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管理的缺陷与矫正_投资论文

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管理的缺陷与矫正_投资论文

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管理的缺陷及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项目论文,周期论文,缺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管理的主要缺陷

投资项目周期是项目运动过程的总概括。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投资项目是依照一定规律不断出现的,周而复始,依次循环。投资项目每个循环过程中都要顺次经过一定的工作阶段,这个工作阶段,我们即称之为投资项目周期。一个投资项目周期结束了,通过总结,积累经验,可以为另一个新的投资项目周期的开始打下基础。项目投资就是这样一个无限循环运动,且每一个循环都不是前一个循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的新的循环。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投资项目的性质、技术经济要求、自然资源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投资项目周期阶段的划分亦不尽统一。西方国家有的将项目周期分为业主决策、建筑工程师设计、承包商对工程施工和交付使用等三个阶段,有的将项目周期划分为投资前期、投资实施期和投产经营期等三个阶段,世界银行则将投资项目周期划分为项目鉴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实施、项目事后评价等五个阶段。不管怎么划分,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组织,在长期的投资活动实践过程中,都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实际的项目周期理论和方法,且每一项投资建设活动都坚持按科学严密的项目周期依次进行,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投资失误和风险,保持了较高的投资成功率。

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项目周期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试行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几个规定》、《关于做好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了基本建设工作的严格程序,即我们通常所称谓的基本建设程序。这套程序有些是投资项目运动自身时序的客观要求,大部分则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设计的。因此,它难以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再加之我们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从而也就造成了我国项目管理水平长期徘徊不前,投资效益难以提高的局面。我国现行项目周期管理的缺陷较多,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过于浮浅,不能真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周期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如美国福洛工程公司为菲律宾泰山铜矿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文字279页,图表20张,附表77张,蓝图85张,电子计算机记录317页。德国改造一个直缝车间,可行性研究花了两年时间,建设时间只花了一年半。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学习和运用可行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无助于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主要表现为:不重视项目可性研究,认为其可有可无,往往是项目尚没有经过论证,主管部门的意见就已下达,项目便匆促上马建设;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顺序颠倒,领导长官、主管部门决策在前,实际调查研究在后,这项工作实际上便成了一种虚设,其可行性研究报告也不过是事后单纯为了弥补文件中所缺部分而已,其结论只有肯定而没有否定,充当了盲目决策的理论解释;报告的编制者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随意性相当大,使可行性结论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投资项目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过多依赖于银行贷款,自有资金比例过低

改革开放以后,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已呈多元化趋势,既可以向投资者以外的单位筹措,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与股票、利用国外资金等;也可以利用投资者自己能够支配的自有资金,如股东出资、累计折旧、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出售资产等。但现实情况却是投资者自有资金过少,利用银行贷款过多,其后果只能是项目投产之日,便是项目破产倒闭之时,其投资资金不能按时回收,必然导致下一个项目循环的正常进行。因为过度的负债经营,使企业一直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经营管理,按期还本付息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企业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资金的正常周转就更无从谈起。

3、投资项目设计管理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设计阶段是项目周期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将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理想变为现实的唯一联接段,是理论、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一般情况下,设计阶段中的不确定因素最多,备选方案最多,设计者的灵活机动性最大,从而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运行效果影响也最大,理应成为项目周期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有:设计者缺乏必要的约束力,为获取更多的设计费用而不顾设计的经济性原则,投资数额难以控制;设计过程中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几个环节的处理不够恰当,该简的不简,该详的不详,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4、投资项目建设监理制度尚未完全推广,制约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项目建设监理制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通过严格的组织措施,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参与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工程建设的随意性和建设秩序的混乱,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造价超指标,投资规模难控;投资周期超计划,工期难保;工程质量差,难以达标等老大难问题。现行的项目管理程序中,投资项目的建设组织活动基本上是由各个建设单位自行负责进行,即建设单位自己组织项目的设计、施工、申购设备材料,直接承担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这种由建设单位自行管理项目的方式,使得一批批的筹建人员刚刚熟悉项目管理业务和技巧,就随着工程竣工而转入生产或使用单位从事全新的工作,而另一批工程的筹建人员又要从头学起。如此周而复始在低水平上重复,严重阻碍了我国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认识到建设监理制度在项目周期管理中的重要性,关键就在于建立高水平的监理机构,培养出高规格的建设监理师,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监理制度。

5、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刚刚起步,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可以检验项目实现投资目标的情况,并从该项目的成功和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供未来类似投资项目的运行作参考。对投资项目进行事后评价工作,已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建立了对项目投资业务结果进行全面评价的制度。我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尚为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不成熟,实践措施不完善,突出表现为:项目后评价尚未列入建设项目周期管理的正式程序,不少决策部门和人员对这一费时、费力、费钱的工作根本就没有积极性;缺乏专门的后评价机构和专业评价人员,造成后评估报告质量不高,客观性差,大大削弱了后评价的真正作用;缺乏权威性的后评价制度和方法,在社会上不能引起更大的反响。

二、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管理的矫正办法

1、加强对项目周期管理的理论研究,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周期理论与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领域已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投资主体由单一的政府投资主体逐步演变为政府投资主体、企业投资主体、个体投资主体、外商投资主体并存,企业投资主体日益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的局面;投资渠道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为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发行证券、吸引外资、企业积累等多源化的新格局;投资决策由过去的行政指派、计划安排逐渐过渡为各投资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单纯从国家角度建立起来的管理投资项目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组织项目周期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完善的项目周期管理办法,已是当前投资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项目周期应包括多环节多阶段,主要有投资项目机会选择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评估决策阶段、委托设计阶段、委托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后评价阶段。在这一项目运行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项目的前期和后期工作。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建设过程中对这两项工作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前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能否顺利建成投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后期工作细致与否将关系到项目生产经营如何,项目投资能否按期收回,项目循环周期能否畅通无阻。

2、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保证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客观,避免主观和失误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周期管理中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难度大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门学科和各种专业人员。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有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可行性研究工作才能发挥理想效能。

(1)进一步明确项目可行性研究应由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承担,避免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从事这一工作的可以是专门为投资项目提供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也可以是投资咨询事务所。这些法人实体容易集中各种专家学者,如经济学家、市场分析专家、工程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财务会计专家等,他们可以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站在公证客观的立场上,遵照事物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做出方案比较与选择,从而保证可行性研究的质量。

(2)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市场研究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花费时间最长、费用最高、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内容,是研究中的基础部分。市场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选准投资建设的项目,真正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市场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改变传统的政府选定项目、政府包购包销产品的方式,将投资方向对准市场,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着的需求,适应市场不断需求着的变化。其方式不外是要么被动地适应,即市场上什么产品走俏,就立即投资生产什么产品;要么是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即投资时不仅看市场上何种产品走俏,更重要的是要对市场变动趋势作超前性预测,并依据需求变动规律,开发现有市场还没有又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通过投资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显然,选择后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项目选择的基本要求,只有如此,项目投资才能获得成功。

(3)严格项目工作的先后次序。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行政长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予以干涉,充其量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最终交由有关部门审批。况且,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对政府及国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审批外,对非国有单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要审批还有待于商榷。因为非国有投资主体只要在国家产业政策范围内,在国家环保政策许可下,其投资项目的选择应当是自主的,有关部门仅需备案即可。

3、明确设计阶段的职责,控制项目投资规模

从国内外许多工程项目实例及统计资料分析看,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投资的程度约为70—85%。由此可见,设计阶段是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是项目周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建立对设计者的约束激励机制。现行设计费用的取费标准是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计取,费用随着总投资的递增而增加。在设计部门逐步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应制定一些必要规章约束其行为,同时采取切实可行办法保证设计部门的正当收入,以调动设计人员重视投资控制的积极性。

(2)严格按照权威部门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进行初步设计。一是初步设计阶段,要做好多方案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不能一锤定音,并力求应用先进工艺技术,确保建设项目预期效益指标的实现;二是力求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增强投资控制观念,千方百计降低投资,做到技术先进的同时要经济合理,克服“重技术,轻经济”的片面思想,提高设计水平。

(3)推行项目限额设计。为了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投资、减少浪费的作用,必须维护投资估算的严肃性。在各个设计阶段都要强调限额设计,使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不能超过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估算投资,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投资不能超过初步设计的概算投资。否则,必须分析投资突破的原因,并修改设计,使投资控制在限额以内。

(4)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批。一是建设项目实行法人投资责任制。资金来源完全是自有资金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交由法人审查,通过即可开展下一步工作;二是项目由多个不同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设时,可由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机关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审查批准,以及可能满足各投资主体的不同利益;三是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时,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防止超规模、超标准建设,控制投资规模。

4、建议将建设监理制度纳入项目循环各环节之中,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1)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社会监理机构。如前所述,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实质上是封闭的小生产的项目管理方式,它只有一次教训,没有二次经验,造成了工程建设上的极大浪费。开展建设监理制度,首先要组建专职的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建设监理机构。符合监理资质的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可以以各种形式自愿组建建设监理公司或建设监理事务所,专营建设监理业务;符合监理条件的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单位也可以兼营建设监理业务。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建设监理机构须具有法人资格,跟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唯有此才能保证其地位的独立公正。

(2)培养一批合格的建设监理工程师。工程建设监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它既要求监理工程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处于独立公正的地位,同时也要求其具备经济、技术、工程、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建设监理工程师在整个监理服务过程中,要坚持“中立正直、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原则,排除来自任何一方的非法干预,秉公办事,既要满足项目业主的委托要求,又要主动维护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树立起监理工作的权威性,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拓宽建设监理服务领导。工程建设监理实质上是属于微观性质的监理,它把一个工程项目看作是一个具体的投资建设系统,从而对之进行全过程的监理。社会监理的服务内容应进一步拓宽,可以涉及到项目投资决策、项目设计、工程招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真正为项目业主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工程质量与工期,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水平。

(4)完善建设监理法规。我国自80年代试行建设监理以来,制定了一些法规制度,如《建设监理条例》、《建设监理单位和人员资质标准及审批办法》等,但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是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已明显过时。因此,当务之急应是尽快修订已滞后的制度,同时根据需要出台一些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办法。

5、考虑将项目后评价工作列入项目周期管理程序,加强项目的信息反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1)建立分工合理、体系完整的后评价机构。具体设想:一是成立政府后评价机构,对与政府有关的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价,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政策性投资项目等。国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都成立了类似机构,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等。根据我国实际,可授权独立注册的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投资事务所等扮演这一角色。二是金融机构内部设立后评价机构。借鉴世界银行成功的经验,在金融机构内部可设一个专门负责项目后评价的部门,直接为领导决策负责,且该部门的地位宜高于其他部门。

(2)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后评价方式。项目后评价,就是对已经实施的项目按一定方法,运用一定标准再次进行评价,以便从项目组织过程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项目后评价工作,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进行项目的事后评价,即在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后一定时机,对项目运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将结果与项目实施前的预测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距,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其二,开展项目的追踪评价,即在项目决策以后投产以前,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再评价。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一般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可将其运行过程划分为几个大阶段,选择每个阶段的若干时点进行评价,以达到监测和调控整个项目的目的。

(3)科学选择项目后评价对象。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大约25000亿元,竣工项目越来越多,假如对所有项目进行后评价,不仅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这个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项目后评价对象时,要分门别类地排队,不要过多过滥,同时又能具有代表性,达到后评价的目的。下列几类项目可以重点考虑:投资数额大,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对同类(如纺织类、电器类等)项目运行结果可以进行对比分析的项目;某行业效益明显不好或效益显著的项目;可以提供典型经验教训的项目。

(4)确定适当的项目后评价时机。项目后评价时机如果选择不当,不能及时有效实行监控,项目就容易脱离建设轨道,甚至失败。对建成投产项目来说,如果时间较靠前,很多问题还反映不出来;时间拖后,对项目熟悉的业务人员可能已调离工作岗位,很难找到相关人员,也就失去了项目后评价的意义。建议对建成投产后的项目后评价时间以项目投入生产后二至五年较适宜。

标签:;  ;  ;  ;  ;  ;  

我国投资项目周期管理的缺陷与矫正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