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同课程异构”_同课异构论文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同课程异构”_同课异构论文

浅析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引入“同课异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异构论文,如何在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同课异构”在历史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二届教学展示周活动中,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模式,笔者有幸参与了《封邦建国与礼乐制度》(《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4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课的“异构”,通过这次活动也对“同课异构”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所谓“同课异构”,一般理解为依据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同课都是“封邦建国与礼乐制度”这个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另外,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呼应,这些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多变,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在浦东新区的第二届教学展示活动中,参与同一课“异构”的一共有三位教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封邦建国与礼乐制度》这一课的内容,资深教师们在课中集中体现了他们史学功底的深厚,大量史料的运用以及环环相扣的问题,把周族的兴起一直到西周的建立过程讲述清楚;而作为青年教师,则把重点放在了西周建立后所实行的分封制与礼乐制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图表以及现实生活中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以三位开课教师的“新课导入”部分为例,从各位教师不同的导入方式,可窥见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

[导入一]复习提问式:

师:(1)在中国古代史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学者和君主非常推崇上古时期,甚至言必称“先秦三代”,你们知道“先秦三代”是指哪些朝代?在这些人眼中,“先秦三代”时期最值得推崇的是什么?

(2)周从哪里来?周朝是怎样建立的?(阅读教材14页第二段小字,并在地图上落实。)

复习提问的导入方式不仅关照到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又能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线索,自然过渡到新课中。

[导入二]引发思考式:

师:同学们应该都熟悉《封神演义》这本书,其中描绘商纣王如何骄奢淫逸的场景,相信同学们都记忆犹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史家一直把商王朝的覆灭归咎于纣王的暴政,但实际上是不是没有了商纣王的暴政,商朝就不会灭亡呢?于是,老师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商到底是亡于‘政’还是亡于‘制’?”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课。

引发思考的导入方式,能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学习目的明确。

[导入三]激发兴趣式:

师:今天我们的课要从一个谜语开始。第二季开会一个礼拜——打三个上古朝代名

激发兴趣式的导入则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新课的学习。

其实,整个一节课中,除了“新课导入”部分的“异构”的各具特色以外,课中其他两个子目——“封邦建国”和“制礼作乐”的详略安排以及问题设置也都是依据每位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回顾这次“同课异构”活动,通过自己钻研教材,构思基本框架,再试教修改,然后学习旁听其他两位教师的课,最后不断总结反思的过程,使笔者更深刻地理解了“同课异构”的含义,它强调的是在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笔者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许多听课、评课的教师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意见,认为“同课异构”的活动使教学研讨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之后,笔者又有幸跟随区教研员去上海市晋元中学听了李惠军老师的同样一节课。如果说区内的教学展示活动已经让笔者收获不少的话,听了李老师的那节课后,他严谨生动的教学语言,步步深入的教学内容,还有高屋建瓴地对历史问题的理解,都久久地留在笔者的脑海里,使笔者更认识到课堂教学确实是一门深不可测的艺术,在这条路上笔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历史教学中引入“同课异构”的思考

如果说,这次参加到“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增加了笔者的感性认识的话,笔者更想深层次地在理性上思考这样的问题。

1.“同课异构”,到底应该“异构”什么?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就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不同的教师在面对同样一节课文时,“异构”的是教学设计,是教学构思,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

在笔者看来,“异构”,是一种冒险,是一种突破,是一种个性的张扬,是一种对“惯性”的否定。

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种种的因素,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异构”。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教师所追求的。“异构”需要智慧。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借用流行语甚至可以这样武断地说:“教师的教学教师作主。”教学的艺术性,最终也落脚在“教学的个性化”上。

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是特殊的教学能力,是在一般教学能力基础上的发展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的综合。教学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性的教学艺术和方法。

需要补充的是,每位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教学个性,但是教学个性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学的共性,即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授课不能抛开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一节课中,还必须根据教材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具体到历史学科,对于历史发展的一般顺序、一般规律也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述或课上的讨论传授给学生。所以,“同课异构”又能理解为“殊途同归”,那么,也就引出了笔者的下一个思考。

2.“同课异构”该如何把握“同”和“异”的分寸?

有人认为“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研究,也有教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有“很多同”。因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教学目的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有人极力倡导“羞于雷同”,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太多的“异”,则意味着不成熟,也标志着危险。但太多的“同”意味着简单的重复,意味着机械的操练,这与教学的本质相去甚远。

其实,判断“同课异构”活动中不同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孰优孰劣,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能否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同样的,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孰多孰少,也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是在于教师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在这一不断探求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以及其他专业水平。

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教师的最终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教有所获。

只有正确把握了“同课异构”中“异”与“同”的关系,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让教师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够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体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回顾自己所经历的“同课异构”的过程,笔者想说,感谢同课异构,让笔者领略了同一节课不同的风采;感谢同课异构,让笔者站在他山之上审视自己。行道无涯,唯有不断地与人“异构”,与己“异构”,才能在课堂教学之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收稿日期:2009-05-04

标签:;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同课程异构”_同课异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