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探究论文_高作哲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探究论文_高作哲

山东省章丘第一中学 250201

摘 要: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微课教学 分层教学 自主学习

一、利用微课进行情境教学,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从教学的需要出发,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现实情境结合创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微课可以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由于微课是在课堂教学前拍摄的,我们可以把微课的拍摄环境选择在和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现实情境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加切身的体验。比如,在进行“网络的功能与构造”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按照课本讲授的话,会比较枯燥乏味,于是笔者就选择在学校的网络中心录制这节微课,在微课里笔者为学生们仔细讲解了学校的防火墙、路由器、核心交换机等设备的构造以及这些设备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数据在这里是如何传输的。由于网络中心是学校总的网络出口,它控制着全校的互联网访问,学生们上网时发送接收的信息都需要通过这里,再加上平时学生们没有机会进入到网络中心参观,所以学生们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高大上的。因此,这节微课就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了,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微课实现分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高中信息技术需要学习两本教材,其中涉及若干的知识点,尤其是操作技能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了较大的比重,有些操作技能步骤较多,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做了后面操作忘了前面操作的现象,必须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相关的技巧,提升操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学生从主机组装到网络技术都尝试过,因此学习信息技术非常容易,有些学生平时很少使用电脑,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经常感到战战兢兢,学起来小心翼翼,掌握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出现学得快的同学“吃不饱”、学得慢的同学“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同时照顾到班级中的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往往开展得很被动。利用微课实施分层教学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微课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的,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学会的、能够学好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知识点难度的不同,分别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三、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呈现大爆炸的时代,如果只是依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当今的教育不能再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需要把教育的目标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在走出校门以后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在进行“IP地址的分类”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笔者做了让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IP地址的分类”这个知识点是“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完本节后需要记住每类地址的范围。教材在这一节里对IP地址的分类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列表:A类地址范围是:1.x.y.z~126.x.y.z,B类地址范围是:128.x.y.z~191.x.y.z,C类地址范围是:192.x.y.z~223.x.y.z,对于每类地址范围是怎么得来的没有作详细解释,如果学生不了解地址范围的由来,要记忆这些地址的范围是比较困难的,即使当时记住了,时间久了也很容易遗忘。因此,笔者在进行这一节教学的时候,制作了“IP地址的分类”的微课,详细讲解了每一类IP地址中最小的地址和最大的地址的二进制编码的由来以及如何将二进制编码转换成十进制数,最终得到十进制的IP地址范围,同时还为学生准备了本节的任务单、相关资源、关联课程等资料。在教学开始的时候,把学习目标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节奏,自定进度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对视频进行播放、暂停、倒退、快进和重播等操作,直到把这个知识点完全理解为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

[2]胡铁生 《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论文作者:高作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探究论文_高作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