,这样稳下去的结果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稳步不前”。“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就要大胆改革!我们广东的考试部门,要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流了那么多汗,却在“结果”上被“草菅人命”了,哪能不叫人心痛呢!

二、语文老师要更新观念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多读书

合理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比如读什么,怎样读,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完成哪些基本阅读,根据教材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拓展阅读等等,都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广东师生受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影响比较深,首先还是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做到两少:少讲、少做题。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谆谆告诫我们:“靠讲是讲不出语文能力的”。不少专家也多次批评我们“讲风太盛”,但我们为什么总还要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地讲讲讲呢?我们常常忘了,我们是“学校”,不是“讲校”。上学就是去“读书”的。反思“满堂灌”的教学,它既不能培养学生积累性阅读的兴趣,也无法给学生留足课外阅读的时间。我们语文老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勇气和智慧,充满自信地摈弃“满堂讲”的教风。当然,“一言堂”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太多。要给学生留有读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很多老师责任感很强,不放心,什么都想讲。讲啊讲啊,你讲的到底帮了学生多少忙呢?你自己累不累啊?语文是无师也可自通的,语文老师还是少做“讲师”多做“导师”的好。

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做题,而是“读书”。引导和指导学生读书、作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实践活动。其他学科也许要靠多做题,但语文的许多能力是不能靠多做题来培养的。不要用教数理化的方法来教语文,不要用做题的方法来提高语文成绩,语文题做得过多了,读书的时间就必然少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就必然低了。高水平高素养的语文尖子就会被我们扼杀在做题中了。这的确不是危言耸听。当然,语文的基础是一定要扎实的,但更要善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品性,而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爱读书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初中应该夯实基础,高中应该偏向于阅读鉴赏审美,这样才像是读高中。可是现在高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做语基题,有些教师,总喜欢给学生布置一大堆题,什么“同步训练”,什么“一课一测”全拿来给学生做,还自以为负责。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样做,恐怕是想靠多做题来弥补自己教学效率不高吧。这样,高中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做“读书人”而不是做“做题人”!少讲一点,少做一点题,让一点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完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没有有效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导向,那就没有真正完成教学任务。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读书,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真正的“牛”起来,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是不利的。

三、学校要多想办法,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还是思想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大部分中学生“不读书”,少数学生能读点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阅读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有的学生阅读随意性太大,无目的、无计划,“乱读书”,“不会读书”,甚至有不少家长和学校“反对读书”(指课外阅读)。这种“不读书”“乱读书”“不会读书”“不准读书”的现状是反常的,也是令人担忧的。广泛阅读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说中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间,不仅因为此时更易于接受知识,更因为这个阶段不读书,是终生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影响就更大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课外阅读。我们应从培养人的高度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认真务实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变这种局面。

不久前,著名作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做客上海书展。他告诉在场的中学生,要从社会、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让“情感、理想、人格、审美”成为自己立身的四大支柱。梁衡认为,读书分为六个层次,低层次的读书为了寻求刺激、休闲和寻找信息,高层次的则包括获得知识、思想和审美。他说,读快餐文学可以得到放松,但深层次的东西,只有经典才能带来。学校要进行引导,不能放任学生,如今中学生只知安妮宝贝,不知“老庄”,学校也是有责任的。

不仅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书,老师自己也要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校长和老师:要天天读书,而且要强迫自己天天读书。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胡锦涛语),就要静下心来读书。老师爱读书了,才会有资格有兴趣向学生推荐好书,吸引学生读书。李吉林能成为我国小学领域著名教育家,原因之一就是读书。黎明即起,背唐诗宋词,晚读鲁迅、托尔斯泰……多少年如一日,一个教师能这样读书,想不成为名师都难。

的确,在引导中学生读书方面,学校校长要高瞻远瞩,首先要落实减负工作,把学生从过多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创造。如果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良好的课外阅读,那么对于学生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作为负责实施“减负”工作的主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督促各科教师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每天布置的作业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

广东肇庆中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学校在高一高二每周安排1-2节语文课专门用来课外阅读,实施“三个一工程”,要求学生“一周读一本书”“一个单元要给学生推荐一本书”“一个月一节读书交流课”,还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等等。我觉得这样也许比“讲海”和“题海”要好得多。今年肇庆中学走出了广东省语文状元,这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个省状元并不代表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状元的成长还是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的。引导中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需要的信息和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实在是无须多说了。“阅读能力虽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坚实的基石。魏书生多次说过,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他的学生喜欢读书,即使什么也没有做,他就成功了一半。能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可以断言,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遥远目标了。”(钱梦龙《中学语文教学》2叩7年第7期)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不要把学生变成“做题人”,而要让学生成为“读书人”。靠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语文分数的老师,绝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说得不好听一点,或许是一个没有办法来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只好用做题来混碗饭吃的“臭水平”老师。急功近利的做题法,也许在语文考试中,得意于一时,得胜于一次,但这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做法,也是绝对培养不出语文高材生的。当然,我们强调了“少做题”,就一定要落实“多读书”,如果少做题了,却又不多读书,那语文一定死了。

现在要中学生多读点书,实在也有些难啊。不是他们不想读,而是学业太繁重。即使语文少做点题,其他学科作业那么多,也还是很难有时间读书。但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读书,这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能以作业多为理由而不读书。中学生从初中开始,就要抓紧时间,挤时间读书。初中的时间相对多一些,要多读几本书。不要拒绝课本给我们开出的那一长串书目,要一本一本的读,不要欠账。有了初中读书的基础和习惯,到高中也就会挤时间来读书。

谢冕在北大演讲时说:“我第一要劝你们的,是做书呆子。只有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也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呆子。”现在很多学生就是这样的呆子。他们参加这样的表演那样的活动,总想先做聪明人,这也没有什么错,但就是不参加读书活动,不想做书呆子,只想做聪明人,这就错了。我们不要这种小聪明,要争取将来的大智慧。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让它成为我们的一个口号和行动吧。

标签:;  ;  ;  ;  ;  

少问问题多读书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