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农业安全与我国“三农”建设研究_三农论文

中国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农论文,中国论文,生态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04-18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924(2014)03-0237-07

      生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生态安全与国家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息息相关,如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保证中国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并促进“三农”建设健康发展,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生态安全

      生态是指生物资源(动、植、微、农、林、牧)与环境(水、土、气、生、废污)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存在状态。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安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生态安全。邹长新[2]从区域入手,认为生态安全是指一定的时空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各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下,没有超出其自身承载力,能够正常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余谋昌[3]则认为生态安全是指地球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综合表现出各种环境要素的安全性。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指包括生物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安全,即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它们之间存在的“建设与破坏”相对立的矛盾与统一,它关系到国家农业安全与“三农”建设,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环境安全及生物安全。

      (一)国土安全

      国土作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关系到人们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4]。国土安全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5]。中国国土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且由于地区差异,土地质量普遍不高。加上人为负面活动影响,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以及耕地退化等问题,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已经打破了动态平衡,国土资源形势严峻。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亿hm[2],占到国土面积的37.1%;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亿hm[2],占国土面积的27.3%;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1%,国土安全不容乐观[5-6]。

      (二)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生活发展息息相关,没有水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中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水安全这根“红线”更要绷紧。现有河湖退化、水资源浪费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水污染和水源紧缺是中国水安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014年5月9日江苏靖江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这又一次敲响了水资源安全问题的警钟[7]。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已迫在眉睫[8]。

      (三)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基本的安全,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发展的保障。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备受各国的广泛关注。一是大气污染(颗粒物污染):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大量雾霾天气的出现,更是极大地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二是有毒化合物污染:包括有毒有机化合物污染和有毒无机化合物污染,目前环境中有毒化合物种类繁多,对它的预防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环境激素污染:环境激素是指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在生殖方面,如生育力下降、后代生存能力减弱、影响激素分泌和激素活性以及造成生殖解剖学结构的改变(如隐睾症、尿道下裂、子宫内膜异位、阴阳人、发育不全等),而其另一个影响是动物界的雌性化现象严重[9];四是水土污染:生存环境的恶化,触动了人们对水土资源污染治理的神经,同时也加强了人类治理水土污染的决心;五是粮食污染:粮食污染的核心问题是土壤污染,中国粮食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13年5月湖南“镉大米”事件,更是引起公众高度重视粮食污染问题[10]。

      (四)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安全。中国是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物种已濒危或接近濒危。生物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入侵,中国作为一个受到外来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在全球性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公布的100多种最具有威胁性的外来有害生物物种中,中国的外来有害生物物种达到50多种,全国每年因为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而遭受的损失多达上千亿,损失十分惨重[11];二是动植林农地减退,如桉树的引进,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土壤肥力和养分,时间长了,可能引起土地退化;三是生物多样性改变,生物入侵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二、农业安全与“三农”建设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农业安全与“三农”建设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农业安全,主要是指农业的质量安全[12]。按最新中央一号文件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当前中国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的总目标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即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

      根据当前及今后中国的实际,要实现国家农业安全、搞好“三农”建设,必须做到:

      (一)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农业安全的首要任务。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决定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使得食物转向健康、多功能方面发展。通过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强化农产品支持保护政策,严格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以确保食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健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它关系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重点水利工程,治理饮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问题,解决农村居民用水饮水问题;通过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培育优良品种,实现高效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村危房,完善农、林、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促进“三农”建设。

      (三)坚持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当前,坚持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对保障现代农业又快又好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引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二是坚持家庭经营产业性地位,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适度的农业经营。

      (四)健全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涉及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健全城乡规划,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做到:一是加快编制以治理城乡垃圾和污水、改善人居环境为主的规划;二是加快制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及学校基本条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就业问题的规划。

      (五)发展农村金融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这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局。为了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农业改革来适应农村金融,不断提高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重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保险费的补贴比;另一方面通过农村金融改革来促进“三农”建设,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机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农业保险力度。

      (六)推进“三农”建设

      当前“三农”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上存在农产品生产数量不足、农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在农村存在社会公共服务不足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问题;三是农民在经济收入、权利保障以及自身素质方面都有待提高。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选择和必然要求。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紧紧抓好。增加“三农”支出,拓宽“三农”投入,基础建设向“三农”倾斜,带动金融更多投入“三农”建设。

      (七)建设美丽新农村

      美丽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保障农业安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一是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完善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三是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形成“一村一品”的鲜明形象;四是实现农民富裕,村民和谐相处。

      三、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的关系

      生态安全是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的基石,离开了水、土、气、生物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演变、形成过程及对农业的评价与调控的保证,中国今后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化道路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控、高效利用与全面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及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确保生物、生态与环境的安全,才有可能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坚守耕地红线,增加农业综合生产力,最后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及“三农”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资源环境正经受极大的考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依附资源环境存在发展,农业安全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的良好,即水、土、气、生物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演变、形成过程的安全保证,对农业安全的实现至关重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反过来说,农业安全的实现又增强了其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一旦生态出现了问题,就会对农业发展极其不利,继而扰乱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

      (二)生态安全与“三农”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含义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只是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增产,其内涵更多体现了农民权益、农村可持续和农业生态[13]。生态安全是“三农”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资源作支撑,一切的建设发展都只是“空中阁楼”。只有生态安全了,才会有农民权益的保障、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和农业生态安全。而如果“三农”建设的强度超出了生态安全的容忍度范围,导致生态安全被破坏,那么“三农”建设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三)农业安全与“三农”建设

      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了农业安全,如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前提。保障农业安全,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及农民权益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农业生态良好,才能保证农业安全,只有农业安全,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农”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有关中国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发展机遇

      中国农业面临许多的发展机遇,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创新等都将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助力。

      1.国家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1年聚焦农业问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政策的支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机遇。

      2.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14]。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已不只满足于温饱问题,转向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形成对食物、纤维、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产品市场丰富,可供选择的农产品不断增加,这些都将促进农业市场空间的扩大。

      3.农产品价格逐渐提高,农业有可能晋升为比较优势较高的产业。近年来随着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15],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了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平衡,世界范围内农产品价格出现了不断上涨的势头(表1),食品价格指数从2000年的91.1上升到2013年的209.8,增幅达到230.3%。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基本上与国际市场保持一致,政府支持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将可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将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将得到加强。

      

      4.农业生产结构将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和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自身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水产品和部分畜产品、蔬菜、水果及花卉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农业科技创新潜力大。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数据显示,中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距离(表2)。差距意味着潜力,因此中国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三农”建设,以期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1.水资源短缺和耕地退化严重。水是生命之源,它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农业水资源短缺甚为严重。其原因在于:一是非农业用水需求增加,挤占了农业用水;二是水污染日趋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三是农业用水效率低,即农业用水方式落后和农业水利设施老化,造成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16]。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使得耕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下降的趋势。守住18亿耕地这根红线,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确保粮食安全极为重要。

      2.农业生产力(特别是土地生产力)增长乏力。农业生产力是在社会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先进以及生产水平较高背景下,区域农业的物质和经济生产能力[17]。虽然中国农作物产量逐年增长,但主要体现在农作物单产的提高,其增长速度却呈现放慢趋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创新,而土地生产力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一方面国家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还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未能跟上农业生产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不利于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3.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日益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暴露出了一些缺点:一是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易受到市场的严重制约;二是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4.劳动力工资上涨。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往往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大规模转移。据相关资料显示,2002-2009年,外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由640元增加到1417元,增加1.21倍,年均增长12%。与此同时,近10余年农业部门劳动力雇佣工规模逐步扩大。数据显示,1998-2008年间雇工费用比例从5.7%上升到10.8%,2003-2008年雇工日工价从16.8元上升到46.4元,6年间实际涨幅超过1倍[18]。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以及人口老龄化,使得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直接导致农业劳动力工资上涨,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

      5.气候变化的冲击。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滥砍滥伐、土地利用的变化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我国气候变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中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加快,主要表现为极端降水事件增多,洪涝灾害加剧;北方干旱事件发生次数趋多,区域性干旱事件经常发生;夏季高温热浪天气增多等等[19]。气候变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导致高温伏旱,使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不稳定性,致使农作物产量出现波动。

      (三)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生态安全是农业安全的基础,要严格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需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改革创新土地、农民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提升农业生产力。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在城市化、信息化的浪潮中,需要保持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久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农业大户、新型农民组织(如股份合作式的农民合作社)流转,提高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尽量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在各种国家政策支持下,创建规模化较大的农村组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服务[14,20]。与此同时,大力创新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充分、高效、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以提升农业生产力。

      2.综合评价各种国家农业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以提高其在提升农业生产力中的作用。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增加对农业财政的投入,但由于投入结构不合理,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投入资金毕竟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得较高的效益,这就必须对各种农业财政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估量,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发挥其最佳效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3.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面对中国众多人口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与耕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农业科技创新(包括传统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国家需要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加大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打破体制桎梏,使农业科技发展与农业生产需要相匹配,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生态建设、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监管建设,这将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保障食品安全和市场稳定,为提高农业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

      4.在评估主要短缺农产品安全性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对不同农产品财政投入的优先次序。根据中科院发布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报告,中国结构性短缺产品的范围和程度将逐渐扩大,除大豆、棉花和食用油这几类农产品可以得到稳定供给外,其他如玉米、奶制品、糖以及牛羊肉等都将成为短缺农产品[14,20]。一方面国家要对这些即将短缺的主要农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和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估;另一方面根据实情,国家需要对不同农产品投入适时地做出全局性安排,调整不同农产品财政投入的优先次序。

      5.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的稳定供给。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需比较紧张,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准确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国内市场稳定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因此,必须要在参与制定国际贸易环境和全球食物安全治理机制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14,20],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高效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

      6.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选择。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创新了农业经营制度,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素质,能极大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在推动农业转型中处于核心地位。

标签:;  ;  ;  ;  ;  ;  ;  ;  ;  ;  ;  ;  ;  

生态安全、农业安全与我国“三农”建设研究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