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经济协调对经济周期的影响_国际经济论文

论国际经济协调对经济周期的影响_国际经济论文

论国际经济协调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周期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有关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为达到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并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的政策行为。

战前,西方国家往往也共同采取一些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其国际协调的基本特点是特定性和临时性。并且在战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各自的经济区域和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争斗甚至于合作,国际协调的效果极其有限。战后,在吸取战前经济争斗及经济混乱教训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建立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及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得以迅速发展,其所涉及的主要是两国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其协调目标经过筛选,确定为七项,即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贸易差额和经常收支、政府财政赤字、货币目标和汇率等。协调的手段则主要是调整贴现率和干预外汇市场。进入8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调整供给方面的国际协调明显加强。

战后国际经济协调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制度和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开发协会等。这些机构从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出发,协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利益关系,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减缓经济危机的振动幅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后,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渐衰落,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动摇,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发生变化。 1973年以后,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一时期遂告结束。

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二时期是从1975年起至今。在这一时期,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发达国家共同操作和掌握,从而改变了美国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协调机制已初步成熟,机构协调与政府协调并存,双管齐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国际协调的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国际经济运行的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和具体目标。

1973—1975年期间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转折点。以美国为核心,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框架,以机构性协调为特征的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由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于1973年走向解体。1975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世界经济多极化为基础,以西方七国多层次经常性会议为组织形式,并辅之以全球性经济机构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出现,经过若干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一个体系。

战后国际经济协调对经济周期产生何种影响,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归纳起来,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际经济协调减弱了经济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

从1857年爆发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除了某些国家的特殊原因外,经济危机的爆发总是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越是大的危机,越具有世界性。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由于主要西方国家同时陷入困境,彼此间难以转嫁,故危机的破坏力是严重的。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共爆发过8次经济危机,其中只有3次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及经济周期在国际传递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御。经济危机有时只发生在个别国家,世界性危机的可能性在减少。其原因在于,当今西方世界几个大国之间既有利益冲突,也有利益协调。当出现经济大动荡的威胁时,它们往往协调行动,以避免大振荡的发生或缓和其发展。

主要西方国家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商品交易和资本交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西方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的机制也主要是通过商品流动和资本流动两个主渠道而互相传递的。

就汇率来讲,一个国家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比如美国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采取措施促使美元汇率下浮,增加美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美国出口将增加而进口将减少。如果其它国家采取对抗措施,促使其货币汇率下浮,对美国实行“外汇战”,结果可能造成两败俱伤,这也正是战前宗主国间相互进行经济封锁所惯用的手段。所以,二战以后直至1973年,在吸取战前教训的基础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下,避免了外汇战的发生。这对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减缓经济危机在国际间的传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后,取而代之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西方几个大国经常举行首脑会议、财长会议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商讨协调行动,以求避免外汇市场的大幅度振荡。1985年,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美元汇率出现空前的高价位,冲击着国际贸易和金融。但同年9 月的西方工业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之后,各国共同干预美元,使之“有秩序”地下降,从而避免了美国通过汇率的对外贬值把经济危机传递给其它国家。

就利率来说,其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变化必有联系,与经济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向有关,它也成为传递经济危机的手段。因而,利率政策被用作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当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中央银行就降低贴现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80年代初,西方国家协调利率政策,终于在1983年经济复苏后,较为成功地使国际利率水平徐徐下降。1983年后国际利率普遍回落, 对当时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90年底和1991年初,美国为了对付经济衰退,频繁调低利率,1991年底的利率为战后最低水平。如果这时其它西方国家不采取类似的行动,势必会发生“利率战”。有关利率的国际协调对199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相反,1992年德国由于东西部统一而内需扩大,为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导致德国与外部世界利差扩大,欧洲货币体系出现危机,欧洲汇率机制出现大倒退。正反两方面都说明西方国家间在利率方面的国际协调能够减弱经济危机在国际间传递,为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国际经济协调减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

战后主要西方国家所发生的经济危机在程度上不如战前那样严重。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较小,如战前1929年—1933年大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2.6%。而在战后被认为是最严重的1974—1975年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指数下降了13.5%。缓和世界经济危机是国际协调的重要目标。战后以来,每遇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是呼吁各国采取相应的步骤,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运用各种手段调节主要经济变量,共同阻止经济衰退。70年代中期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针对世界经济衰退,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其中主要的是国际汇率和利率的协调。1981年渥太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要求与会国把汇率和利率的波动降到最低限度。翌年凡尔赛会议则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为了“降低高得难以忍受的利率”使货币汇率趋于稳定,各国“将把奉行谨慎的货币政策和加强预算赤字的控制作为当务之急”。会议研究了对动荡不定的外汇市场进行联合干预的可能性,建立了一个由美、日、英、法、德五国官员组成的“五国集团论坛”,加强了对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互监督。1985年,五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就联合干预汇率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承诺要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有秩序地贬值,实行“软着陆”,这就是著名广场饭店协议。80年代后期国际利率普遍回落,对摆脱经济衰退,使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90 年代以来, 有关利率的国际协调对减弱1990—1991年经济危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国际经济协调遏制了周期进程中的通货膨胀

1973年—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即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甚至于停滞阶段,投资不振,国际贸易增长缓慢,失业人数经常大量存在,同时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就是西方学者所称的“滞胀”。70年代是通货膨胀肆虐的年代,对此国际经济协调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共同实施紧缩政策,其措施是控制货币增长速度,提高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削减财政赤字。70年代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把抑制膨胀作为主要的协调方向。80年代初,工业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利率对世界通货膨胀的缓和起了关键性作用。80年代中期,当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出现高涨时,通货膨胀略有抬头,西方各国主要因为迅速协调利率,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了一定范围。1970—1980年经合组织24国的通货膨胀率为9.2%,1985—1990年平均为4.0%。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降低到最低水平。1995年日本通货膨胀率为0.9%、美国也只有3.3%、德国2.2%、法国2.1%、英国3.6%、 意大利3.9%、加拿大1.7%。可见国际经济协调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四、国际经济协调增加了经济体系的灵活性,减缓了经济危机的振动幅度

70年代之前,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皆以凯恩斯主义为思想基础,侧重于需求管理,认为社会生产能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迅速调整社会总供给,因而在供给方面很少进行干预。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改变了这种状况。这次危机是由石油危机引发的,是外部冲击造成的。但其更深层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劳动成本上升速度高于生产率提高速度,导致在外部冲击下经济失去国家国际竞争力。为此,随着滞胀的出现,西方国家国际经济协调开始在供给方面进行政策调整和国际协调,加强供给管理,以消除造成经济危机的非市场性因素。

供给方面的政策调整和国际协调首先表现在能源政策上。一方面西方各国在与欧佩克的对抗中统一政策,并且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力求中东地区的分裂,以削弱欧佩克的集体力量;另一方面加强节能工作的国际协调,在开发新能源及提高节能技术方面进行国际合作,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这一发达国家间国际组织。其次表现在生产结构调整上。一方面加强高耗能、高劳动力成本产业的对外转移,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另一方面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实行国有经济私有化,这种做法以80年代的英国最为典型,即所谓的撒切尔主义。私有化浪潮曾在80年代席卷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政策调整的效果到90年代初步显现,表现为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幅度较缓和。

另外,为解决西方国家的失业状况恶化问题,西方国家的劳工部长也专门聚首,商讨解决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的问题,总而言之,在供给方面的政策调整和国际协调有助于增强经济体系的灵活性,减缓经济周期的振动幅度。

二战后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贸易环境,减少了因外部市场变化所引起的国内经济波动,减少了贸易保护主义与外汇倾销,减少了以邻为壑、最终损人不利己的对外经济政策,创造了以协商解决国际经济争端的机制和可能性,减少了世界经济危机,减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这些足以说明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经济协调的范围和作用将越来越大。

标签:;  ;  ;  ;  ;  ;  

论国际经济协调对经济周期的影响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